精華區beta CrossStra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十五)從“鳥籠經濟”到“官辦經濟”   動亂壓下去了﹐自由派抓的抓逃的逃﹐政府收拾了局面﹐回頭還 是要過日子。接下來怎麼搞﹐似乎是不用爭了﹐老鄧發現自己幾乎靠 邊站了。這就要分析一下80年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局面。   70年代末以來﹐公平的說﹐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權力沖突是比較緩 和的﹐而且越來越有規矩。就近十幾年來的表現﹐已經可以算是世界 上最持續穩定的政權了﹐可以說是進步非常大。這並不表明內部就沒 有矛盾沖突﹐而是沖突以比較“文明”的方式解決了。   華國鋒汪東興兩個中央副主席級別的人離開權力中心﹐代表著毛 澤東路線上的政治人物徹底走進歷史舞台。我這裡指的是狹意的政治 傳承﹐文革時代毛澤東推行政令依靠的高層人物基本全部被清理出局 。廣義的毛澤東路線內涵非常豐富﹐會長久存在。華汪離職的待遇相 當不錯﹐華國鋒年年仍是中委﹐這是進步的開始。一方面華本人沒有 搞林彪式的魚死網破﹐鄧小平鬥爭勝利了也不為己甚。老毛搞鬥爭的 同時﹐將對手置於死地(至少他不care群眾把劉彭整死)﹐相比之下 ﹐是比較狠一點。後面的高層變動﹐失敗者都依華國鋒的例子﹐避免 了歷史上眾多帝王將相血雨腥風權力爭奪卻讓老百姓付出極大代價的 慘劇一再發生。所以說意義不小﹐華國鋒也被評為“忠厚”﹐並非反 派人物。   下面的時代從實質政治權力來說﹐用“八老治國”來概括比較合 適。八老指的是鄧小平、陳雲、李先念、楊尚昆、彭真、王震、薄一 波和宋任窮。他們的地位之高﹐是後輩的最高領導人都比不了的。這 沒什麼道理好講﹐因為中國共產黨內部非常講究老資格﹐有深厚的歷 史原因。這裡要說明一下﹐葉劍英是完全有資格把裡面的人頂掉或者 變成“九老”的﹐但他去世的較早。更重要的原因是﹐他選擇了與眾 不同的一條路﹐一方面對中央的事務不太發表意見﹐另一方面向中央 替老家廣東要來了獨立發展的實質權力。長久以來﹐廣東的經濟事務 由葉劍英家族幕後操盤﹐中央並不幹涉。由於行事低調﹐也未引起太 大反彈。最後﹐廣東經濟發展最為持續穩定﹐成為全國最富的一個地 區。所以﹐分析中國的經濟發展時常常要把廣東單獨處理﹐因為實際 上是獨立發展的。例如﹐近幾年忽然爭議很大的國企領導MBO持股﹐ 廣東不少企業老早就搞完了﹐那時卻沒什麼人注意。鄧選上記載﹐深 圳特區向鄧小平提出要發行自己的貨幣﹐被他以“顧全局”為理由拒 絕。這也是其來有自﹐不然難以想象深圳敢搞得這麼過火。   這八老裡面﹐老鄧不客氣﹐自封“核心”﹐別人也認了。但其實 也就是老鄧對搞改革比較迫切﹐對開放比較熱心﹐是改革開放真正的 推動力量。別的幾個從經濟政策上講﹐都是以陳雲為核心﹐傳統上可 以稱之為“左派”(當然和現在的左派指的意思完全不一樣)。陳雲 的經濟思想斷乎不同於毛澤東那種天馬行空﹐搞經濟工作相當實際﹐ 經驗也很豐富﹐的確是經濟工作一把好手﹐這是黨內公認的。   就如我前面描述的﹐鄧小平的經濟思想其實很不成熟﹐到底要怎 麼搞經濟他自己確實是不清楚。當然他辦事能力非常好﹐他知道要幹 什麼的時候效率相當高﹐具體抓經濟也是一把好手﹐其能力老毛都很 欣賞﹐這也是黨內公認的。陳雲和鄧小平不同之處在於﹐他在政治上 不如鄧小平有手段﹐也沒有這方面的心思﹐另一方面﹐他在經濟上有 自己明確的一套。所以﹐他一直以“黨內第一經濟專家”的面目出現 ﹐卻沒有統領全局能力與想法﹐不能算是政治家。   陳雲的經濟思想﹐可以用“鳥籠經濟”來概括。這個詞表面不太 好聽﹐但其實並非那麼不好。他的意思是﹐中國經濟要有計劃地發展 ﹐需要很好地規劃﹐但也注意到市場是很有用的﹐計劃有時不如市場 合適。所以﹐在計劃不太合適的領域﹐就讓市場發揮作用。就象一個 鳥籠一樣﹐計劃定好框子﹐在框子內部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既防住 計劃經濟過於僵化的壞處﹐又能治市場經濟過於放任的毛病。這個思 想應該說還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他能觀察到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優 缺點﹐也有很多具體的經驗証明﹐很不容易。在老毛時代﹐陳雲想在 鳥籠內搞點市場﹐就是“ 包產到戶”﹐結果老毛要搞大集體﹐陳雲 很可惜地長期靠邊站了。老毛在經濟體制上搞成了鐵盒子一樣超級僵 化﹐陳雲是很不滿意的﹐當然他政治上相當有原則﹐還是把老毛當導 師。   改革開放以後﹐對於農村承包責任制等下層自發改革﹐陳雲一派 也是樂觀其成的﹐阻力來自華國鋒等人。這個時期﹐有些經濟學家就 稱為改革的“黃金時期”﹐因為各方面爭議不多﹐全國都受益﹐改革 要能這樣幹下去就太好了。問題是以後的改革深化階段﹐陳雲這派和 鄧小平的兩桿槍胡耀邦趙紫陽沖突很大。   鄧小平搞改革開放﹐他不同意按陳雲的意見搞“鳥籠經濟”﹐他 思想更開放一些﹐願意去試一些更新的東西。政治手段上﹐就搞個中 顧委﹐擋路的都拉到中顧委來當常委﹐真正的中央政治局就安排下自 己的人來搞思想解放與經濟實驗。從人事上來講﹐胡耀邦與趙紫陽都 隻算是老鄧這邊的﹐八老裡其它人很看不慣。   胡趙二人﹐雖然各有各的毛病﹐老鄧看中的是他們比較進取。但 最終還是毛病太大﹐相繼下台。胡耀邦人比較直﹐內心確實很正直﹐ 也很堅定。把他拉出來搞撥亂反正﹐反兩個凡是﹐平反冤案﹐確實很 合適﹐他也做得不錯。所以當了總書記﹐也還算是順理成章。但實際 上他抓全局的能力缺陷很大﹐並沒有成熟的治國思想﹐亂放炮﹐也不 知權變。表面上他有很多思想開放的言行﹐後來基本成了笑話﹐什麼 吃西餐之類的。他搞民族政策﹐更是胡來﹐直接導致後來西藏新疆出 事。最為致命的是﹐他得罪了太多同僚。太不講情面﹐抓了不少老幹 部犯事的子女﹐槍斃的都有幾個。這種做法讓許多人下決心把他搞掉 。如果要搞他﹐他把柄實在不少﹐老鄧也不滿意他﹐所以借著學生鬧 事等由頭﹐最終下台。不過這時權力鬥爭確實比從前緩和﹐因此看老 鄧的面子﹐仍然當政治局委員。   趙紫陽從能力上來說﹐比胡耀邦要強很多﹐言談風度確實不差。 要論起鄧小平前期搞改革開放的具體政策﹐主要還是趙紫陽具體抓的 。趙紫陽也有相當深的心機與謀略﹐並非胡耀邦那麼一根筋把老幹部 都得罪光了。從能力與資歷上看﹐趙紫陽確實最有希望成為鄧小平的 接班人﹐已經當了軍委副主席。問題是﹐趙紫陽的思想相當接近戈爾 巴喬夫﹐也就是上面還有很多人鎮著﹐不然早全面推行自由化了。他 內心裡確實相信民主自由這一套﹐並且他有一套長久的穩步推進的計 劃。說得不好聽一些﹐象李登輝那樣在國民黨內隱忍多年﹐老趙也是 幹得出來的。等他混到真正的最高領導人﹐那蘇聯式的“新思維”運 動是免不了的。   因為上面還有很多阻力﹐所以就先隻是自己搞了一攤人﹐主要是 兩個研究所(社科院政治研究所﹐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搞些子理論 探討。偶而放了個河殤出來讓全國人都很迷惑﹐但不是常態﹐還是在 上層務虛的多。應該說﹐這時他的安排還是很謹慎的﹐很多民主自由 的政治經濟計劃都是相當長期的﹐並非急功近利想要立刻搞定反對派 就此大選﹐有相當務實的長遠計劃。   但是他的運氣不太好﹐社會上不知怎麼的﹐出乎他的預料就鬧起 來了。這一鬧﹐就被知識分子的狂熱性害了。他本人肯定是不狂熱的 ﹐對於實際的政治沖突考慮得相當深。但是他依靠的那些知識分子從 整體上無疑是狂熱的﹐他或者再加上其它幾個冷靜的已經沒有辦法控 制。還有香港台灣美國的那些境外勢力推波助瀾﹐就此把運動越整越 火﹐徹底暴露了某些知識分子階層推翻政權的意圖。   趙紫陽幾經掙紮無法控制局勢(不是他想鬧大奪權﹐他應該清楚 知道他權爭是不可能贏的﹐而是他下面那些人沒法停下來了﹐知識分 子的的確確就是太幼稚)。所以到最後﹐他隻好認輸了事﹐就跑到廣 場上說“我們老了﹐無所謂了”﹐含義相當豐富。由於他在思想上真 的跑到了共產黨的對立面﹐所以也不肯妥協如胡耀邦那樣任個次要職 務﹐而是幹脆光棍到底﹐保持自我思想的一致性。   這一下兩個看不慣的人都自我爆炸了﹐以陳雲為核心的左派順理 成章的接管政權安排。由李先念提議﹐把江澤民調進京當頭。這一次 絕大多數人都跌碎眼鏡﹐包括老江自己﹐確實都想不到。這隻能說明 歷史中有相當多偶然因素。接下來的經濟政策﹐自然就是陳雲建議的 “鳥籠經濟”。如果對1990年左右的經濟政策有印象﹐想必還記得“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這幾個字。這其實就是要搞“鳥籠經濟”﹐這和 大躍進後陳雲提的那些“調整鞏固”如出一轍﹐完全是陳雲的路數。   那時可以說是左派全面接管政權。