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hi-on.org.tw/article0.asp?Serial=3331&Class=台灣觀點 台灣醫學教育教出怎樣的醫師 [ 2002/3/19, 賴其萬 ] 前幾天某一個大學醫院邀請我晚上去為他們的住院醫師上課,課題是「如何提升病歷書 寫的品質」。由於該醫院的住院醫師工作相當繁重,所以需要分為二個梯次分兩天上課 。沒想到我滿懷興奮的抵達教室,發現前面幾排座位都沒有人坐,但卻有不少住院醫師 寧可站在教室後面不願就座,當時心裡略感詫異,但也不疑有他,就開始了當晚的課程 。想不到這些站在後面的住院醫師對我視若無睹,在他們老師為我介紹時,有幾個人竟 然開始談起話來,而等我開始上台授課後,這些年輕的住院醫師並沒有停止他們的交談 ,後來聲音大到連我用麥克風都感受到威脅,而我也忍無可忍地停下我的講課。主持人 感到非常不好意思,走到後面維持秩序。整個演講令我覺得非常沮喪,這是我回國三年 多到各醫學院、醫院授課以來第一次感到如此的不愉快,我百忙中抽空為他們花費心血 準備,竟落到如此下場,心中深感不值得。 深夜一點多時醒來就再也睡不著,我就坐在書房靜靜思考,除了憤慨以外,這些年輕醫 師的表現令我意識到更深一層的隱憂。如果這些年輕醫師這般自以為是,對外面請來的 老師都沒有給予應該的尊重,我不禁自問:「對醫師相對而言更弱勢的病人,難道他們 會尊重嗎?」因為這一層隱憂,我不禁追問:「到底我們的醫學教育錯在哪裡?」我相 信當天我離開以後,老師們一定也感受到我的不快,而對他們有所訓話,隔天再去為第 二梯次的住院醫師上課時,課堂內所有住院醫師都已就座,而且顯然態度都大有改進。 同行的內人事實上也提醒我「冤有頭債有主」,希望我不要將前一晚得到的挫折發洩到 這些「新的聽眾」身上。但是我決定還是就前一晚的感觸與這些住院醫師探討醫者的態 度,如果他們對師長都不懂得尊重的話,難道會對他們的病人尊重嗎?。 我很坦誠地告訴他們,以住院醫師階段的訓練來看,今天在醫學知識上,他們一定比我 們卅多年前做住院醫師時學到更深奧的知識,但是他們的態度卻遠不如卅多年前我們的 幹勁、真誠與熱情。回國後,我常聽住院病人抱怨說過了下午六點,在醫院要找到住院 醫師很困難,有時候住院醫師要照顧太多病人,所以對他們的情形都不太瞭解;反觀之 ,我們當年擔任住院醫師時,就是不值班,如果病人情況不穩定,我們也常會主動留下 來照顧自己的病人。我對這些年輕醫師們語重心長的說,醫學知識的獲取固然非常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做事的態度,走上行醫這條路,「態度」有時反倒比「知識」更 重要。 在這裡我也回想起,三年前剛回國在慈濟大學醫學系授課時,我總是像在美國上課一樣 ,最後留下五到十分鐘給學生問問題,結果幾次上課下來,都變成提早下課。這才發現 台灣的醫學院學生好像很少主動發問,有一回為了要鼓勵同學們發問,我就說,今天如 果沒有人發問的話,我們就不下課。想不到第一個舉手問我的竟是:「老師,今天講的 這些在期中考會不會考?」這使我更加失望,台灣的學生不只沒有像國外醫學生有好奇 、主動的求知態度,又過分注重考試、分數,這真使我深惡痛絕。然而,當學生與我熟 一點以後,有位同學談起我常批評他們過分注重分數,「但是,老師,如果我們的成績 不好的話,會影響我們將來申請住院醫師訓練的分發意願,如此又會影響我們的出路。 」這個回答使我不禁悚然,我們整個醫學教育的制度似乎過分重視以測驗「知識」所得 的分數,而對「態度」,我們卻沒有一套合理的評估。然而,事實上醫師這行業,「態 度」卻是非常的重要。 在台灣,學生進入醫學院的資格鑑定,過去就是以聯考一試定江山,只看筆試成績決定 一切,但反觀國外,在挑選醫學生方面所下的功夫,我們卻是瞠乎其後。在美國幾乎所 有的醫學院,挑選他們的醫學生時,除了學生筆試的能力鑑定(MCAT)以外,他們 還要考核中學、大學時的校內成績與表現,老師的推薦函,過去他們對社區服務所做的 表現,然後再加上面談,而各個學校在面談所用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別出心裁,這些就 是要彌補筆試的不足,以更確切地評估學生的做人態度,是否適合行醫。 台灣目前有些學校透過政治的民主化,開始採取師生雙向的評估,不只鼓勵老師對學生 的評估,也鼓勵學生對老師的評估。但很不幸的,有些態度不理想,甚至蹺課不出席的 學生,到頭來還給認真教書對學生要求高的老師不實的惡意評估,而使得滿腔熱血的老 師心灰意冷。今天只要學生上課仍舊靠「共同筆記」,老師也只考「上課講過的教材」 ,就是多有心的「教改」,也教不出真正的「良醫」。 總之,台灣目前醫療呈現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或許跟我們醫學教育偏重於「知識」的獲 取,而忽略了「態度」的修養很有關係。希望當前醫學教育的主導者能正視這個問題, 而提早改變當前醫學教育的嚴重缺失。 我誠懇地希望台灣的醫學教育教出來的醫師都能夠作到像哈佛大學醫學院前外科主任摩 爾醫生(Dr. Francis Moore)所說的:「醫生要能以三種方式來幫忙苦難的病人:話 語,醫藥,與雙手。」 醫生講的話一定要讓病人聽得懂,能夠安慰他們;醫生開的藥 一定要考慮不只是治療的作用,副作用也要考慮;而醫生的手並不只是外科醫生開刀的 手,而且是一雙能夠安慰病人,拍拍病人肩膀的手。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訓練出來的醫 生都能懂得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互相尊重,而能將心比心地關懷他們週遭的人。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