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oct/14/today-o4.htm 建立全民醫學素養--參加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成立大會有感 ■賴其萬 十月三日星期天,近百位關心台灣醫學教育的人士群聚一堂,正式成立台灣醫學教育學 會。教育部長親臨致詞,而大會也安排醫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由前教育部醫教會常委、 台大醫學院生化科黃伯超教授主講「台灣醫學教育之變遷」;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教 育部醫教會常委黃崑巖教授主講「台灣醫學生教育之檢討與展望」;前台大醫學院院長 、醫策會董事長謝博生教授主講「畢業後醫學教育的檢討與展望」。 三位醫界大老對台灣醫學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有非常精闢入裡的分析討論,並呼 籲今後對醫學生臨床醫學訓練的落實,以及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的重要,強調醫 生看病的「核心能力」對培養良醫的重要性。 然而,我個人深以為醫學教育還有不可忽視的另外一環,那就是社會制度與一般大眾有 關醫學方面的素養。台灣雖然有這麼多熱心醫學教育者,再三強調醫學倫理、醫學人文 的重要性,然而如果醫院的管理,社會的大眾無法與之配合,我們不管怎麼努力教導醫 學生與年輕醫生,但是當社會大環境向下沈淪時,我們不可能要求醫學教育能力挽狂瀾 ,醫學界能獨持操守。 有位朋友曾經挑戰我,如果你們在學校把醫病關係說得太理想太完美,當醫學生到醫院 實習時,看到病人對醫師的態度、醫院對醫師或病人的要求、醫師對病人與家屬的態度 不盡理想時,他們豈不是會更迷惘更失望?想到這裡,我就更覺得,我們一定要努力改 善當前的社會制度與大眾就醫態度。 現今社會最能影響這大環境的改變,恐怕非媒體莫屬,但我們的媒體是否有盡到這方面 的責任呢?前幾天看到報紙大篇幅報導「華視新聞自律,全面淨化,以更適合全家收看 並改善社會風氣為目標」,一時心中感到莫大的鼓舞,也在此寄望其他媒體可以跟進。 但我更盼望,我們的媒體能夠多花一點心思來啟發民智,提高民眾醫學常識,像是「看 病並不一定要開藥」、「沒有必要吃的藥不要吃」、「藥開得越多種,不見得就是越好 的醫生」、「藥吃多了會有副作用」、「看病並不一定要作高科技檢查」,「真正的好 醫生是能用心聽取病史、仔細檢查,而不是幾分鐘就打發病人,就要病人吃藥、作高科 技的檢查」。 我深信,唯有透過這樣的大眾教育,國人才會有合理的就醫態度,也才能帶來更好的醫 療品質,及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以確保健保的永續發展以及全民的身心健康;也唯 有如此的社會大眾,方能配合台灣醫學教育的進步,導正台灣目前嚴重的醫療困境。 (作者賴其萬╱教育部醫教會執行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