老江那時面目模糊得很﹐如果 有的話﹐完全是個左派形象。這不是老江真的信鳥籠經濟﹐而是他認 為左派佔優。宣傳的都是些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起調節作為為輔的 八股。   鳥籠經濟本身到底好不好﹖由於隻是實踐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到 老鄧南巡就被官辦經濟代替了﹐沒法實踐檢驗了﹐因此隻能作些理論 分析。鳥籠經濟從表面上看官辦經濟隻是個程度差別﹐官辦經濟中也 是有大量的計劃經濟成分﹐“發改委”這個計劃經濟味道濃厚的部門 可以說是權勢濤天。如果我們把“計劃經濟為主”還是“ 市場經濟 為主”當作成分多少﹐那麼鳥籠經濟與官辦經濟不過是成分構成的細 微差別。但是鳥籠經濟與官辦經濟在操作上完全不同的﹐思想上也是 完全不同。這是因為﹐選擇鳥籠經濟﹐就選擇了去完善計劃經濟﹐引 入市場經濟成分是為了完善計劃。而選擇官辦經濟﹐就是去完善市場 經濟﹐計劃經濟會慢慢當堡壘一樣慢慢攻破﹐是屬於被破壞對象。從 操作上來說﹐搞官辦經濟就沒有可能計劃與市場同時發展﹐肯定是市 場革了計劃的命。而搞鳥籠經濟﹐肯定就是計劃越搞越細越搞越大﹐ 市場也變成計劃的一部分。   鳥籠經濟﹐形式上不同於前蘇聯僵化的計劃﹐操作上肯定也會靈 活得多。陳雲並非僵化之人﹐對於搞民生是相當支持的。但我認為陳 雲沒有認識到計劃經濟的本質弱點﹐對於計劃還是迷信﹐沒有充分認 識到市場必勝計劃的根本道理。市場需求推動的巨大力量﹐陳雲沒有 充分見識過﹐我們後面會論述。等到官辦經濟發威幾年﹐中國人才真 正認識到﹐市場力量的不可阻擋。   但這一切﹐還要等鄧小平發動南巡對左派進行絕地反擊才能實現 ﹐真正精彩的還在後面。 (十六)鄧小平的絕地反擊   1989年以後﹐鄧小平堅決地從所有職務上退了下來。這時他關注 的事情主要是兩個﹐一是培養接班隊伍﹐二是推進改革開放。從培養 接班隊伍的角度上來說﹐他退下來的確有好處。因此﹐運氣很好的江 澤民一舉當上了總書記兼軍委主席。由於江澤民不是鄧小平選上來的 (按照傳言﹐鄧想讓李瑞環上來)﹐而是“八老”中其它人商量出來 的﹐鄧小平能迅速把軍委主席讓出來確實是真心為共產黨執政團隊考 慮。   江澤民天上掉陷餅(其實共產黨總書記這個職務歷史上出事非常 多﹐搞不好就是陷阱)一樣拱到中央﹐再配幾個常委李鵬喬石姚依林 宋平跟個草台班子式的就開搞。怎麼搞幾乎沒得選﹐看人就知道了。 89年六月中電視裡宣布江澤民同志任總書記時﹐全國絕大多數人都非 常奇怪。這說明共產黨當時實在是沒人了﹐老一輩人還在﹐但都得退 了﹐稍小一點的都沒什麼突出的人。而且更要命的是﹐老一輩基本沒 幾年好活了﹐80多快90的一堆﹐還就得把重任真正交給這些不怎麼突 出的人做。以前的思維活躍開放的趙紫陽胡啟立田紀雲等人在動亂後 職位或扒或降﹐有經驗而比較保守的姚依林李鵬等人接管了日常事務 。   應該說保守派並非如一些小故事編排的那樣不堪。中國共產黨選 高級幹部相當看重黨內風評﹐斷不是越無恥越陰謀混得越好﹐有一些 不足為外人道的黨內共識。例如高級幹部子女問題﹐這是有成規的﹐ 到了一定級別的老幹部或國家領導人可安排一兩個子女到副部級﹐子 女經商應當提供便利都屬心照不宣的約定。從毛澤東以下都如此﹐27 歲的李訥出任解放軍報總編輯﹐26歲的林立果空降空軍作戰部﹐毛遠 新更是當到了沈陽軍區政委﹐都是其來有自。文革時年青人上得這麼 猛﹐相比之下後來要收斂一些了。國民黨在台灣也是如此行事﹐小蔣 直接接班。這是中國人的傳統﹐屬於人之常情﹐不能過分理想化看待 。理想化傾向一種是對此受不了﹐要民主自由搞大選﹐憑什麼讓你們 那麼容易升官發財。另一種理想化傾向也是憤怒﹐因此對主席整老幹 部特別支持﹐並對文革等政治事件作出主席發動群眾鬥官僚式的解釋 ﹐對李訥毛遠新的例子或根本不知或作例外看待。人世間很多事都沒 有公平可言﹐卻又急切間無法改變。這一點上﹐隻有周恩來確實是真 正的大公無私。   這也不是說﹐共產黨就成了小團體﹐隻安排自己子女接班。黨內 還是有些起良性作用的風評﹐撈得太多了越界了眾人也看不慣。老幹 部們肯定不是新聞或者悼詞裡說的那麼完美﹐為子女撈些肥厚利益在 所難免﹐但也不是可惡到開大會專門給自己後代分贓。所以高到一定 層次的職位﹐烈士後代就有優勢﹐李鵬江澤民都是如此。在政治局常 委這個層次﹐高官子女幾乎沒有機會(薄熙來有可能破此例)。   鄧小平其實早就對長遠的幹部年齡與知識水平問題有所考慮﹐80 年代開始選了一大批學歷與實際經驗稍好些的年青人到了一些中級職 位﹐王兆國這樣較突出的更是直接提入高層。但人事主要還是按胡耀 邦或趙紫陽接班這樣來安排的。這兩人短時間內忽然不行了﹐就此造 成中央在高級別人事問題上沒有準備﹐人事安排得重頭來過。中央政 府內部“改革派”與“保守派”的人事平衡被打破﹐改革派失敗讓出 許多要職﹐保守派自然佔據了這些職位。   這就是江澤民初到中央時的人事背景。不管他是不是讚成鳥籠經 濟﹐他沒有選擇隻能按保守派那一套搞﹐說話行事也按著保守派的樣 子﹐反自由化和平演變不離口﹐經濟就是陳雲那些熟套詞匯﹐根本不 敢鼓吹市場主導。這時社會輿論與經濟發展都比較壓抑﹐1989與1990 這兩年經濟增長是改革開放後的最低點﹐社會上頗有一種改革開放不 行了要回頭搞計劃經濟的氣氛。   這段時期國際上連出幾件大事讓老鄧心急如焚。89年兩德統一﹐ 年底羅馬尼亞齊奧賽斯庫夫婦被槍決﹐90至91年海灣戰爭美帝軍事革 命效力初顯﹐91年蘇聯解體﹐東歐巨變。西方陣營本來經濟上就是絕 對優勢﹐這下和平演變與軍事打擊雙拳出擊威力已顯﹐搞完了東歐下 面要搞誰地球人都知道。西方這時對於中國的興趣主要在於這個最後 的共產大國還能挺幾年﹐真不是開玩笑的。中國這邊應對的方法就是 “反和平演變”﹐大學生入校先拉去軍訓政治學習思想教育。以老鄧 的智能﹐他知道這個是靠不住的。當初深圳農民紛紛逃港﹐鄧小平沒 有蒙上眼睛說是農民思想問題﹐他心裡非常清楚是因為香港農民收入 要高100倍。如果不拿出些實質辦法來﹐光靠反和平演變思想教育﹐ 必然就是朝鮮似的深溝高壘防外逃加僵化八股思想教育﹐搞不好真的 可能反生東歐式政權突變。不客氣地說﹐搞思想教育的那些人反而有 可能是最先被和演過去的。   鳥籠經濟加反和平演變﹐根本上是一個防守性的政策組合。如果 蘇聯還在﹐到可以慢慢玩﹐一時危機不大。但是中國已成和演最大目 標﹐在西方陣營那種絕對優勢的打擊下﹐真的不好玩。如果靠反和平 演變﹐就不得不紮緊籬笆﹐搞不好就成了閉關鎖國。西方陣營其實根 本不在乎你反和平演變﹐共產黨陣營的宣傳能力退化得厲害﹐完全是 挨打之勢。你越是封閉﹐它越來勁﹐天天美國之音圍著你一天24小時 放﹐你幹擾﹐它就搞別的法子﹐防不勝防。老鄧水平不會這麼差﹐他 要絕地反擊﹗   老鄧的核心思想﹐一個是要開放﹐絕不能搞封閉被動挨打﹐自己 人越封閉越沒本事沒見識越容易上當受騙。一個是要搞經濟﹐經濟是 自幾發展與對外鬥爭的根本﹐而且形勢緊迫慢了還不行。反和平演變 搞搞就行了﹐從根本上是靠不住的。自己培養的胡趙不行了﹐隻好順 著余老之意﹐讓江澤民搞﹐連軍委主席都讓出去了。結果看老江那樣 子越來越不成器﹐把個沒前途的反和平演變放在嘴邊﹐經濟上就毫無 主見地搞鳥籠經濟﹐不緊不慢地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經濟增長毫無起 色﹐老鄧非常失望。往身邊在北京的官員一看﹐不能說是壞人﹐但基 本全是保守派守成之輩。自己沒職務了﹐不好直接說事了﹐通過人放 些搞市場開拓進取的話﹐在北京居然發不出去﹐隻好在上海講話﹐由 周瑞金(就是皇甫平)在上海的解放日報上發了四篇扭轉風向的文章 。這也是因為他的高層人事安排失敗了﹐搞的自己居然都要靠邊站了 。在國內﹐他也要絕地反擊﹗   以上就是老鄧92年初南巡時國際國內的背景。南巡這個事件確實 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個快90的老人﹐沒職務了﹐全國走了一通﹐ 改變了整個國家的方向﹐從而也影響了整個世界。從結果來看﹐鄧小 平這次絕地反擊在國內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在國際上﹐也在勝利前進 當中﹐而且一定會最終勝利。   南巡的過程並不出奇﹐資料非常多﹐沒必要詳述。南巡到底是要 幹啥﹖官方的文章基本全是八股套話﹐我將其本意講一下。老鄧發起 的整個事件是以南巡為標志﹐但其實是一系列動作﹐前後的人事安排 至為關鍵﹐相當於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作出了最後一錘定音式的長遠規 劃與最後交待。在思想與政治層面上﹐老鄧希望中國脫離政治的影響 ﹐社會主義好還是民主自由好﹐無論持何種觀點都放在一邊﹐總之是 不搞政治了。在經濟上﹐采取徹底的現實主義﹐要有緊迫感﹐發展至 上﹐什□理論都靠邊站﹐發展是硬道理﹐實踐了再說﹐實踐不能等理 論。