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hi-on.org.tw/article0.asp?Serial=2699&Class=台灣觀點 台灣還是個充滿希望的美麗寶島 [ 2002/10/5, 賴其萬 ] 最近打開報章雜誌,看到的總是政客作秀鬧場、市民老師走上街頭、名人緋聞頻傳、家 庭亂倫、殺子弒父,再加上電視媒體的渲染炒作,在在使人慨嘆台灣到底怎麼一回事, 而對台灣的前途感到憂心忡忡。看到最近媒體主播引起的風波,暴露出假學歷,敲詐商 家種種令人髮指的道德缺失,而使我深深感到,如果我們一般大眾接受到的訊息來源都 掌握於這種人的話,那不是很可怕嗎? 這使我想起當我在慈濟大學當副校長時,有一位廣播學界德高望重的教授在教育傳播學 院籌備顧問開會時告訴我的故事。「我的一位學生畢業後去某大電視公司上班,有一天 打電話告訴我,說她實在做不下去了。她說她最近被派去花蓮報導颱風,場內導播在畫 面上看不出刮大風,就問她怎麼看不到大風呢?她告訴導播先生,事實是這颱風並沒帶 來想像中的大風大雨,想不到導播竟然要工作人員在拍攝她的實況報導時,用大電扇從 旁邊吹,後來又說怎麼沒有淹水,就要她站入水溝內報導,主播所注重的竟只是要有吸 引人的畫面,而使這充滿理想的年輕人黯然離開自己一直憧憬 的媒體工作。」這位教 授很感慨地對我說,希望慈濟辦出來的傳播學系能夠特別注重媒體的道德素養。 最近教育界有心人士開始注重所謂的「媒體素養 (literacy)教育」,在最近的開會, 我聽到他們非常重要的訴求:「媒體素養教育是一種『優質公民』的教育,目的要造就 民主社會中,對無所不在的資訊具有主體意志、獨立思考的公民。這種教育的目標是要 培養兩種能力:釋放 (liberating) 和賦權 (empowerment)。『釋放』指的是個人在心 智上能夠穿透媒體所建構的迷障,不被媒體左右;更能進行社會參與,使用媒體表達對 公共事務的關心,促進公民民主素養。『賦權』指的是個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 評估媒體及其內容,進而透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去影響、督促 媒體改善內容,乃至 培養公民產製創意的、良性的、教育的訊息,共同建構社區品味 (community standard),從而提高社會的文化品質。媒體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透過媒體素養教育 的機制,強化全民對媒體的釋放與賦權,建立『健康媒體社區』 (Healthy Media Community)。」這一段話在目前風風雨雨誰是誰非的媒體爭端中,有如暮鼓晨鐘。 前幾天在一次電話長談裡,留美多年想要回國服務的朋友問了我一句很深沈的話,「在 國外我們看到的台灣是亂紛紛的一片,在在使我們對台灣的前途感到心寒,這時候決定 回國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請你坦白告訴我,你後悔回國嗎?」當時不假思索,我脫口 道出心裡的話,「回國這四年來,深深感到只有當你回到國內定居下來,你才能真正感 受到台灣的可愛,台灣的希望。台灣有很多默默工作的伙伴做著有意義又感人的事情, 然而在『新聞價值』的考量下,永遠不見天日。惟有自己回到國內,才能有機會與他們 有第一人身的接觸,而那種震撼使我打從心內說,台灣還是個 充滿希望的美麗寶島。 」 令人遺憾的是,台灣有些媒體心目中具有新聞價值的,有時卻是一些聳人聽聞,未 經證實的八卦新聞。想到這裡,我就覺得應該寫出幾件「沒有新聞價值」或是「為善不 願人知」的報導,來讓一些在媒體報導的耳濡目染下,已心灰意冷的台灣人感到一份希 望。 幾個月前中國醫藥學院二年級的醫學系學生在寒假期間發起一個名為「以病人為友」的 活動,這是一個由學生自己發起,充滿愛心與創意的活動。這些低年級醫學生在還沒有 接觸到臨床醫學之前,就找機會分別到馬偕醫院的安寧病房、高雄長庚醫院的精神科病 房、中國醫藥學院的癌症病房、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偏遠醫療站,參加為期四天照顧病人 的工作。在學生的報告裡,你可以感受到他們遇到一些默默地在為病人服務的醫界典範 時,心內所產生的震撼,他們寫出如何受到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徐賓諾與紀歐惠一對挪威 夫婦與李智貴醫師、馬偕醫院安寧療護的賴允亮醫師等的感召 ,而領會到服務別人「 是種『享受』,不是犧牲」。在這些學生們四天來心靈的感受所彙集而成的書〈讓醫學 從關懷出發〉,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還未接受臨床醫學洗禮的學生,處處都表達了對病人 非常溫馨的人性關懷,而令人對台灣將來的醫界重燃了希望之火! 幾個月前,我認識了一群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他們有學醫的、學法的、學文的、學社會 學的聚集在一起,組織了「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International Action and Cooperation Team, IACT),他們希望能夠透過愛心、智慧與實際行動,去號召人力物 力幫忙世界上受苦受難的人。他們前些日子去尼泊爾西北喜馬拉亞藏人地區,做了一些 實地評估,以及有些會員到法國國際醫療援助協會(Aide Medicale Internationale) 接受訓練,而後到泰國緬甸邊界的難民營實地考察。最近他們更透過嚴謹的面談,錄 取了四位大學以及研究所學生,在這個暑假期間到泰緬邊界的難民 營裡服務學習。 前幾天我有幸聆聽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一位心理學研究所學生、一位醫學系三年級 學生、一位醫工系四年級學生說出了他們在這窮鄉僻壤的工作心得,「如果有心想服務 ,可以找到很多地方可以做」、「時代在進步,但只是選擇性地在某些地區發展,而不 合理地把人命的價值分了等級。」、「如何能做一個決定,捨棄自己祖國的災難不顧, 前去援助與我沒有關係的別人?」、「看到這些可愛的難民營裡的小孩,我稱呼他們是 『失落的天使』,而我才了解自己過去在台灣的二十三年是多麼的幸福。」 看到這些 台灣有心的年輕人如此感性地描述他們發展出世界觀的心路歷程,使我深深以台灣的年 輕人為榮為傲。 我想,不管報章雜誌、電視傳播如何報導台灣多麼令人失望,但我親眼看到的,親耳聽 到的,台灣就有這麼多的有心人,使我深信台灣的前途是光明的。我深信大部分的媒體 工作人員都是愛惜羽毛,真誠敬業的專業人員,我衷心地希望在媒體專業人員的自律自 愛,以及一般大眾的媒體素養教育下,我們可以有機會多感受到一些家鄉的正向報導。 最後,我謹抄錄一段我敬佩的台灣詩人李敏勇的詩〈種子〉的最後幾句,來表達我對台 灣充滿信心。只要我們大家對自己的家園全心的愛惜,全心的付出,台灣還是個充滿希 望的美麗寶島。  「沒有什麼能剝奪我們希望的  一定會遇見陽光   當門開啟的時候  記得相互傳達重見天日的喜悅以及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