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ross_Lif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email protected] (羅大佑的粉絲)》之銘言: : 呵呵﹐好吧﹐可能是我誤會了。 : 畢竟在大陸起碼我上學的年代都是重大歷史輕鄉土教學的。 : 現在鄉土教學也不過是略有重視﹐但是還是不考試﹐當做休閒的。 : 【 在 [email protected] (雨琴相逢) 的大作中提到: 】 : : 很多大陸朋友這麼想我也是覺得哭笑不得 : : 我總是懷疑我們的腦殘媒體給大陸朋友帶來了很多不正確的訊息 : : ................... 台灣早期在國民黨的統治下,是非常「強調」中國文化的 國小學生的作業簿後面一定都會有「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當時大家也都以中國人自居 這樣的特色也反應在「建築」,例如台北捷運淡水線,許多車站都是中國風 甚至在道路的命名上,也多反應當年提倡中國文化的影子 例如台灣各地的道路有許多「四維路」、「八德路」、「忠孝路」、「仁愛路」 「信義路」、「仁愛路」、「和平路」、「至善路」、「弘孝路」、「中華路」等 還有高雄市的「一心路」、「二聖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 「六和路」、「七賢路」、「八德路」、「九加路」、「十全路」 後來本土化之後,台灣對文化的接受變得多元 日本文化、韓國文化、美國文化開始深入 中國文化原本獨大的地位,變成和上述幾種文化「並列」 現在許多民調顯示,現在的小學生認為自己是什麼人,選「台灣人」佔大多數 其次是「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選「中國人」的已經是非常少數了 可見教育力量的可怕 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變淺,但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喜歡它的人自然會喜歡 沒有人強迫你一定要喜歡哪種文化,你可以自己選一種,也可以創造自己的文化 這一點表現在室內設計就很明顯了,有人喜愛中國風,有人喜歡南洋風、有人喜歡歐風 像現在許多流行歌,開始流行加入中國古典音樂的原素,也都滿受歡迎的 「去中國化」那是政客和媒體在吵,但主要的內容不是把中國風的東西拿掉 而是政府企業名稱和大陸政府重覆的,把中國二字拿掉,避免國際上的混淆 例如「中華航空」、「中國鋼鐵」、「中國石油」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