國際上就擴大開放﹐主動出擊﹐不能自我封閉被動等死﹐與其讓 你來和平演變我﹐不如我自己殺出去看世界怎□回事。   以上可以看出鄧小平思想的精髓。他確實是沒有理論﹐無論是面 對自由派自由民主的大道理還是保守派姓資姓社的責問﹐他都沒有興 趣去玩這種文字遊戲。文字與口頭上爭得再好﹐到底得實踐幹出來才 算數。他的道理是最簡單直接的﹐就是要發展﹐為了發展﹐什□都不 要管了﹐開放也好﹐引外資也好﹐搞資本主義也好﹐都不要顧忌了。 這是真正的思想解放﹐是屬於桎棝最少的。80年代的思想解放以及蘇 聯東歐的思想解放﹐仍然是從一種理論走向另外一種理論﹐社會主義 理論幹不下去了就去找民主自由理論。在老鄧這裡﹐幹脆就沒有了理 論﹐隻有發展這一個目標。   和平演變之類的其實是在搞理論﹐說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騙人﹐民 主自由才是“普世真理”﹐最希望的就是跟你辯論。但老鄧來了個釜 底抽薪﹐中國人都不搞理論了﹐你那理論再能吹﹐再怎□正確﹐反正 我都不理了﹐那麼和平演變就失去了目標﹐成了自說自話﹐鬧到後來 美國之音成了中國人學英語的電台。這就是著名的“不爭論 ”的本 意。你搞民主自由的想爭論是吧﹖送到美國去﹐那搞理論的人大把﹐ 你們到那紮堆去搞理論﹐滿意了吧。你想爭姓資姓社計劃經濟比市場 經濟好是吧﹖到你們那幾本破雜志上愛寫啥寫啥去﹐不要耽誤我這裡 的經濟建設。   這個“不爭論”絕對是個大智能。這不是某些左派所說的是因為 老鄧爭不過﹐所以不讓“真理在手”的左派說話。老鄧“不爭論”的 智能是高一個層次的。從最根本上來講﹐既然實踐檢驗真理﹐那爭論 能頂什□事﹖再進一步地說﹐理論又頂什□事。理論不過是從實踐中 總結出來的﹐是低於實踐的。你實踐都沒有做﹐搞什□理論爭論。所 以在中國那種情況下﹐就真的是不要理論了。形勢緊迫﹐時間不等人 ﹐不抓住發展機遇什□都完了﹐所以真的不能慢慢騰騰兩派“爭論” 民主自由好還是社會主義好﹐市場經濟好還是計劃經濟好。左派保守 派自由派長久以來的那種話語體系﹐就是以空對空玩理論﹐實際上看 不起實踐﹐經不起檢驗。面對老鄧“不爭論”的“實踐”攻勢﹐被打 得完全沒有招架之力﹐兩派都搞成了笑話一樣﹐因為哲學上確實是低 一個層次。等有了實踐經驗的中國人出去爭論的時候﹐民主自由派可 以說根本不是對手。這可以說是老鄧對中國人民思想的一大貢獻﹐很 多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小平思想的精髓。而發展中國家人民在這個問題 上要比中國人落後一個層次﹐很多人還在琢磨民主自由到底好不好﹐ 好象民主自由道理是對的﹐民主自由卻又並不帶來富強﹐鼓吹民主自 由的美國又那麼可惡﹐想來想去想不通。這仍然是在搞理論﹐轉來轉 去永遠沒出路的。隻有拋掉理論﹐自己去實踐﹐才有出路。   就如現在一些左派所設想的“理想道路”﹐據此痛批改革開放﹐ 爭什麼正確什麼錯誤﹐這仍然是在搞理論。這在境界上落了下層。按 照“不爭論”思想的精髓﹐說理想道路正確﹐現實道路錯誤是沒有意 義的﹐到底現實道路錯了多少﹐理想道路會有多麼好都是以空對空沒 有實踐為根基的虛假問題。有意義的是現實主義的實踐探討。隻有能 做的﹐才是有意義的。例如“理論上”中國人應該全部團結一致﹐公 而忘私﹐狠抓技朮﹐讓壞人滾蛋﹐讓好人上台﹐碰到困難就找出“正 確”的應對方法解決﹐隻要發揮人的本事總有辦法解雇的﹐這樣一定 會好得不能再好地就發達了。我的回答是﹐“應該”如此﹐但這個問 題沒有意義。中國應該做的事多了﹐不合理的事情多了。隻有你開始 “實踐”去解決哪怕是很小的一個實際問題﹐你就知道理論是個多沒 意義的事。很多人還在幻想反了貪官讓好人搞﹐這都是思想上理論太 多的毛病。   “不爭論”實際上不是不讓說話﹐而是希望人不要用“理論爭論 ”的方法來說話。如果左派保守派自由派對一些現實問題提出了一些 解決辦法﹐那麼這是很好的﹐這就不是“爭論”了﹐而是“建議”了 ﹐中國政府真的是相當歡迎這類“建議 ”。但很多人實際上是這裡 那裡的一些嚴重問題一通罵﹐然後忽然就跳到一個沒有實踐可能的結 論上﹐例如要求回歸“毛澤東路線”﹐或者要搞“民主自由”。如果 要說起“毛澤東路線”實踐上到底怎麼搞﹐“民主自由”到底要怎麼 搞﹐馬上就知道這些理論是有多麼荒唐了。   從以上的分析就知道﹐左派保守派面對老鄧的攻勢是擋不住的。 老鄧也可以黑著臉說“誰不改革誰下台”。上層雖然保守派多些﹐但 中下層幹部與老百姓在鄧小平這一邊。鄧小平說 “發展是硬道理” 頂得過任何左派引經據典的大套理論。老鄧能夠以普通黨員的身分做 這樣的事情﹐而且還做成了﹐不是因為他權謀好﹐實在是因為他就是 站在更高的層次上。   老鄧用“不爭論”這樣絕大的智能發動南巡﹐讓中國人思想上了 一個層次﹐從此開始搞起了沒有理論胡搞胡有理的官辦經濟。 (十七)政府成了“經濟人”   鄧小平搞完南巡﹐基本上歇了。在徹底歇之前﹐人事上搞了三大 奇著。一個是把朱鎔基調到中央任副總理﹐但同時讓當總理的李鵬“ 因病長期休養”﹐實際上是老朱管經濟事務﹐一管就是約十年。二是 讓中組部選一個有前途的年青幹部出來﹐就選出胡錦濤來了﹐老鄧把 他連提數級﹐一步到位放到常委位置上﹐準備十年後接江澤民的班。 三是讓李鵬等人對江澤民“不要不服氣”﹐把明裡暗裡不服氣的楊尚 昆楊白冰等人剝奪實權﹐最後發明“核心論”﹐自封二代核心﹐硬挺 老江當三代核心。這幾個都是絕招﹐解決了共產黨最高層二十年內的 穩定問題﹐將可能的高層政治沖突完全消於無形之中﹐端的了得。這 一段時期共產黨的人事安排接連讓外界跌破眼鏡無從猜想﹐但接下來 的二十年成為共產黨高層人事最穩定的時期﹐從現在來看已無任何懸 念。西方媒體與民運長久以來熱切盼望中國“保守派”與“改革派” 的政治沖突﹐一分析中國高層政治就是兩派鬥爭的模式。結果說到 後來小胡都順利接班了﹐才發現這套模式分析離譜透頂﹐都讓老鄧耍 了。這就是鄧小平“舉重若輕 ”的本事﹐人家以為不得了的大事﹐ 他用誰也料想不到的法子幾下就給擺平了﹐可謂“羚羊掛角﹐無跡可 尋”﹐讓人不能不佩服。   政治上人事穩定了﹐老江剛上來時的草台班子整合出了戰鬥力。 理論上就是“不爭論”﹐上了一個層次﹐中國從此真正擺脫了政治與 理論的幹擾﹐一心一意搞開了最純粹的經濟。經濟有自身的規律﹐給 出了初始條件﹐沒有了政治沖擊﹐它就自己演化﹐不管是好是壞﹐一 切都顯得那樣“合理 ”。   中國的初始條件照我們前面 SWOT分析裡所述﹐簡單的概括就是 政府通管一切。中國南巡後﹐等於是告訴各地政府﹐幹經濟吧﹐沒約 束了﹐愛怎□搞怎□搞﹐奔著發財去搞吧。各地方政府﹐加上中央政 府這個大魔頭﹐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了發展經濟﹐什□招都使出 來了。這就是官辦經濟﹐是政府級別的自由經濟﹐發展成了全球獨一 無二的怪物。對人民來說﹐能夠從事的經濟事務雖然比過去多了﹐但 遠遠稱不上完全的自由﹐甚至隻能是一種表象上的自由﹐實質上是政 府搞經濟的工具﹐地位微不足道。但是到地方政府級別﹐就非常自由 了﹐和中央或者上一級政府劃分好了利益﹐怎□搞有很大的自由度。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中國十幾年來的發展﹐無論是令人震驚的經濟成績 ﹐還是令人發指的社會亂象﹐都很容易解釋﹐相當有意思。   經濟學理論裡面有名的“經濟人”假設﹐用到普通中國人身上意 義不大。因為人實際上選擇受限﹐你可以分析出農民務農掙不到錢會 去城裡打工﹐打工受累受窮農村政策好轉他又回鄉種地﹐再怎□“經 濟人”理性選擇﹐無非就是這些東西﹐格局很小。但是用到南巡後中 國各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頭上﹐就非常合適了﹐我們可以稱之為“ 政府經濟人”假設(這是我自己想的﹐不知有沒有經濟學家已經提出 來了)。南巡前﹐可能就廣東政府一個“經濟人”﹐用各種法子撈錢 ﹐先富發了。別的省﹐無論政府想不想發財﹐得看“上面”的意思行 事﹐多半還是被上面的計劃“婆婆”管得沒脾氣。這下老鄧給尚方寶 劍了﹐恢復了自由身﹐各地政府都可以按照“ 政府經濟人”的“理 性”來搞經濟了。   各地方政府成為“經濟人”之前﹐上面還有一個最 NB的“經濟 人” ─中央政府。中央不是善男信女﹐按照“經濟人”的理性﹐當 然會把錢往中央摟。這就要去同中央“講數”﹐結果就是“分稅制” 。以前反正都計劃著來﹐分不分的區別不大。但現在都要做“經濟人 ”了﹐那麼還是把事情講清楚才好理性選擇﹐不然地方上怕幸幸苦苦 掙來的錢讓中央端去了﹐中央也怕投到地方的錢被地方瞎糟蹋了。從 經濟學裡的“產權”理論看﹐講清楚利益劃分最關鍵﹐誰多誰少不是 最重要的。廣東年年交得最多﹐照樣發展得不錯。   分稅制你三我七的和中央討價還價完了﹐各省市就甩開膀子開始 大搞了。怎□搞相當簡單﹐就是靠山吃山﹐幹什□能掙到錢就去做。   在經濟學裡﹐這叫做“比較優勢”。