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l/6/today-o1.htm 族群政治兩面刃 ■劉熙明 國民黨主席選舉的電視政見演講,兩位候選人不約而同地批評民進黨的民粹,儼然國 民黨是受害者。這種深藍言論,在泛藍佔優勢的媒體不斷放送下,成為許多民眾深信 不疑的言論。 當今台灣在社會、經濟與文化領域上,同是漢人的閩南人、客家人與外省人,隨著民 主化與多元化,已走向融合。但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親朋好友,往往視政治議題為禁 忌。可見台灣的民粹,與族群、政治關係密切,尤其是每逢選舉季節時,政治人物為 了達到勝選目的,常以激情的民粹言論來動員族群。 在民粹、族群與政治選舉的議題中,外省族群往往因強大的凝聚力,只做不說地投給 外省籍候選人,壓低選戰氣氛的結果,可以降低投票率,其目的就是避免激烈選戰, 讓這些不利於己,對政治不熱中的閩南族群,不要出來投票,以提高自己的當選率, 這可以由今年五月的國代選舉,被視為深藍的親民黨希望投票率愈低愈好可以看出來 。 當然,我不認為以族群為主的候選人如果當選,會採取歧視其他族群的措施,這些言 論也不表示這些政治人物不照顧其他族群。相反地,假如他們有機會執政,應該會不 分族群地一視同仁。 而且,取得執政權的政治人物或政黨,不管其執政是否與民粹有關,為了避免被批評 民粹,反而必須更加照顧非己之族群。例如,被深藍批評的李登輝與陳水扁總統對外 省族群的措施,其中的五千億眷村改建,圖利了眷村,卻得不到眷村榮民的感激,啞 巴吃黃連的結果,還是寧可冒著違反社會正義公平的理想,也不敢輕率更動。所以民 進黨政府類似專門照顧外省人的政策,反而引起不少中下階級閩南人的反彈。 某些政治人物在黨內或正式選舉的過程中,為了獲勝,不擇手段,他們為投特殊族群 所好,透過耳語或黑函傳播,散佈類似的民粹言論,以達到勝選的目的。但我相信這 種民粹言論會隨著邊際效益的遞減,逐漸獲得免疫,屆時精明的政客就不會再操作類 似族群的民粹言論。台灣社會經過百家爭鳴的民粹與族群互動的言論大病後,應該會 以更健康、更理性與更包容的空間來看待。(作者為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68.90.36
HaMo:@ 210.64.201.200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