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Cross_Lif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利于書寫不是節省筆畫,但是應當包括節省筆畫這一項,同時大的間架結構不應當改變 既有的字融合與意義過多導致新字的出現這兩點並無矛盾,乃至通假也會出現新字 行書草書是為了書寫方便,但是拋開藝術前提,如果不能交流的行書草書寫了何用? 而有些確實略寫不影響使用也會影響楷體,民間俗體字也不是憑空生造的 漢字確有很強的表意功能,但問題是對于傳播對于交流難道你就一個字一個字的跟人家 去蹦?不聯系上下文?所謂的歧義大多不會歧了。好比一個字有兩個意思,把一個字 撤銷加一個意思到前字來,前字變成三個意思,影響能有多大?當然,簡化字有些字是 做得比較過分了,但是從傳播來講影響並沒有那麼嚴重,至于“多雲”這個例子,抱歉, 我現在是轉碼,雲作說解時,要有賓語,現代白話裡面基本不能單用這個詞吧,第一意 義是雲多的意思,我覺得沒那麼嚴重。 另外,我覺得簡體之所以可能造成你們閱讀的困擾的還有一個原因某些時候習慣用詞或 者用法不一樣,就像對于我來說,繁體的白話文比簡體的文言文好懂一樣,當然這個例 子有些極端,只是比方而已,所以對于一些上下文能夠理解的字其實並沒有幫助你理解。 這裡我想到一次和台灣朋友聊天,不知怎的說到牛奶,然後她大笑,猜測是牛乳,因為 說從來沒這用法過,感覺很好玩。如果說兩岸說法不同,用另一種說法簡寫當然看不懂。 對于繁體,僅以我自己為例,反正新華字典每個字後面就是繁體,小學練習查字典看一下 就知道了,真的很好看,但有些字又繁到讓我不願為了好看抄那個字多少遍。而且說完全 拋棄繁體也沒那麼夸張,我爸八十年代買的譯文出版社那些翻譯的外國名著也都是繁體, 小時候也就這麼啃下來了,所以我覺得是大部分能看懂,少部分能寫,畢竟框架差不多, 細節還是記不住。另外就是小時候罰抄什麼的時候那是希望字越簡單越好啊。 另外字寫得好看與否,與人有關,不要歸結到字體上。 許多人喜歡舉日文漢字的例子,但日文漢字也有簡化過程就沒人提了。可以參考wiki下 好了,另外,還得說明下大概還是要以常用字為標準,就是那個當用字表,不然不常用 拼著去簡化也沒啥意義不是? http://0rz.tw/224Zk 搜的時候還順便搜到一個國字標準字體http://0rz.tw/9c4Y0 才發現原來對正體字理解還有點偏差,嗯,那幾個范例有些還真不知道 ※ 引述《kionakk (kk)》之銘言: : 本來以為就此不討論正簡糾紛了,所以沒貼出我本來的一篇回文。 : 現在改一改,貼出來我的看法吧。 : 首先針對有滿多人主張說寫正體是寫甲骨文: :    個人一直認為拿甲骨文來比較正體簡體很不恰當。因為當初字創造出來,圖畫方式 : 的文字本來就有改進的空間(人不會想寫一篇文章都在畫畫),都是圖畫文字,也可能有 : 礙於文化的傳播,文字過於不便書寫,會讓生活詞彙越來越多的後代認為「圖畫字」當然 : 不符合實際運用的便利性,不敷使用,進而造字、創字、修正字的模樣。 : 這是很緩慢的改變。進化不是「簡化文字」可以解釋。至於秦始皇書同文,若真的他推行 : 的文字真的那麼差勁,秦始皇倒台後會很快被知識份子恢復的...但是他們沒有。 : 可見有其道理,人類可能開始發現互通文字的更大好處。 : 過去的文字變化是朝方便於書寫的方向演進沒錯,但卻不是節省筆劃,其實是修正字體模 : 樣、寫的方式調整成容易寫的角度。正體字卻非如此,發展到唐朝,楷書就大致定下,行 : 書、草書也是因為毛筆不便利書寫才出現的。楷書不再變動,就是某程度上被認同是穩定 : 、效率高的文字。 : 也許行草流傳久一點,字體會大不同,但「既有的字」卻不會擅自和別的字重新融合回去 : (簡體作法),當然,這是在一直都是使用毛筆狀況下,但印刷出現、資訊革命,又更延 : 長了正體字的壽命,到今天,主要的文字型態已經很久都是固定的了,若是一直都有簡體 : 趨勢,千年以上的楷書早該再次變動了,可惜沒有,行書草書是讓字變成寫的方便,但要 : 辨認文字還是楷書方便,是以正體文字沒有消失。 : 這種文字之所以好就好在不用「會說語言」就可以因為懂意思,互相進行簡單的溝通(例 : 如日韓)。別的好處是因為穩定,所以文字形式保存的久、文化可以因此穩定發展,比較 : 不容易因為調整文字就失去一堆必須被翻譯的過去文獻資料。 : 歐美拼音文字過了許久許久,只要出現有人不會說語言就容易辨識不出舊字體原意,但正 : 體不用會說北京話,一樣可以用閩南、客家、吳語、韓語等等念誦和用來文書溝通,而不 : 用非得進行翻譯文字(當然有歧異部份會需要注意)。 : 簡體字對你們當然沒有閱讀障礙,但對傳播上呢? : 基本上,雲、云若寫成簡體字「云」,除非註明或者給前後文,否則不知道是哪個意思。 : 請容我以你們的「云」所代表的「云」、「雲」兩字來說明。 : 我們只要用雲字寫「多雲」就知道是雲多的意思,「多云」則會讓人誤以為是「說的多」 : 的意思,「多雲」才能構成拓展成多語言都能一目瞭然的原則。「雲」和「云」畢竟在語 : 言中早就是兩種意思,若用同個字代表,字體就不能跨越語言傳播了。 : 也因為這種差異,多字的正體可以比較精確的抓住詞句感覺,不用成天在多意義上打轉。 : 事實上,中華文化會順利傳播,這種容易辨認意義的文字也是理由之一。 : 日本也想去除漢字過,但後來他們發現只有漢字可以把日文中的「同音不同意」明顯區分 : ,「多雲、多云」不也類似嗎?我不知道你們怎麼分的,可能真的是利用前後文吧,但使 : 用久了、字用多了真的沒有辨認同音不同意字體的問題嗎? : 對我們來說,這叫做「破音字」,是很困擾的,因為時常要因為語音的解讀不同意義就不 : 同(尤其是古籍中)。當然,簡單溝通上我是不認為簡體會造成障礙的。 : 對了,別爭辯「多云」沒這麼用,文言文就有可能使用呀! : 「以前就有簡體字」…不能用這樣來說。 : 人們做事情總會用比較方便的速記符號來幫助記事,但這和真正寫文章、需要精確表達意 : 義絕對是不同的,要用速記符號來寫成文章恐怕過去的人會同樣傻眼吧!(當然,你們使 : 用的詞彙又比過去來的多,介於一個微妙的平衡) : 造字法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這就是中文字一直在拓展的鐵證,形聲、會意部份更是人們為了防止一字多意特地創造的 : 造字法則。 : 好了,聊聊臺灣人看簡體字。 : 當我上網,初次接觸到簡體字的時候其實是幾乎看不懂的。我想,若你們從沒看過正體的 : 人也一定相同吧! : 而且,日文漢字都對我來說比較容易猜測辨識(姑且不管意義),反正和中文一樣,即使 : 他們再改,對我們這邊也就是「有邊沒邊,沒邊念中間」這樣辨認意義即可。 : 後來是逼自己看完一本小說(用字淺顯)後就忽然看的很順眼了,不然在這之前只要是簡 : 體網站都只能轉開或利用翻譯才能閱讀。 : 我們這邊閱讀簡體字,是這麼困難的沒錯!(笑)當然網路上得人幾乎都自然熟悉了。 : 因為一開始我們會用我們習慣的方式去解讀文字,例如從部首、造字形式來辨認,但這在 : 簡體卻不是這樣的。 : 基本上我們現在閱讀簡體等於是硬把字看習慣吧...(嗚嗚,背了繁體字還又增加簡體文 : 字!) : 正體字解讀和簡體字的不同嘛...例如說「鄧」,我們會用「登」來辨認這聲音叫做「鄧 : 」,形聲者也。 : 前文說的,速記時的確需要一些簡單的字來方便書寫,但這些在正式文章中是不能用的。 : 所以我們雖然字多,但是對初次見到的字都能比較輕易上手念出聲音、會意出字體、單詞 : 的意思,簡體就會因此而有意義多重的困擾了吧。 : 若是個人興趣學簡體字,或者把簡體字當速記符號(對,若是熟悉了正體,絕對還是只當 : 成簡寫、速記符號),他高興去熟悉新的字誰礙的著?但這絕對是少數的少少數了,絕對 : 不多。 : 就像你們也不會有興趣真的重新學過一遍正體怎麼寫、當成主要文字使用。 : ......其實我基本上不討厭推行一套可以簡易書寫的文字 : 但對這種幾乎完全拋棄的模式實在不能苟同......就這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49.2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