要注意﹐這時中國可以說是 沒有經濟學指導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理論指導都靠邊站﹐沒人對 理論感興趣﹐掙到錢是真的。經濟學用到中國﹐主要是用於“解釋” 而不是“指導”的﹐經濟學家為中國的經濟問題想了不少辦法﹐但都 是些現實主義的歪著﹐沒有一個是用理論來解決的。某省高官對張五 常說﹐利益集團互相糾纏象老鼠尾巴﹐怎麼也拆不開﹐改革不好搞啊 。張五常說﹐簡單﹐你把這些尾巴一齊剪掉不就行了﹖這就不是實際 的解決辦法﹐隻是嘴上爽一下﹐所以他的東西後來沒啥人聽了。   這個“比較優勢”是一個不錯的經濟學解釋﹐很適合解釋各地方 政府的行為。地方政府根本不懂什□經濟學﹐不懂什□叫“比較優勢 ”﹐就知道這麼這麼做可以掙到錢﹐這就暗合了“比較優勢”理論。 有些不滿意中國政府改革開放的人說不該按 “比較優勢”搞﹐應該 去搞高科技。這其實也是在“比較優勢”解釋框架內的。搞高科技能 掙到錢﹐就是一種“比較優勢”﹐例如日本韓國搞高科技比泰國馬來 西亞厲害﹐所以它們投入巨資到高科技裡面去掙了很多錢。中國搞高 科技有點本事﹐還不如前蘇聯了﹐但是“搞高科技掙錢”和前蘇聯一 樣﹐都不行﹐因為沒想到用高科技去掙錢﹐而主要是想著去打仗。這 種能力得慢慢發展﹐等到掙錢與高科技都知道怎□回事了﹐那時中國 也會把“搞高科技掙錢”變成自己的“比較優勢”﹐為此中國已經投 了很多錢﹐也慢慢有了一些搞高科技搞得好的。但在歷史上這種能力 是沒有的﹐暫時不能靠這個掙錢解決大問題。   一些窮省﹐通共沒幾所大學﹐沒多少大學生﹐叫著去搞高科技就 是笑話。如果要發展經濟﹐肯定是那些讓人看不上眼的招數。每個縣 但凡有條件﹐都弄個卷煙廠啤酒廠﹐別地的要賣進來就有很多阻力。 這時地方政府不會講什麼市場經濟了﹐反正你那香煙啤酒就是賣不進 去。有資源的挖資源﹐算是不錯的﹐幹部們都喜歡到這樣的地區去當 官﹐但這得靠天吃飯。最常見全國最流行的一招﹐還是“招商引資” 。   以前開了四個特區﹐號稱是給政策。給的是什□政策﹖其實最實 在一條﹐就是讓“招商引資”﹐而別的地區不讓。這沒啥道理好講﹐ 人特區就靠這個發了﹐比什□都有說服力。南巡了﹐都放開了﹐全國 都可以招商引資了﹐這就熱火朝天地幹開了。 1992 年引進外資400  多億美元﹐比上年翻好幾倍﹐就是這麼來的﹐經濟增長14% 這上 面貢獻不小。   400 多億美元外資看似不少﹐全國幾十個地區一分也沒多少了 ﹐何況基本讓條件好的幾個地區撈去了。拉外資這一招﹐多半不是那 麼好使﹐有些政府官員招商引資就差把老婆送給外商了﹐也弄不來多 少投資。好在還有銀行。   那一陣子中國各地的銀行就是個印鈔機﹐想幹什□事打聲招呼提 錢就行了。以前不是這樣的﹐因為得計劃著來﹐一年就給你計劃那麼 些子錢。上海市長徐匡迪說﹐一年就 10 個億可以用。預算裡當然 不是這麼點錢﹐可都已經分好地方了﹐這國企多少錢﹐那單位多少錢 ﹐維持費﹐市長不好動的。這可是全中國經濟最強的上海市﹐其它城 市怎□樣可想而知了。在 90 年代早期的各地城市裡﹐流傳著這樣 一種“笑話”﹕ XX 市建了個大立交﹐把三年後的財政預算都用完 了﹗還真就是這麼窮。忽然一下放開了讓自己搞了﹐誰還受得了這個 ﹖現在好多城市一年上百億搞建設還直嚷嚷錢不夠﹐那時就是叫花子 一樣。也不是說錢就到中央去了﹐中央也沒錢。這是全社會經濟體制 的問題﹐特點就是維持性財政﹐財政計劃都是慘淡經營努力維持一個 大家﹐想搞什麼事就沒錢。除了廣東財大氣粗都可以和中央叫板了( 有傳言廣東省代表說﹐中央錢不夠可以向廣東借﹐李鵬說中央不是叫 花子)﹐都窮得很。但是政府天生有一個撈錢的法子﹐就是印錢。以 前趙紫陽幹過一陣子﹐一陣漲價就亂套了﹐於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後來還是發現﹐不印錢不行﹐而且由於地方也自由發展了﹐就地 方中央一齊印。反正是豁出去了﹐印錢也要上項目。一個大立交算啥 子﹐要建的東西太多了。   這個印錢也不一定就會壞事﹐雖然壞事的情況挺常見的﹐還是得 看操作水平。就等於是有三種境界﹐一種是印錢印出事了﹐政權崩潰 或者經濟危機了﹐是最差的。一種是不印錢﹐發展也慢﹐這是中間狀 態﹐以前中國政府因為蔣介石政權印金圓券倒台的歷史﹐非常追求“ 物價穩定”﹐再引申開來就是“既無內債又無外債”。再有就是使勁 印錢﹐人還搶著要﹐這是最好的情況。中國政府從結果來看是實現了 這種最好的情況﹐近年來就是這樣﹐都加印好多錢了﹐貨幣供給增長 速度遠高於經濟增長速度﹐物價還是那樣低﹐還有好幾千億美元外匯 搶著要換中國政府印的人民幣。   但也不是說官辦經濟一開始就有這種隨便印錢的好事。各地政府 一通搞﹐項目亂上﹐各地銀行亂貸款﹐眼看就要天下大亂。這種情況 下﹐朱鎔基開始搞了幾把大的。   (十八)崩潰危機   從表面上看﹐南巡後中國經濟的亂象不過是又一次“一收就死﹐ 一放就亂”的重演。但這一次﹐還是“亂”出了一些新意。   以前的亂法﹐是計劃之亂。中央訂了個高增長目標﹐就按此實施 ﹐這省建幾個工廠﹐那省開幾個礦。更野蠻的就是和打仗一樣下達指 針﹐給我幹出多少噸鋼多少噸糧來。計劃嘛﹐總有出差錯的情況﹐讓 你幹300萬噸鋼﹐你隻幹出200萬噸來﹐那邊多少工廠等著用﹐結果都 隻能停下來等了。計劃裡預備的是兩年研發出關鍵設備﹐就好大幹快 上了﹐結果就是搞不出來﹐配套的投資都歇那兒了。追求高指針到最 後﹐總是投資無法持續﹐不少幹的活都浪費了。亂到頂點﹐都受不了 了﹐就開始收拾局面﹐接下來就是負增長或者接近零增長。這時又怕 亂了﹐不敢動了﹐該投資的也不投資﹐死氣沉沉。不管是抓是放﹐其 實都是缺東西﹐短缺經濟。因為缺少東西﹐所以放一放生產多些﹐又 因為缺少東西﹐一些生產幹不下去了﹐就得收一收。這樣來回收放﹐ 總是不得要領﹐不知有什□辦法收放自如。收也好放也好﹐根子都在 中央﹐亂子出在下面﹐但下面是聽命行事。   這一次南巡後地方政府狂印錢瘋上項目的亂象﹐不是這個模式。 中央並沒有給高指針﹐沒有說你要建多少工廠修多少路GDP增長多少 ﹐是地方上自己瘋了一樣地投資。還有一個海南開發區在瘋炒房地產 添亂。那些上的項目﹐是奔著為自己這個地區掙錢去的﹐這也和過去 根本不同。過去叫“全國一盤棋”﹐讓你辦廠﹐是為了生產出產品全 國計劃著用﹐象征性地定個價﹐是為了好定計劃﹐不是為了讓你掙錢 。你該掙多少還是多少﹐幾級工就拿幾級工的工資﹐國家不會多給你 一分﹐“統購統銷統一工資”。現在國家除了煤電等重要基礎性戰略 物資﹐都不計劃定價了﹐你賣得出去隨你怎□浮動去。和中央是分稅 制了﹐你掙的錢自己能留多少是清楚的﹐這下就激動了﹐什□掙錢上 什□。你能靠這個掙錢﹐我外地的照樣能組織人生產﹐憑什□把錢留 給你掙﹖這個模式至今都是如此﹐什□掙錢﹐各地一堆企業就撲上去 了。彩電生產廠一度多達上百家。   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建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新現象﹕過剩。這 不是說都過剩了﹐短缺的東西仍然有很多﹐但是開始有不少東西過剩 了。在計劃經濟裡﹐是不可能過剩的。中國傳統上對過剩很不喜歡﹐ 資本主義倒牛奶的事就放在教科書上。按計劃生產﹐隻有說是完不成 ﹐沒有說是過剩的。也有多生產“超額完成任務”報喜的﹐但不是過 剩﹐搞計劃的喜出望外拿過來幹更多事。真要是不需要更多了(這種 情況很少)﹐計劃經濟很好控制這種情況﹐下個指針就一切搞定。   但在這次一窩蜂行動中﹐就真的是過剩了。有兩種過剩﹐一個是 產能過剩﹐一個是產品過剩。某種東西掙錢﹐所有的地區都瘋狂上馬 項目。市場上隻能承受500 萬台彩電﹐結果生產出800萬台了﹐那邊 各彩電廠還在擴產﹐下年就會有1200萬台生產出來。這就是產能與產 品都過剩了。也許從長期意義來講﹐不能叫過剩﹐說不定什□時候市 場容量變成2000萬台了﹐反而會短缺。但對各地區政府各生產廠家﹐ 這短期過剩賣不出去就要了命。照我們以前對“倒牛奶”的理解﹐你 倒了﹐幹麼不送人﹖彩電賣不出去﹐就不是送不送人的問題了。收不 回錢﹐那麼前期投入都瞎了﹐借銀行的錢怎□辦﹖    對個人來說﹐還不上銀行的錢﹐就真的不好辦了﹐所以沒多少人 有膽子借大錢幹事業。但中國是官辦經濟﹐中央都說了“膽子再大一 些﹐步子再快一些”﹐地方政府有什□不敢幹的﹖我就讓地方銀行拿 錢上項目﹐全國都這樣﹐還不上錢你銀行也不能怎□的﹐討債你都不 知找誰。你銀行收不回的錢可以搞“壞賬”啊﹐繼續印錢啊﹐又不是 沒幹過。   的確﹐在以前計劃經濟時期﹐“壞賬”並不新鮮。建一個廠子3000 萬﹐維持費一年1000萬﹐都從銀行貸款安排了。結果生產的產品是技 朮不過關還是怎□的﹐沒啥大用﹐一年撈不回幾個錢。