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ross_Lif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huaxia.com/tw/sdbd/sh/00191403.html 濁水溪﹐把台灣分兩半 ----------------------------------------------------------------------------- - -- 04/02/2004/13:44 華夏經緯網 台灣人常說﹐馬英九再有魅力也過不了濁水溪。可見﹐濁水溪不僅在地理上把寶島 一 分為二﹐而且南北兩地的民眾在價值觀和政治取向上也存在很大差別。其實﹐台灣的族 群 分裂不僅表現在南北差異上﹐在社會各個方面都充滿著矛盾與沖突。   台灣人迷信地認為﹐濁水溪變清就意味著要變天了   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南麓﹐橫穿西部平原﹐流域面積達3114平方公裡﹐全長186公 裡﹐ 是島上最長的河流﹐因河水夾帶泥沙多﹐常年混濁得名“濁水溪”。它流經南投縣、彰 化 縣和雲林縣﹐孕育了400萬人口﹐是台灣糧食蔬果主要供應地﹐因此又被稱為“台灣母親 河 ”。   濁水溪是台灣的天然分界線﹐南北兩部分在地理條件上存在明顯差異﹕溪南為熱帶 氣 候﹐溪北為亞熱帶氣候﹐因此自日本殖民時期便開始有“南糖北米”的說法。不過﹐ “濁 水溪”這個地理名詞﹐隨著台灣政治的演變和選舉的挑動﹐慢慢發展成為“本土派”和 “ 外省人”的政治分水嶺。所謂“馬英九過不了濁水溪”﹐實際上是暗指“外省勢力發展 不 到南部”。1996年﹐林洋港和郝柏村代表新黨與李登輝競選台灣領導人﹐結果兩人的競 選 汽車在南部被包圍、推倒﹐震驚了島內﹐也更強化了“外省人過不了濁水溪”這種說法 的 可信性。   正是因為濁水溪具有特殊的政治含義﹐台灣民間關於它的傳說很多﹐最有名的就 是﹕ 濁水溪的水一旦變清﹐就表示台灣要變天了。《諸羅縣志》上有明文記載﹕“濁水溪 清﹐ 則時事有變。”此前﹐濁水溪共有3次變清﹕第一次是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溪水變清時 間 長達3個月﹔第二次是二戰結束後﹐台灣擺脫了日本殖民統治﹔第三次是2000年選舉期 間﹐ 台灣實現了第一次政黨輪替。這種說法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很多台灣人對此深信不 疑。 2003年3月初﹐也就是連戰和宋楚瑜確定搭檔參選後半個月﹐濁水溪的水又開始變清了。 當 年年底﹐台灣中部第一長橋──西螺大橋舉行通車五十周年紀念﹐雲林縣借機邀請陳水 扁 參加“觀光文化節”的剪彩儀式。陳水扁先是一口答應﹐後來又以安全為由臨時取消﹐ 因 為不想親眼看到濁水溪變清。但“文化節”結束的前一天﹐他又突然改變主意﹐從台北 趕 去參加閉幕式。原來雲林剛剛下了場大雨﹐把濁水溪攪得一片混濁﹐這讓他感覺很安 全。 濁水溪對台灣人的政治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南部民眾自視是真正的台灣人   一般認為﹐濁水溪以北的選民支持國親兩黨的居多﹐以南擁護民進黨的較多﹐即所 謂 “北藍南綠”的現象。台灣有句俗話“出台北﹐才算真正進入台灣”﹐也就是說﹐要真 正 了解台灣﹐就得深入到南部。一般認定的台灣南部﹐是指以台南、嘉義和高雄為核心的 諸 縣市。根據2002年最新人口統計,全台有2300萬人﹐其中南部約600萬人﹔但若加上到北 部 謀生、就業和經商的人口﹐南部民眾的影響力就更大了。   台灣南部有著十分突出的民風﹐除與自然地理因素有關外﹐這也是政治經濟因素形 成 的獨特的社會結構。首先﹐南部開發歷史悠久。漢人移居台灣﹐最先開墾的就是南部地 區 ﹐後來循著由南向北、由西向東、由沿海向內地的途徑﹐逐漸開發了台灣全島。荷蘭佔 領 時期﹐台灣的開發主要局限在以府城(今台南市)為中心的地區﹐而廣大的中部、北部、 東 部及最南部尚處於未開發狀態。此後﹐鄭成功及其部眾以台南為基地進行反清復明﹐更 提 高了台南的重要性。這段歷史讓南部民眾自視他們才是真正的台灣人。   第二﹐南部是台灣的工業重鎮﹐也是農業發達地區。台灣光復後﹐國民黨當局把台 北 市發展成為政治與文化中心﹐卻把石化、汽車、鋼鐵和造船等重工業設在南部。這種工 業 的輕重區分也強化了台灣南北的差距。   第三﹐南部民眾以農工階級為主。他們自認受到社會不公平對待﹐與象征統治當局 和 資本家的台北有著必然的矛盾情結。民調顯示﹐在外省籍民眾中﹐自認為是中產階級的 佔 54.5%﹐而閩南人與客家人的這一比例分別為34.6%和31.4%﹔同時﹐客家人與閩南人認為 自 己是勞動階級的比例分別為59.2%和57.7%﹐而外省人僅為34.3%。