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hi-on.org.tw/article0.asp?Serial=3533&Class=台灣觀點 連番災變後談國土規劃 [ 2001/8/29, 陳玉峰 ] 現今談國土規劃其實已晚了四、五十年,正因為太遲了,更應積極從事。原住民時代的 人地關係遵循自然律,且因人口低密度,放火燒山、游建聚落甚為頻見,而台灣土地及 原生生態系尚可忍受、承載;文明人入侵之後,由於政權更替頻繁,東、西霸權、重商 主義以次殖民地之姿駕臨支配芻狗,政策一夕數變;清朝領台二百一十二年,更採封山 閉關,聽任游民無政府式地蠶食鯨吞原住民地域,且閩粵、漳泉械鬥猖狂殘暴,「違法 而就地合法」成為台灣國土暨資源利用的最大特徵與「傳統」。 筆者長年進行「自然資源開拓史」的口述史調查,化約歸納全台各地土地資源利用的模 式,二十世紀最濃縮的結論即在於:百年來台灣土地及自然資源的生產利用,從來不是 為了島上生民及生界的永續發展,而是取決於政治政策、島國外貿取向,以及短視近利 心態。 二十世紀前半葉,以「農業台灣、工業日本」及「南進基地」為圭臬;二十世紀下半葉 ,以「以農林培養工商」及「反攻跳板」為圖騰,更且,以大陸性平原及溫帶生態系的 經營管理方式、技術及知識,施加於國土危脆的高山島生態系,更因二十世紀末工技主 義(現代神權)、工程至上的迷信,完完全全否定二五○萬年台灣島演化的和諧、秩序 與穩定。 日治時代三大林場及終戰前的軍用材濫伐,導致八.七及八.一水災,中國來台的有識 之士,於一九六○年代前後,如于景讓教授等,力土中、高海拔等山地森林禁止開發, 類似今之封山主張,可惜諤諤智慧難敵過客主流,之後,有史以來最愚昧的山林政策, 包括「林目改良、林相變更」及伐盡檜木天然林,是今日土石橫流、旱澇交煎的根源。 日治時代「不要存置林野地」之鼓勵人民申請墾植,伐樟取腦腦丁及林場僱工等,於國 府接台後,就地落籍,形成今之山地造鎮的始祖,大約一甲子以來,歷經三代生齒繁衍 ,等比級數拓展墾地,且尾隨國家欠缺國土規劃及環境保護基本母法,農林政策隨時、 隨國外需求而搖擺不定,從香茅草、蓖麻、香蕉、油桐、梅李、檳榔、茶園、夏季蔬菜 …之大規模墾植,每隔短暫數年,土地即全面翻變,相當於多次伐除作用,山坡地被摧 殘再三,水土流失後,政府當局施行攔砂壩,放任墾植製造土石下瀉,攔砂壩則蓄積盈 溢崩積,一次大颱風豪雨,啟動潰爛之扳機,於是土石長流、摧枯拉朽,是謂「零存整 付、外加複利」的災變機制,接著,重建、復建工程成億成兆,再度投入「造災運動」 ,創造更多災難源,等待「天災」前來驗收。 賀伯之後的重建工程,八、九成在桃芝報廢,今之「重建」正是最恐怖的殺手,世人只 知土石流可怕,卻不解土石流是「受難者」,要知一公分泥土之化育,動輒千年、萬年 ,台灣繼「國在山河破」之後,即將全面進入「有國無土、有鄉無土」的世代矣! 依 個人見解,任何改革只能奠基在既成事實與現實,現今台灣沒有海市蜃樓的夢幻遠景可 規劃,只能面對殘酷歷史的結果作興革,但絕不能欠缺理想與遠見,以下僅針對「災區 重建」,作一針見血的綱要建言,細節、技術從略。 一、全國山坡地、國有、公有、私有林地必須於短時程內,完成土地總分類,首先區分 為經濟地及保育地兩大類,區分標準、原則,取決於生態條件、地體地質或地形等總體 評估,所有目前論及「重建」、「造林」及所謂「永續發展、利用」的措施或事務,限 於在經濟地考慮;保育地徹底留給自然演替與演化去療傷,在保育地內,「專家不死, 土石流不止、污染不除!」 二、土地總分類之後,保育地範圍凡屬現代墾植地者,終止租約或分區、分期斥資收 回,經費來源由每年「治山防洪」、「全民造林」、「重建經費」,以及考慮由水費徵 收「國家維生生態系成本稅」編列。 三、經濟地範圍、現今墾植地,模仿類似「市地重劃」,將災區各條小溪谷地開口兩側 聚落、零散住戶,重新調整空間規劃,至少考慮二代人以上的預留,依總量管制、文化 、生活習慣、生活型態…,由中央政府跨部會規劃之。 兩大原則:1、危地及相對安全地的區隔;2、住宅與耕地的區分,然而,再美好的規 劃,一旦落入鄉鎮基層「民代」、「派系」等黑金系統,必將面目全非,故而配套措施 由法務部定區掃黑,且設計公民社會機制,以「以民治民、以民制民」始有成功機會。 四、上述「山地重劃」可考慮以集水區系為單元,例如陳有蘭溪或更小的神木溪、筆石 溪、十八重溪等實施之,先期作業可採遴選危險地區試驗,必要時強制執行。早實施、 晚實施,台灣終歸要面對不得不實施,更且,下游平原區必將受連帶波及。 五、最緊急危機四伏地區,請慎重考慮以台糖國有土地,設置「國家生態育苗新村」系 統,由國家斥資興建國宅,安頓強制遷村人民,賦予育苗固定收入之工作,培育全國適 地適種、真正多元的生態綠化苗木庫,且分階段作轉業規劃,漸進式完成適應社會新生 計。 上述調查、研究、規劃經費,建請行政院由九二一重建委員會經費調撥之,現今重建會 之「治山、治本、生態工法」等等噱頭,早已淪為農委會轄下,科技官僚小家子氣的枝 梢末節文宣,不久的將來,即將成為新政府的包袱及危機。至於全盤國土規劃,非短文 能交代。 (作者為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