你政府可以有 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投大錢改進生產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再要 5000 萬你也咬牙硬上﹐但這也不一定能成﹐搞不好就成了無底洞了﹐想把 這些先期投入的救回來說不定還得花1億。一種就是不死不活發基本 工資維持著﹐那麼垮掉是早晚的事﹐先期投入都成了壞賬了﹐那維持 費一年年的跟催命閻王似的都是壞賬。長痛不如短痛破產﹖社會主義 沒有破產這種事﹐這是政治問題。你是“既無外債又無內債”﹐可是 壞賬就要了你的命。   本來計劃經濟就留下大堆壞賬(具體數據是中國政府的最核心機 密﹐可能根本沒有真相)﹐這地方上一通胡搞﹐眼看壞賬就是幾何級 數往上沖。再往下老百姓就該動手了﹐到崩盤的時候﹐人民幣就和廢 紙差不多了﹐天下大亂就在眼前。朱鎔基後來被罵多了﹐急眼了﹐脫 口而出﹐要不是老子動手整頓﹐“中國經濟就崩潰了”。這是實情﹐ 是改革開放以後唯一一次經濟可能崩潰的大危機。   其實前蘇聯也是這樣﹐計劃經濟都這樣。投資沒效率﹐資源配置 不合理﹐表現出來就是壞賬。壞賬多﹐就沒錢﹐別人也對你不放心﹐ 自己搞來搞去就積重難返崩了。先是國際上沒錢﹐再是國內變不出錢 ﹐印錢也不管事了﹐演變成社會危機。一些人幻想照計劃經濟老路走 ﹐就怎□發達了。這屬於理想主義﹐就隻管說﹐對實際問題不用管﹐ 怎□說都有一套自定義的邏輯。這也不是說錯了﹐就是不實際(外國 人說communism是“Idea is wonderful﹐ but simply not practical ”﹐的確切中要害)。中國是死中求活﹐搞起官辦經濟﹐就遭到當頭 一棒。新老壞賬一起來﹐亂象已顯。但好就好在﹐這是轉型經濟最大 一次考驗﹐挺過去了﹐就好辦了。怎□挺﹐講理論是沒有用的﹐就得 實實在在的一個個操作。這種局面下﹐朱鎔基的確有些過人之能﹐他 真拿出了一系列辦法﹐把盤子穩住了。   朱鎔基這個人理論色彩不濃﹐稍有一些。因為在國家經委年頭長 ﹐對搞計劃經濟的弊病認識非常清楚﹐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運營機制心 裡有些美好的想象很正常﹐有時會露出一點﹐但不多。從根本上來說 ﹐他是一個操作主義至上的人﹐經委這種地方想不琢磨操作的事都不 行﹐又不是社科院可以以空對空搞理論。他有一個毛病﹐什□問題都 定個“三年”的時期﹐叫嚷著去解決。怎□解決他不玩理論﹐就是靠 他操作主義的一套﹐信心爆棚﹐天大的難題也不怕﹐“三年解決”就 出來了。他不是說按資本主義那一套來就可以解決問題﹐而是對自己 的操作主義非常有信心﹐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把問題都解決了﹐就 沒有問題了﹐到底是什□理論有什□關系﹖軟著陸有什□理論﹐老子 不照樣搞定了﹖後來發現問題復雜﹐不好辦﹐氣燄就下去了﹐有點子 蔫了﹐一副壯志難酬的樣子。有人說老朱是中國的戈爾巴喬夫﹐這個 不對﹐兩人一個玩操作一個玩理論﹐差很遠。   從以上對老朱的描述就知道為什□老鄧喜歡朱鎔基﹐說他“懂經 濟”。連陳雲也覺得老朱是個人才。老鄧和陳雲都不是搞理論的﹐具 體操作都幹了很長時間﹐是黨內兩大操作好手﹐周恩來都甘拜下風。 陳雲的鳥籠經濟理論是從他多年操作中總結出來的﹐也有些可貴之處 ﹐並非書桌前的空想。兩人跑到各地考察幹部﹐一看談吐﹐水平怎□ 樣那還不是心知肚明﹖就會大言炎炎理論口號喊得震天響﹐實際經濟 事務卻沒經驗的人﹐在兩人這根本走不了幾個回合。改革派保守派兩 大頭目都是操作為王的人﹐那麼中國當然就是操作主義至上了。那時 共產黨的確是沒人才﹐趙紫陽算是不錯的﹐可惜操作翻船了﹐老鄧陳 雲不得不重新找人操盤。那麼的確就隻有老朱合適﹐其它人根本不行 。你說胡錦濤不錯﹐那是做人不錯﹐所以可以當接班人掌控全局﹐真 具體操盤搞經濟﹐也不一定行。老朱口才好﹐又有經驗﹐在上海當市 長正好鄧小平陳雲跑去過冬﹐時不時有機會聊聊。兩退休老人正心裡 惦記著找個“懂經濟”的﹐好不容易發現人才了﹐立刻向中央“推薦 ”。   老朱脾氣暴得很﹐缺點也很多﹐得罪了很多人﹐在共產黨內本來 是沒機會升到高層的﹐大家都喜歡胡錦濤那樣厚道的好人。但在那樣 的非常時期﹐就有非常的事情。老朱當副總理那種鋒頭﹐真是無人能 擋﹐實質權力比當總理的李鵬大多了。後來在黨內橫行﹐開大會面向 媒體大眾作秀﹐開小會唱獨角戲罵人﹐都無人敢管。實在是來頭太大 ﹐靠山太硬﹐也確實有些資本。這資本就是南巡後力挽然危局時積下 的。 (十九)轉型調控之路   在中國南巡後陷入經濟狂熱的同時﹐解體的蘇聯正在私有化的浪 潮中沉淪。   這段時期中蘇經濟真正的分化了﹐如前所述﹐中國走向了官辦經 濟﹐而俄羅走向了寡頭經濟。中蘇都想改變過去計劃經濟過於僵化的 缺點﹐讓市場發揮應有的作用(用現在的行話來講﹐是“發揮市場在 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改革大方向﹐在 全球的理論與實踐上都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中國采取的辦法是在地方政府這一層次上引入市場競爭體系﹐讓 各級政府變成幾十、幾百﹐至多幾千個“政府經濟人”﹐而一般民眾 仍然是依附於各級政府的經濟行為中﹐沒有多少自主性可言。俄羅斯 就非常徹底﹐把幾乎所有國家財產用股份制“平均”分配給全體國民 ﹐讓所有高中低層民眾都成了按照自己的私利行事的“經濟人”。按 照傳統的“經濟人”理論﹐產權明晰了﹐各方都按理性在市場上行事 。資源配置不合理的企業效率低產品沒人買﹐在競爭中失敗﹐效率好 的企業勝出﹐社會分工更加優化。有暴利又沒啥難度的行業肯定一堆 企業去做﹐就“邊際效應遞減”﹐暴利消失﹐價格不“扭曲”了﹐大 眾得到實惠。這麼天長日久下來﹐社會生產就越來越合理﹐經濟就會 比原來到處是缺點的計劃經濟要好得多。   應該說這種理論是對的﹐但是不完全。這個理論對於比較穩定的 市場局面確實是非常合適﹐中國已經有很多實際案例就是如此發生的 ﹐原來4000多的彩電﹐現在不到1000就買到了﹐上百家彩電廠了隻剩 了幾個巨頭。但是對處於劇烈轉型中的不穩定社會經濟體系﹐就會出 現很多新情況﹐舊的“經濟人”理論就不能亂用了。   俄羅斯在私有化過程中出現了可怕的“下降螺旋”﹐這是經濟學 家們沒有預期到的。轉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壞事一些亂象﹐這是個人 都能想到。但人們相信不用怕﹐壞事與亂象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因為 大家都受過不錯的教育﹐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了﹐應該有辦法讓情況越 變越好的。可怕的是﹐恰恰是“經濟人”的“理性”﹐害了俄羅斯。 社會剛開始亂﹐那麼為了避免大亂對自己造成損失﹐理性選擇就是把 自己的資產放到安全的地方去。這種行為﹐當然會使原來亂的地方更 亂﹐那麼會有更多的人轉移資產﹐這就是“下降螺旋”產生的根源。 前蘇聯家大業大﹐四萬家大國企還是很有實力的。普通人都拿到了大 國企的產權﹐但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真去經營﹐理性的選擇就是賣掉。 不管怎□賣﹐總之是手裡拿了一堆盧布。下降螺旋中﹐盧布想保值是 不可能的﹐理性選擇是把盧布換成金銀美元等較穩定的資產﹐這會促 使更多人這樣做﹐盧布幣值的崩潰很快到來了。大部分人分到的股份 就這樣消失了。國家沒錢了﹐就發債券弄到一些錢維持生計﹐但是資 本外逃之下﹐這些債券當然也會迅速貶值﹐連國家信用也沒有了。這 個過程中﹐四萬家大國企根本無路可逃﹐必然是處於私有化過程中不 斷被賣﹐在國際上競爭力不強無利可圖的大多數國企就此消亡﹐資源 與傳媒等利益豐厚企業就落入臉厚心黑的寡頭之手。這個過程一搞就 是近十年﹐沒有人救得了﹐象葉利欽這樣的人根本就是竊國大盜﹐和 寡頭們就是一伙的﹐還怎□救。就是想弄點辦法﹐上億“經濟人”各 有各的想法﹐也沒法弄﹐最後就是黑社會接管。這是人類歷史上群體 “理性”導致的最大經濟災難﹐都不能稱之為“市場失效”﹐而是天 大的災難。   中國與俄羅斯相比就要好非常多。中國的改革十分強調穩定﹐稍 有風吹草動就很緊張地開大會小會想辦法。這樣一種傾向就容易實現 穩定的環境﹐市場發揮好的作用的機會大得多。各級政府成了“經濟 人”互相競爭﹐但是通共也就數千縣級政府﹐再地級省級這麼往上層 次管理﹐數量不多﹐就用過去的行政體制都可以管起來。有什□不對 勁的就用各種法子管這些地方政府﹐安個“宏觀調控”的名﹐自己摸 出一套管法﹐天底下獨一無二的官辦經濟就是這麼回事。用計劃經濟 的管理手法﹐讓各級政府以政府為主體按市場需求幹市場經濟﹐人民 在這個過程中隻是政府的工具﹐這就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秘密。