由此可以看出南北差距 和 省籍情結的對應關系。   民進黨進一步加劇南北對立   不過﹐台灣的南北分裂並不全是因為濁水溪這種地理因素和其他經濟因素﹐更重要 的 還是野心政客長期制造對立的惡果。民進黨在“黨外時期”便拒絕說國語﹐把人人都懂 的 普通話刻意稱為“北京話”﹐他們之間交談時則堅持使用閩南語﹐並將它奉為“母 語”。 從那時起﹐台灣社會便一步步被拖向分裂。民進黨成立後﹐更是有系統、有步驟地刻意 制 造省籍矛盾﹐每逢選舉便高喊“台灣人選台灣人”﹐大打“本土牌”﹐擺明了不把外省 人 當作台灣人。陷入到這種政治操縱中的台灣社會﹐如何能不分裂﹖   民進黨上台後﹐在所謂“南北平衡”的幌子下﹐采取了“遏北揚南”的策略﹐千方 百 計地限制泛藍軍執政的北部地區特別是台北市的發展﹐與此同時﹐為南部地區尤其是高 雄 市創造了更多的條件﹐結果進一步加劇了南北對立與社會分裂。   為滿足南部民眾的政治要求﹐民進黨當局有意把台灣經濟和文化建設中心南移﹐甚 至 準備把高雄作為“南部首都”。2000年上台後不到兩個月﹐陳水扁便決定把“行政院 會” 改在南部召開﹐同時把部分行政部門南遷。在2002年8月的“大溪”會議上﹐他又提出 “規 劃建立南北雙核心的綜合競爭力”﹐有意把台灣的政治和經濟重心南移。   以前﹐台灣的“雙十節”煙火盛會都是在台北舉行﹐民進黨上台後便改在高雄舉 行﹔ 接著﹐又把2001年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台北中正紀念堂元宵燈會也改在高雄。為了打擊台 北 市長馬英九﹐陳水扁更是不擇手段。台北市作為台灣省省會和國際大都市﹐爭取到“亞 太 文化之都”的國際性活動本來是件好事﹐但台當局不但不給予支持和協助﹐相反出於遏 制 馬英九聲望的考慮﹐通過以高雄市為首的南部民進黨執政縣市進行抵制﹐並拒絕參加﹐ 制 造新的南北矛盾和藍綠對立。還有一次﹐台北市好不容易獲得2001年棒球世界杯的舉辦 權 ﹐賽程也早已排定﹐但高雄市硬是要承辦開幕式及閉幕式﹐並得到台灣“體育委員會” 的 支持。4年來﹐此類“遏北揚南”的舉動從來沒有停止過。   南北選民結構與投票行為差異大   南北社會結構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以及錯誤政策的推行﹐造成了南部與北 部 鮮明的意識形態區別﹐從而影響了民眾的選舉投票行為。   在台北市和高雄市的議會選舉中﹐泛綠陣營在南部優勢明顯﹐民進黨成為高雄市議 會 第一大黨﹐“台聯黨”也有收獲﹐但它們在北部的進展則相當有限﹐“台聯黨”在台北 市 議會更是沒有一席之地。而泛藍陣營則在高雄議會選舉中處於下風﹐但在台北市仍具有 較 大優勢﹐其中新黨取得5席(在高雄一席未得)﹐充分凸顯出南北差異背後的統“獨”分 野 。在2001年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北藍南綠”的區域格局更為明顯。國民黨取勝的縣 市 主要集中在北部﹐即基隆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台中縣與台中市。可以說﹐泛 藍 軍在濁水溪以北取得較大優勢﹐民進黨隻佔據了北部的台北縣與宜蘭縣。在2002年年底 的 台北和高雄兩市市長選舉中﹐“北藍南綠”的格局仍然未被打破。盡管影響選舉的因素 很 復雜﹐但南北結構性問題仍是關鍵性的一點。   在這樣的政治格局下﹐台灣客家人的投票行為也主要服從於南北區域的分野﹐而非 對 政黨的認同。北部客家人傾向支持泛藍軍﹐而南部客家人則傾向支持民進黨。這種“非 藍 即綠”的嚴重對立使台灣族群越來越分裂。據台灣媒體報道﹐一個小女孩在街邊小攤吃 面 ﹐用國語問老板多少錢。結果老板非常生氣﹐馬上問她是不是台灣人。小女孩回答說 “是 ”。話音剛落﹐老板馬上把一碗面全部潑到她臉上﹐罵道﹕“是台灣人為什麼不說閩南 話 ﹖”這件事深刻地反映出目前台灣社會對立的緊張程度。   這種分裂可比“馬英九過不了濁水溪”嚴重多了﹐它是台灣在走所謂的民主道路過 程 中付出的最慘重的代價。▲ 《環球時報》 (2004年03月29日 第十九版 樂為良) -- Love never ends. http://bbs.fhl.net/php/boards.php?China_gospel_reload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newsmth.net‧[FROM: 220.248.113.*]
uselessman:報告 我認為這篇政治味道過重 會吵起來140.112.246.185 12/31 12:20
codfish:我也這麼覺得 59.104.255.90 12/31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