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oast520520 (藤原健二)》之銘言: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2138169.shtml : 過氣的歌手... : 我們就用噓聲來回敬他吧~~   剛剛在吃飯的時候,新聞竟然放送這首歌的MV,害我吃的胃好痛,基本上, 這首歌的歌詞內容只能說是”沒有新意”、”前文不接後語”,”仍把連戰的敗選 歸咎子彈”。一定要把”水蓮槍擊騙子”前面加個”南台灣”又是怎麼回事?台北 看天下嗎?   不講羅大佑的話,光講台灣民主學校的成立,讓我想起李筱峰教授的一篇史論                不想獨立的「獨立運動」          —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的本質 李筱峰   一百年前,清國因甲午戰敗,與日本在馬關議和,決定割讓台灣,台灣官紳旋即 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繼續抗日。有人說,台灣民主國是東亞第一個民主國,是 第一次的台灣獨立運動,其然乎?豈其然乎?   1895年5月中旬,「全台紳民」透過南洋大臣兼兩江總督張之洞電奏朝廷,表達了 「建國」的意願,電文中說:   「台灣屬日,萬姓不服,疊請唐撫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難挽回,如赤子之失父 母,悲憤曷極。伏查台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 ,為南洋屏蔽,惟須有人統率,眾議堅留唐撫暫仍理台事。並留劉鎮永福鎮守台南, 一面懇請各國查照割地,紳民不服公法,從公割斷台灣應作何處置,再送唐撫入京, 劉鎮回任,此舉無非戀戴皇清,圖固守以待轉機。」   電文雖然明白表示要「據為島國」,卻又說「遙戴皇靈」「此舉無非戀戴皇清」 ,顯然,獨立並非其本意。果然,接下來「台灣民主總統」唐景崧在就任文告中,講 得更露骨:   「…全台士民不勝悲憤,當此無天可籲,無主可依,台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 「惟是台灣疆土,荷大清締造二百餘年,今雖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 朔,遙做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   這份「獨立國家」首任總統就職宣言的內容,竟然明白否定其獨立的本意,為世 界上絕無僅有。誠如黃昭堂教授所言:「台灣民主國建國的目的,在於阻止日本對台 灣的佔領,建國只是抗日的一種手段…。」   年號「永清」的台灣民主國,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然而台灣不產虎,竟然 以虎作為台灣的標記。當時清朝是用龍旗,台灣民主國不敢冒犯龍威,改用虎旗,或 有以示「龍虎兄弟」之意?再說,唐景崧就職典禮時,紳民對他行「兩跪六叩」的封 建式朝儀,其「民主」之內涵也可見一斑了。   所以,台灣民主國其實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台灣獨立運動。所謂「全台紳民」, 其實只是丘逢甲等一些「大租戶兼讀書人階級」(王育德語)。他們要建立台灣民主國 的主要目的,不在真正追求台灣的獨立自主,而是在保守其既得利益;而站在清廷方 面,清廷的官吏在甲午戰敗後,想以台灣作為和談的籌碼,但恐台民不服,因而必須 製造抗日行動在台灣,使台民覺得是日本來佔領台灣,而不是清廷將台灣出賣。當時 的江南道監察御使張仲炘就曾向朝廷提出這樣的質疑:「今者戰事已停,而台灣獨否 ,同是中國人民土地,何分南北?臣於是知謀國之臣,有以台灣媚敵之心矣。…今日 不停戰,即欲使倭奪而據之,冀以威脅台民阻梗之愛,並以掩飾中國割棄之恥,且可 曰:『彼自取之,非我與之也』。」,既然要台灣繼續抗日,但又不能以清國一省之 名抗日,以免違約,故而須以獨立名份為之。這種用意,是清廷部分官吏的用意。史 料中顯示,台灣的抗日行動,頗受清廷部分官吏的影響,其中以張之洞影響最鉅。割 台後的抗日之役,張以職務及舊交關係,聯繫唐景崧、劉永福等人抗日,儼然成為幕 後指導者。簡單說,「台灣民主國」是清朝官吏打出的「台灣牌」。   總之,台灣民主國只能說是一次「假獨立」,猶如今日商場上一些商人因債務糾 紛,而與妻子辦理「假離婚」(法律名義上的離婚)一樣。誠如美籍歷史學者H.J.Lamley 所指出的,台灣民主國是「非革命、非獨立、非真民主」。   檢討台灣民主國失敗之因,有人認為是因為得不到國際外交的支持。其實,這並 非重點,須知道,要建立「台灣民主國」這個念頭,還是法國透過陳季同提醒的。法 國曾告訴唐景崧,要替清國爭回土地,已經不可能,若台灣獨立自保,則還有希望。 法國原先還派兩艘軍艦前來馬公聲援,但終而放棄支持。其他各國也都不願為台灣事 而惹來一身腥,道理很簡單,試想,當時唐景崧對外宣稱這個「台灣民主國」與清國 「氣脈相通,無異中土」,既然昭告世界說我的獨立不是真的,則世界上有哪一個愚 眛的國家,會去支持一個自己都不願意真正獨立的「國家」?自己本身 沒有真正獨立 的意願,豈能期待國際外交的支持?天底下沒有這種邏輯。   所以,台灣民主國失敗的最大癥結,在於內部獨立建國的主觀意識太弱,完全不 像在打一次獨立戰爭。民主國部隊抗日無能,擾民與內鬥卻非常在行。領導階層人物 則好說大話,而無抗日決心,像唐景崧,日軍才到基隆,他就逃跑了,前後只當十日 的總統,被戲稱為「十日總統」;像丘逢甲,寫起抗日文章,激昂慷慨,什麼「義與 存亡」「誓死守禦」,但是等到唐總統要他們調兵北上支援,卻躊躇不前,最後沒有 打過一兵一卒、一砲一彈,就捲帶軍餉逃入中國了。   一百年前的這段台灣歷史,不知到給我們今天台灣人什麼啟發與教訓? == 很簡單,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台灣民主學校的創辦人大概是台灣民主國的後人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0.4.233 ※ 編輯: kSYU 來自: 219.80.4.233 (07/19 21:41)
remi: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有大學以逢甲名之咧? 220.135.146.125 07/20
YAUN:跟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中正]之名同理吧 140.137.12.6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