世界各 國確實是沒有這樣的事﹐我說中國經濟是世界上最怪異的經濟﹐絕不 是夸張。這也沒法學﹐各國沒有這樣的管理體制﹐所以是獨門絕技。 現在一些文章總結中國經驗﹐說要開放﹐要搞市場經濟﹐要拉外資﹐ 要建基礎設施﹐這都是表象﹐並非中國最本質的優勢所在。發展中國 家用“開放市場經濟拉外資建礎設施”的辦法搞經濟的多得是﹐但是 沒有中國的官辦經濟體制﹐發展就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   那麼朱鎔基實質接管中國經濟權力後的一系列操作﹐在這個大背 景下﹐就很好理解了。地方政府拼命花地方銀行的錢搞得過熱過剩﹐ 老朱就此開始了官辦經濟轉型調控之路。以後的改革都是這樣的模式 ﹐經濟有麻煩了(以後經驗多了﹐覺得要有麻煩了就動手治)﹐就用 官辦經濟的體制去想辦法應對﹐過程中就會出台一些改革措施﹐有效 的就推廣下去﹐有問題的就反思反思。這是一個問題推動型的改革過 程﹐並非說是先有了一個理想運行模式﹐然後一步步照著那個模子改 下去。中國政府對於最終改成什□樣子是糊裡糊塗的﹐經常會有一些 大討論。但問題來了﹐誰想得出辦法誰的辦法好使就用誰的辦法﹐這 是最徹底的實踐檢驗﹐是討論不出來的。   老朱的軟著陸﹐確實是相當了得﹐想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辦法﹐還 成功地推行下去了﹐所以不容易。針對地方上亂花銀行的錢上項目的 問題﹐朱鎔基上來就把人民銀行(中國的央行)行長李貴鮮撤職﹐自 己出任此職﹐開始了銀行體系的改革。地方銀行原來與地方政府是一 家的﹐現在把權力收歸中央﹐地方政府就沒那麼容易從銀行搞到錢了 ﹐這就斷了過熱的一大源頭。各地政府沒了銀行也不是沒法活了﹐後 來發現手裡的土地很值錢﹐比靠銀行好多了﹐又是一通搞﹐但這是後 話。不繼續過熱了﹐不會崩潰了﹐但過剩的危機還在。銀行的壞賬也 並不就此減少﹐各地企業產品就算賣不出去也要維持生計﹐問題成堆 。這些方面其實問題更大﹐更本質。這裡我們要對市場經濟裡“需求 ”與“供給”的關系作一些討論。   計劃經濟的麻煩在於“供給”﹐總覺得短缺﹐煩透了。但是需求 就沒有什□問題﹐反正可以“自己給自己創造需求”。生產出十億個 蘋果一人發一個就是了﹐不管你要不要都這樣(實際上不會這麼簡單 ﹐也是以貨幣為交換工具的﹐不然成原始社會經濟了)。生產廠家也 不為賣產品煩﹐上頭都有計劃﹐賣不出去是上頭計劃的問題。市場經 濟正相反﹐“供給”的問題好解決﹐缺什□東西肯定是有利可圖的﹐ 就一堆人投入資源撲上去搞﹐一般不用政府管。麻煩在於“需求”﹐ 這個麻煩大了。生產廠家你得自己打開銷路﹐要打廣告﹐要和別人的 產品競爭﹐要搞的事情多了。有的廠子靠山硬﹐當地政府強令都用它 的產品﹐但這種好事不多﹐還得靠跑市場。一些號稱“計劃經濟重災 區”的地區幹這種事就不太行﹐因為過去計劃經濟傳統太強﹐老想著 政府照顧不想跑市場﹐所以經濟就差。這是對生產廠家而言﹐對整個 國家麻煩可能更大。這過剩就是硬硬的過剩﹐你一個廠子如果市場幹 得好還能解決問題﹐但整個國家來看過剩了再怎□互相競爭怎□搞都 沒有出路的﹐就是硬硬的過剩。按照一些人的想象﹐過剩了就“按人 發錢”﹐窮人還那麼多﹐隻要發足夠的錢﹐需求自然出來了﹐怎□會 過剩﹖這不是不可以﹐但這就是“自己給自己創造需求”﹐又回到計 劃經濟的老路了。這方面有一些硬的限制﹐連電都沒有﹐發電視機隻 能白佔地方。就算真的發錢把過剩問題解決了﹐各廠子長出一口氣﹐ 下回又給你整出一堆偽劣產品讓你解決銷路﹐這就是資源配置失效﹐ 還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解決問題的辦法是 的﹐經濟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但沒有奇謀秘計﹐就得老老實實搞建 設跑市場。   一個長期有效的法子是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基礎設施﹐有效 需求就可以真實地增長﹐你就是用計劃經濟的法子銷售都可以解決部 分過剩問題﹐不然全瞎。這是基礎設施最本質的意義﹐所以也是國家 經濟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象印度再怎□胡吹﹐它的基礎設施就那樣 ﹐需求能多到什□程度去﹖每個有工作的人都在家裡弄個管家僕人什 □的﹐就這樣把第三產業弄到GDP的70%去﹐算是有中國經濟規模的 三分之一﹐實際上肯定要差很多﹐因為真實的需求有上限。這也不是 說在幾個地區弄些好基礎設施﹐外資就高興地來投資了﹐就解決大問 題了。那也就是有限幾個地區消費需求能上去﹐全國大部分地區不行 ﹐整個國家也就不行﹐好多發展中國家都是這樣。中國政府幹這個還 是有一套的﹐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了極大的發展﹐ 近十年是歷史上提高最快的時期。連農村都有極大發展﹐三年的農村 道路投資就相當於過去50多年。所以經濟增長是實實在在的。這不僅 是因為搞生產需要基礎設施﹐需求也需要基礎設施。   搞基礎設施建設是好法子﹐但真要見效﹐需要長期持之以恆綜合 配套規劃著來搞﹐所以不好搞﹐隻能算是長期方針。你眼下就是過剩 了﹐產品賣不出去廠子就要垮掉﹐怎□辦﹖對中國來說﹐還有一條不 錯的出路就是出口。你有現成的供給﹐或者有供給的產能﹐國內需求 不足﹐那麼國外需求能夠補上來﹐也還是不錯的﹐可以實現良性經濟 循環﹐廠子還就越搞越大了。   吳敬璉這個老頭為什□江湖地位這個高﹖他沒有什□英文雜志的 高級文章﹐這方面照丁學良的說法不值一提﹐根本不是一個“合格” 的經濟學家。但是他在中國政府裡絕對是個頂級幕僚﹐丁學良八輩子 也趕不上。吳敬連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很早就發現了南巡後中國的過 剩危機﹐建議老朱提早進行出口布局﹐用國外需求解決國內的過剩問 題。這相當有水平﹐因為中國過去都是短缺經濟﹐沒有過剩這回事﹐ 他能想到提前去對付過剩﹐很不容易。這不是說有出口導向政策就成 了﹐得拿出實質的辦法。   老朱搞的是人民幣貶值、出口退稅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狠著。國 際上正如我們在SWOT分析裡說的在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本來與中國是 關系不大的。如果中國自己封閉發展﹐或者自己弄得效率低下沒有競 爭力﹐中國現在佔著的產業現在就是到別的國家去了﹐全球經濟照樣 分工布局。重新回頭看中國90年代初期似乎並沒有明確地意識這一點 ﹐但確實做了大量順應這個潮流的大動作﹐撈到了不少利益﹐有點歪 打正著的意思。國際上其實那時也不知中國在搞什□﹐隻知道中國南 巡了﹐過熱了﹐就等著中國啥時崩潰了。結果老朱把人民幣連著貶到 了8.7兌一美元。後來還有出口退稅的政策﹐出口廠商競爭力更強。 那時候東南亞各國搞出口火得很﹐國內也大蓋高樓﹐不少人發了﹐顯 得比中國闊多了。還真就沒人注意到中國的大動作。可能因為當時中 國處境真的很不好﹐國際上一片唱衰之聲﹐從政治角度分析中國崩潰 的遠多於經濟角度的冷血分析。中國人自己也不知怎□回事﹐不少人 覺得人民幣靠不住了﹐上黑市10比1換美元都幹。全球真是沒有人能 想到中國的進出口居然會十年翻了五倍(1995年2800億美元到 2005 年的14000億)﹐從90年代早期的十四位一下幹到了全球第三位的出 口大國。   中國增長的還不光是加工貿易﹐而且一般貿易也同樣增長﹐兩者 長期各佔50%。這加工貿易就是受攻擊比較多的、擔高科技虛名的、 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組裝業務﹐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出些農民工擰螺絲 掙個塊把錢工資﹐跨國公司運進部件來組裝一下打個Made in China 不少就當高科技產品出口到世界去了。這種加工貿易除了把進出口數 字弄得虛高以外﹐對中國經濟的實質幫助就是那塊把錢的民工工資﹐ 對國內產業鏈的影響不多。稅收什□的洋人做做賬把利潤留外國了你 也收不到多少錢。一些中外人士就指著這個說中國的增長是虛假的﹐ 都是外國工廠炒起來的。但中國還有另外 50%的一般貿易進出口。 這一般貿易就不是加工貿易能比的了﹐主要生產環節在中國﹐各環節 能夠創造很多需求﹐產業鏈長得多﹐對整體經濟的拉動很大。按照某 種量化的估算﹐1995年一元加工貿易出口對應GDP增加值隻有0.22元 ﹐而一般貿易一元出口對應的是0.89元(這種量化估算的具體數值往 往含義十分復雜﹐前提很多﹐不能隨便亂用﹐但數據所支持的結論是 有意義的。這也是對數據不熟的人特別容易誤解或者弄錯的地方)。   