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5/today-fo13.htm 台灣「土地」公 解鬼屋之謎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過去的台東長濱衛生所建物,經常從牆壁樑柱中傳出異聲,鬧鬼傳說長期困擾病人與工 作人員;農委會農試所研究員郭鴻裕後來發現是因為採用了「膨轉土」為材料,這種泥 土隨著乾濕會收縮膨脹,所以產生怪聲,解開「鬼屋」之謎。 郭鴻裕就這樣南來北往研究土壤、蒐集樣本,一跑將近廿年!他說:「總是有人要為台 灣真正留下一些東西。」而他最想要為台灣留下的,就是「泥土」。 美國農業部將土壤分為十二大類,稱為十二土綱,台灣雖然面積不大,卻擁有其中的十 一土綱,除了在北極圈北緯六十度以內才看得到的永凍土,其餘都可在台灣發現,連只 佔世界陸地零點七%的灰燼土,都能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採得。 郭鴻裕說,許多外國學者稱譽台灣是珍貴的「土壤博物館」,但土壤多樣,卻不代表能 永久保留,郭鴻裕和他的同仁近廿年來走遍台灣,他們發現,「台灣土壤種類雖多,但 面積很小,一個大型的開發案,不小心就可能將不同種類的土壤破壞、消耗掉,像淡水 新市鎮開發,就毀了兩種土壤,以後在台灣恐怕再也看不到了」。 為了留下典型的台灣土壤,因此必須和時間賽跑,而採集土壤剖面除了作為學術性研究 ,並提供農業利用,還「至少代表台灣曾經擁有過」。郭鴻裕在台中縣霧峰鄉農委會新 成立的土壤陳列館中指出,「民眾看了陳列的土壤剖面後,才能體會到台灣連土地也非 常多元」。 如果親吻泥土代表熱愛台灣,除了每日親近農地的農民,全台灣應該沒有人比得上土壤 陳列館的工作人員了,從台北到屏東,從綠島至金門,他們追著不同的土壤跑。一頭栽 進土裡的郭鴻裕以收集全台灣的代表性土壤剖面為志業,從七十五年開始田野調查,在 前輩林登鴻的啟發下,憑著一股熱忱,已走遍台灣各地。 他說,山坡地透過地質地形與生長樹種的判斷,較能推測土壤的類別,但平地的土壤表 面類似,無法由外在條件推測,所以遇有公路或大型建築工地開挖,就經常跑去湊熱鬧 ,目的只是為了「留下台灣曾經擁有過的土壤」。太太謝惠鶯笑說,這就是郭鴻裕的「 職業病」。 為了挖掘一塊位在台東大武山豬窟,靠近南迴鐵路的土塊,郭鴻裕與他的同仁曾留在山 上三個多星期,台中、台東來回三、四趟,郭鴻裕說:「家裡人若不包容,這種工作很 難做得下去。」謝惠鶯則稱:「抱怨也沒用,因為他經常說,總是有人要為台灣留下一 些東西。」 「你的工作對國家很重要」,年少時,因為好奇而算過命,受政治人物歡迎的摸骨師陳 隆添曾對郭鴻裕這樣說,廿年後,他理解了自己的工作為何如此重要,了解土壤,才能 了解國土,了解植物的生長環境以及整個農業的可能發展,還有其他與土壤有關的科學 。 在向參訪的大學生介紹土壤陳列館時,郭鴻裕指著從金門採集深達三公尺的土塊表示, 從遠古到未來,土壤不斷在變化,發展本土科學就要考慮本土環境,像他在採集金門花 崗岩紅土時,雖然中途僅休息了幾分鐘,簡便用了午餐,但該塊土壤剖面的表面竟然鐵 化,幾乎挖不下去,速度之快令人驚訝,如果不是自己動手去挖掘,絕對無法體會。 腳上踩的土地,可能有很多人終其一生不曾細細觸摸感覺過,不過鋼琴詩人蕭邦離開祖 國波蘭前往維也納時,帶走故鄉的一把泥土,俄國人佔領波蘭後,他終其一生只能以泥 土回憶故鄉,對蕭邦而言,是泥土,也是祖國,而對郭鴻裕與他的同仁來說,看似冷冰 冰的土壤,除了代表孕育生命的環境,也有更多更深層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