主要靠這兩招﹐一個抓銀行﹐一個抓出口﹐朱鎔基把中國經濟的 大局穩住了﹐順利實現了“軟著陸”。但市場經濟最本質的主體是企 業﹐企業到義要如何運營﹐這才是最關鍵的東西﹐這方面還有很多超 級難題在等著。 (二十)企業效率問題   官辦經濟的核心難題是企業問題。外部條件基本穩定後﹐企業如 何運作至關重要。朱鎔基用抓銀行與抓出口的兩手﹐在相當長時間內 ﹐給企業的改革與發展設定了支持性的框架。銀行收歸中央管理﹐那 麼企業不能再把銀行當不用還的錢袋子﹐要到市場裡去靠本事掙錢。 有了出口這條路﹐市場就大了很多﹐企業的發展目標也明確多了﹐要 主動去參與全球競爭。這就是官辦經濟裡中國企業發展戰略的兩大方 向﹐一是要面向市場以利潤為目標﹐這就是轉向市場經濟﹔一個是要 面向全球市場﹐不能自我封閉﹐這是把市場的范圍界定下來﹐不是說 就在中國搞個封閉的市場經濟﹐而是主動到世界經濟體系裡撈食。這 個框架也是不停發展的﹐一方面銀行業的改革進展非常大﹐一方面加 入WTO﹐以半開放國內市場為代價徹底殺入了世界市場。但方向是明 確的﹐從來沒有退回去說不要利潤了搞計劃經濟﹐或者為了保護國內 市場不要國外市場。這兩個方向還有一些理論爭議﹐以空對空地談是 不是計劃經濟更好或者保護自己的市場更重要都可以﹐但實踐上因為 已經取得的成績與進展﹐肯定不會變﹐想變的人結果就是靠邊站陷入 自說自話的境地。   在這種框架內﹐企業的效率問題就是一切的關鍵。在計劃的框架 裡﹐效率並不是大問題﹐計劃是根據效率來的﹐無論效率高低都可以 照幹計劃經濟。一個廠子效率低一年隻能生產10萬噸鋼﹐我要100萬 噸鋼就開10個廠子﹐全國弄幾百家鋼鐵廠。發展到後來﹐鋼鐵廠數量 比西方國家多一個數量級﹐單產就少一個數量級﹐總量世界第一是這 麼來的。前蘇聯也差不多﹐造飛機材料不過關﹐我多生產些部件﹐從 中間選幾個好的就能給戰鬥機用了﹐其它的廢了就廢了﹐反正原材料 多得是。這種體制內效率也是會提高的﹐因為搞計劃的人也知道效率 高了有好處﹐但提高就比較慢﹐因為不提高也還是有辦法搞﹐並不是 很著急。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那就完全不同了﹐沒效率就隻有兩條 路﹐一個是靠保護生存﹐一個是破產或者被並購吃掉。你沒有效率﹐ 到市場上的產品性價比就低﹐就賣不出去﹐這個沒啥道理好講。而且 效率本身還很殘酷﹐你隻有做到前幾名才有活路﹐半調子似的比自己 過去進步是沒有用的。能造什□東西﹐解決了有無問題﹐不過是萬裡 長征第一步。所以效率產生的壓力是壓倒一切的﹐市場經濟對效率的 推動力毫無疑問比計劃經濟要強得多。   這也不是說就一定開放比保護好﹐市場比計劃好﹐也有反過來的 情況﹐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好不好的標準不能含糊﹐就是比效率 ﹐這是世界潮流﹐逆之者亡﹐順之者昌。你可以去論証計劃經濟好﹐ 成就大﹐蘇聯或者中國可以造出衛星飛船﹐能造不少東西﹐所以很好 。這種理論問題可以隨便﹐但實踐中隻要是競爭﹐就一定是效率好的 活的滋潤﹐沒啥道理好講﹐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你可以說﹐對某個產 業﹐應該適當保護﹐甚至用計劃的辦法搞﹐邊保護邊自我提升效率﹐ 這樣效率最好﹐不能完全放開了用市場的方法發展。這是相當好的道 理﹐核心是看效率。計劃經濟要是到達了理想狀態能夠幹成什□樣的 效率不知道﹐反正中國蘇聯的計劃經濟效率是相當差的﹐這都是無可 爭辯的事實。70年代末﹐按照某種特定標準(如人均產量)﹐在一些 行業日本的生產效率是中國的百倍以上﹐中國100個人造的車日本1個 人造了﹐美國農業的效率也在中國的百倍以上﹐100個中國農民種出 來的糧食不如一個美國農民多。在國際貿易中﹐隻要是兩大陣營有競 爭的行業﹐社會主義國家基本不是西方陣營的對手。這種狀況是無可 辯解的﹐就是因為中蘇兩國的計劃經濟實踐在效率上失敗了。你可以 說人們對沒效率地生活並不在乎﹐社會主義大家庭﹐還過得很高興( 的確不少人喜歡這樣)。但地球政治本質就是競爭﹐沒有這樣的桃花 源給你過精神生活。一方面你自己會出毛病﹐很多人不喜歡這樣的生 活﹐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會來和平演變你﹐硬拉著你去競爭﹐你效率低 根本檔不住。   從以上討論可知﹐朱鎔基要搞中國經濟改革﹐核心問題就是效率 。以前搭了個大架子﹐但是沒有效率﹐競爭不過人家﹐老朱下決心把 效率提上去到全球去競爭﹗這個大方向上老朱沒有錯﹐他用了很多辦 法可以說是出盡百寶為此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這一點上我確 信歷史將會給老朱一個公道。某些辦法本身有很多錯誤﹐並不成功﹐ 這完全正常﹐鄧小平搞改革開放的宗旨就是操作主義允許失敗﹐實踐 中也不可能有不犯錯的完美人物﹐肯定是多做多錯。有些辦法的確提 高了效率﹐但就令部分人利益受損﹐這也需要具體分析。總體來看﹐ 老朱推動了很多的改革大動作﹐是相當進取的﹐中國經濟的運行效率 有數量級的提高﹐與西方國家的效率差距由百倍前進到十倍以內(這 也是按具體標準來算的﹐就是個進步非常快的意思)。   現在一些領域中國企業的效率已經相當厲害﹐別的國家不可能競 爭得過的。最突出的是紡織品領域﹐中國造的是又便宜又好﹐能夠給 中國貢獻一年1000億美元以上的出口。如果放開來競爭﹐那麼一定是 中國把全球市場基本佔光﹐搞個2000億美元不成問題。這就是提高效 率帶來的好處。你可以說紡織品來錢不夠多(實際上這是中國的利潤 大頭﹐不可小視)﹐不如造飛機掙錢多﹐所以要去造飛機。但是你佔 住了紡織品市場再去想該不該造飛機﹐總比連紡織品市場都搞不定空 想造飛機一步發達要好。   企業效率的數值描述方法多種多樣﹐經濟學名詞很多。但是市場 競爭的結果大致就是企業各方面綜合效率的體現。中國的出口10年增 長5倍﹐不是靠出口原材料﹐基本都是打出來的﹐根本原因肯定是效 率提升。我們可以去具體看一下老朱做了些什□讓中國企業的效率鳥 槍換炮。   最重要的是大力引進先進生產技朮。老朱當政的時期﹐比從前引 進技朮步子要快得多。這主要是因為老朱手頭的錢越來越多﹐引進技 朮一會就形成生產力賺錢﹐賺了錢又去引進技朮﹐形成了正循環﹐一 舉解決了資金問題。沒有資金問題﹐隻有別人不願賣技朮的問題。可 以質疑說﹐引進中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吸收引進技朮自主研發有重 大缺陷﹐這是相當合理的疑問。但老朱至少做到了正循環﹐引進技朮 從總體上還是相當值得的﹐並沒有白花錢。就我較熟的幾個領域﹐生 產技朮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小時候很熟悉的一個單位是個6000千 瓦的發電廠﹐好幾百號人佔好大一塊地﹐現在想想都恐怖﹐這效率低 得太嚇人了。後來都拆了﹐新上馬的電廠一般就是30萬千瓦一台機組 ﹐用的人反而少很多﹐效率提高50倍不止。30萬、60萬千瓦的機組﹐ 不少就要到國外去引進。但沒有不引進的道理﹐不能等國產機組研發 好了再上(後來國產機組也慢慢趕上來了)﹐不然你一噸煤發的電就 是要少很多﹐燒一噸就虧一噸﹐一個大電廠一天就是上百節車皮煤。 沒有電你發展慢了﹐其它生產也受影響。發電領域的情況和過去相比 真的是新舊兩重天﹐如今應該說與西方的差距不算大了﹐想想從前白 白燒掉多少煤。現在印度想要發展制造業﹐我覺得它要吃大苦頭了﹐ 想把電力生產技朮弄到中國這種水平﹐它得折騰死﹐它那產品的電力 成本不可能低的。這種例子多得很﹐我想讀者一定有比較熟悉的領域 ﹐歡迎現身說法提供材料共享。   另一個是“減員增效”。這裡主要指的是制造業﹐目的是為了提 高效率﹐效率是最關鍵的。減員是手段﹐是因為過去實在是人太多了 。你引進先進技朮也罷﹐自研技朮也好﹐人多的話效率還是高不上去 。對這個問題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消極的理解﹐說你減員了﹐人下崗 了﹐沒生活來源了﹐社會亂了﹐你制造業大發展﹐還加入WTO﹐結果 反而制造業就業人口從9000多萬掉到了8000多萬﹐得不償失。另外一 種是積極的理解﹐減員了﹐社會用更少的勞動力就可以創造更多的財 富﹐減掉的人也是寶貴的勞動力﹐可以去從事其它的行業﹐又進一步 創造更多社會財富。從近年來的發展看﹐政府是按照積極的辦法去實 行的﹐就是“創造”就業機會(每年創造的就業機會都是絕對世界第 一)﹐而不是象過去那樣把人塞進工廠人浮於事。具體實踐辦企業的 人會怎□做是不言而喻的﹐強要不減員就是大家一起拖死。制造業市 場競爭是沒有道理好講的﹐你效率不行就完蛋。制造業的原則一定是 減人﹐減下來的人到服務業去﹐隻有總量大大擴張的情況下制造業才 可以增人(90年代以後也有幾次這樣的情況發生)。因為制造業的就 業減少所以要控訴﹐是不折不扣的外行話﹐用機器替人幹活是硬道理 ﹐應該看社會總就業。服務業確實是人太少了﹐要大力發展﹐這個暫 時不用講效率﹐有工作的人能一人請一個下崗的來家裡做家務最好了 ﹐可惜中國人不喜歡這樣做。   另一個是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單個企業的生產技朮可以快速進步 ﹐人員可以大幅減少﹐這是效率提升的大頭。但某些關鍵環節﹐還得 看社會基礎設施。水陸空交通不好﹐電力供異不足﹐廠子原材料或者 部件運不進來﹐產品運不出去﹐沒電也開不了工﹐本廠的生產再有效 率也不行。電信不行﹐網絡不發達﹐企業市場反應就慢﹐效率也很受 影響。這方面不能靠企業﹐得由政府包搞。中國政府這方面相當厲害 ﹐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優勢在於幹項目﹐比發達國家還厲害。中國五 年建的比美國西歐三十年建的還多(發達國家不少地方修工程慢吞吞 的)。照現在這個搞法﹐基礎設施趕上發達國家沒有任何疑問﹐隻是 時間問題﹐連農村都已經放到計劃裡了。一年年那麼多鋼鐵水泥出來 ﹐不是吃幹飯的﹐最後就是國家大變樣。這方面是官辦經濟相對於其 它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最大優勢﹐中國有這樣的優勢原因很 多﹐如土地國有﹐也有一定技朮。總之外國人實在是怕了。一些看不 順眼的外國人說中國建基礎設施“沒有效率”﹐建出很多壞賬來﹐最 後維持不下去﹐總會出事的。這方面是屬於沒想通﹐建基礎設施的壞 賬是不怕的﹐因為可以通過搞生產撈回來。基礎設施本身是三十年還 是五十年的還款期甚至根本就當公益事業都不要緊﹐社會生產發展了 就不是問題。在基礎設施上弄些壞賬﹐是“健康”的壞賬﹐遠勝過維 持低效率企業弄出的壞賬﹐那個會要命。這就好比人去體育運動鍛煉 身體會弄出些皮破外傷﹐但這好過整天吃了不動混身虛弱。例如江西 90年代整了幾個大電廠﹐結果自己工業不行電力需求不足﹐全國電力 過剩往外賣也沒指望﹐眼看那幾十億的貸款怎□也還不上就要壞賬了 ﹐連維持運行都會虧損。可是沒過兩年就是全國缺電了﹐效益一下就 上去了。   最後就是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一樣的條件﹐都引進技朮﹐都減員 ﹐都用一樣的基礎設施﹐競爭起來國企一般就是搞不過私企外企。問 題在企業內部運作差異上。這也不是說國企就是些壞人在當領導﹐搞 不過為幹脆為自己幹的其它所有制企業﹐原因很復雜﹐國企包袱多﹐ 國企任務重﹐國企交稅多(或者說不如外企私企會逃稅)。這個是實 踐結果﹐找原因屬於理論問題﹐反正國企就是出盡百寶提高效率﹐也 還是拼不過(不是沒提高)。最後﹐就有兩種實踐出來的法子比較通 行管用。   一種是搞壟斷﹐這個是中央的終極法寶﹐地方上也經常用。電信 運營業務﹐利潤是以萬億人民幣計的﹐中央搞幾個壟斷國企自己吞了 ﹐還包裝上市直接撈現的。還有石油、電力等能源工業﹐都是壟斷利 潤﹐中石油是亞洲盈利最多的公司﹐二百億美元。還有銀行業保險業 也是如此。這種穩打穩的利潤﹐中央不搞什□市場經濟的﹐中央是也 是經濟人﹐能撈的都劃拉到自己賬下。這種產業我總結叫作“現代產 業”﹐特點是搞起來就賺﹐原來是市場空白﹐相當於印錢搞產業﹐沒 有任何風險。外國人在中國入WTO時討價還價﹐盯的就是這些產業﹐ 要中國開放這些產業﹐的確是有肥厚的利潤。中國答應的是“開放” ﹐不是說就把產業白送人﹐而是說讓外國人來競爭了﹐這樣﹐壟斷程 度就不是100%了(也還是高度壟斷)﹐外國人如果想出辦法來競爭 了(中國這邊電信聯通中銀什□的已經全國布好點佔了地利)﹐能撈 到不少﹐中國政府和外國人合資各佔50%一起撈﹐大把利潤肯定還是 有保障的﹐是不是比自己獨吞多就要看競爭提高效率多少了。郎咸平 指著這種壟斷公司說國企效率高﹐遭到了一致的批評﹐是他的一個大 硬傷。   另一種是搞新型國企。從股本結構來看(中國所有公司從名義上 都轉成了股份制)﹐國有股法人股是絕對大頭﹐所以實質是國營公司 。也不壟斷﹐還是參與社會競爭的。經營機制上﹐就依靠歷史機遇或 者有“能人”整了幾把的因素﹐佔了一定的市場﹐有了一定的本錢﹐ 也有一定競爭實力﹐雖然有國企的缺點﹐也不是說就活不下去了。這 種國企一般都是地方上的寶貝﹐地方上明裡暗裡會有一些資源支持﹐ 是官辦經濟裡的一分子。它們比從前進步了很多﹐通過改制成了比較 純粹的企業﹐不是過去那種一個企業一個社會﹐知道去跑市場了﹐也 有一些有遠見的去搞技朮﹐但總的來說還是有很多缺陷﹐是官辦經濟 的大缺陷之一。中國上市公司不少都是這種新型國企。   如果這兩種法子行不通﹐這國企問題就要了命。中國政府說“抓 大放小”﹐就等於是說﹐除了前面兩種法子﹐其它救國企的辦法都失 敗了。如果社會問題嚴重﹐可能“放小”的步子就慢點﹐但最終政府 是不會去救那些失敗國企的﹐從心裡都放棄了。最後的結果肯定是“ 賣”。這是實踐的選擇﹐有時連賣都賣不出去。不實踐幹國企﹐可以 說怎□怎□救﹐怎□說都行﹐說把外資全趕跑的都有。但中國是官辦 經濟﹐各地政府是經濟人﹐不是理論家﹐看著爛國企一年年沒效益還 得往裡投錢維持﹐那心裡能煩死﹐也就是沒人買﹐或者工人要上街﹐ 不然早扔了。種種“高明”的理論實踐中根本不濟事﹐沒人聽的。這 也不是說政府官員“短視”造成的﹐政府官員整了許多年官辦經濟一 般還有點子實踐經驗﹐有一些事務上目光短淺肯定是有的﹐但種種脫 離實際的理論全國沒有一個官員會有興趣的。也不是說光左派的主意 沒人聽﹐右派徹底自由化的法子也沒人聽﹐管用的是中國政府實踐出 來的一些土法子。   國企就是以上三個結局﹐壟斷肥得流油﹐新型國企抓住機遇佔據 市場先機也還能混﹐剩下的等著破產賣光﹐我確信不會有變了。從數 量上來說﹐原來38萬家國企﹐可能就數千家能活下來。中央抓住利潤 最肥的一二百家大型央企﹐國資委還在地方企業佔股。地方上各有若 幹骨幹國企當寶一樣﹐並不是某些人說的仇恨國企非要私有化。剩下 的愛怎□的怎□的﹐反正怎□整都那回事。總量上﹐國企還是炒肥了 。國資委發了﹐手頭企業利潤一年就是6000億元﹐理論上都是中央的 ﹐分不分紅另說﹐掙錢是實在的。壟斷利潤不是你市場經濟幸幸苦苦 掙錢能比的。因此﹐其它爛國企純粹就是包袱﹐全不要了也不會影響 中央發大財。   那些爛國企﹐是官辦經濟的犧牲品。從整個經濟結構上來說﹐是 不斷被私企民企外企等其它成分的企業代替﹐所以也沒有造成多大動 盪。廠子破產了﹐工人下崗了罵罵娘鬧一會兒﹐領了遣散費大部分還 是到私企民企外企混去了。真鬧起來的﹐是困難地區找不著工作吃低 保的。政府弄些鎮暴武警﹐再安排點子錢不讓人餓死﹐也就對付過去 了﹐不跟你講啥子良心。政府是經濟人﹐你不鬧得它生產幹不下去沒 法撈錢了﹐它憑什□管你﹖官辦經濟隻講利益﹐不講良心的﹐和“官 ”講“道理”肯定是被當成SB。現實就是如此﹐接不接受都沒法改變 ﹐搞經濟不是幹革命﹐理想主義靠邊站。不要看現在好象中國亂得很 ﹐到處都是犯罪分子一樣﹐其實是超級穩定的。中國政府是世界上最 安全的政府﹐根本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對手﹐可能世界上其它國家執 政黨都換一圈了﹐中國還是共產黨政府千年不死一樣地混著。美國人 搞和平演變都不知如何下手﹐中國政府好象混身是破綻但就是和資本 主義一樣“垂而不死”。   老朱整了十年﹐付出很大代價且不提﹐中國企業的效率是實實在 在的整上去了。國企都有很大進步﹐民企私企更不是吃幹飯的。地方 上又搞了一些創新﹐如“塊狀經濟”﹐就是自發形成的產業聚集﹐外 資也來紮堆轉移產業搞出產業聚集﹐這很重要﹐但是與老朱關系不大 。至於一些貶低中國經濟的內外人士提的“不要環保”﹐“隨便開除 工人”﹐“工人勞動條件差時間長”﹐這進一步增強了中國黑心企業 的競爭力﹐但不是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我自己就知道一些企業﹐從事 媒體上所稱“血汗工廠”幹的行業﹐但其實對工人待遇不算差﹐住宿 餐飲福利都好﹐工資也不算少﹐但競爭力並不差﹐並沒有被“血汗工 廠”給擠垮了。中國的效率提升的原因主要是我上面分析的幾大頭﹐ “血汗工廠”並非關鍵。其它發展中國家的“血汗工廠”也不少﹐一 些紡織企業就如此﹐但是技朮等綜合條件實在差中國太遠﹐效率根本 不行﹐還是會被中國企業擠垮。   國際經濟環境裡就是這樣﹐企業有管用的綜合效率了﹐世界市場 那麼大﹐掙錢不成問題。老朱抓住了企業效率這個綱﹐中國政府真的 富了。當然﹐官辦經濟的主體是政府﹐富的是政府﹐不是人民。 -- 思想永遠在未知的海洋裡孤獨的航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9.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