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dec/29/today-o1.htm 台灣應該學習更成熟的國際人道援助模式 ■石富元 二十六日清晨發生於印尼小島上的地震,併發的海嘯引起了南亞地區巨大的人命傷亡。 隨著時間的過去,愈來愈多的死者被發現,未來死亡的統計可能還會再增加。台灣近年 來由於九二一地震的傷痛,所以對於國際救災的參與程度比起過去增加了許多,這一次 的海嘯,必然也會引起另一波國際援助的熱潮。近幾年來的幾次國際上大災難,如薩爾 瓦多、印度、印尼、伊朗的地震、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戰亂人道援助等,台灣都有積極參 與,然而成效是否受到重視,甚至有無成效,恐怕都沒有幾個人答得出來。事過境遷, 這些災難已經變成塵封的歷史,但是檢視國際上的相關報告,台灣的作為幾乎都沒有被 提到,除了偶爾有些組織因為大筆的捐款或物資而被提到,也足以在國內大加炫耀一番 。 我們國際上處境艱難,無法打入正式的國際組織,這是鐵的事實。然而,我們缺乏國際 衛生及國際人道援助的專業作法,恐怕才是被摒棄在國際整合援助行動大門之外的主因 。過去由於甚少介入國際救災行動,所以對於國際上目前的人道援助作法並不了解,各 團體出發點良善且有強烈的使命感這無庸置疑,但是作法上卻可能不但不能對於災民產 生實際的幫助,反而造成混亂與困擾,消耗當地原本已經很有限的資源。對於國內的災 難,我們如此做,大家習以為常,拿到國際上去作,就會引起側目。 隨便舉一例,打開電視新聞主播一再強調當地屍體腐敗沒有人處理,恐怕會造成瘟疫的 流行。每次大災難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幾乎都會強調,屍體的腐敗,雖然造成異味,但 是不會產生瘟疫,沒有「屍毒」這種疾病。瘟疫的根源往往是因水源、污水處理、病媒 控制條件變差所引起,希望媒體不要再作錯誤的宣傳,要宣導各救援團體先設法改善居 民乾淨的飲水、食物及居住環境。各國的媒體,配合程度不一,但是台灣的報導,一向 是錯誤的宣傳居多,這只是其中一例,受媒體感召教育而出國的團體,能融入國際救災 行動的恐怕不多。 災難有其生命期,災難衝擊之後的「緊急應變期」,是新聞媒體的焦點,所以往往各個 救災團體都會前往。這些團體中外皆然,往往準備不足、語言不通,實際效用少而耗用 資源多,形成「二次災難」,讓災區更加悲慘。國際社會上目前已經有共同的作法,特 別是在衛生醫療方面更需要協同,一些個別突兀的舉動往往會破壞了整體的效率。一般 而言,目前的原則,災後的緊急應變期,大部分是由當地人所解決,只有關鍵的技術才 需要外援,災後的「復原期」需要大量的資源與人力,應該將較多的資源投入此處。這 段時間,可能長達數年,救災的熱潮幾個星期就完全消退,災民的漫長寒冬則遙遙無止 境。緊急應變期不要太熱,恢復期不要太冷,這已經是國際救難組織的共識,國內熱心 的團體應該作法也要有所調整。 人道救援物資的捐助,其實國際上有共同的作法與規範,這些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上 就能查到。一般而言,被列為四種不應該捐的物資,分別是「食物」、「衣服」、「血 液」及「不請自來的義工」,因為從歷史經驗中這些都是「二次災難」的元凶。藥品可 以捐助,但是建議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規定一套一套捐助,否則會被拒收,因為清 點會耗用太多人力。醫療人員只有在當地真正需要,而且文化適當及語言能溝通才會被 接受,沒有溝通能力,就沒有醫療品質及保障,這和個人專業知識無關。越來越常見的 標準作法,是由大家捐錢給國際組織,而由組織去請熟悉當地語言及文字的醫療人員去 提供醫療服務。相反的,公共衛生及疾病防治是健康介入的重點,飲水、環境衛生、病 媒控制等,比較沒有文化上的隔閡,也能花極少的錢,真正改善大量災民的健康。 這樣的救災及人道援助,在國人的眼中看起來,很「不好玩」,至少不覺得有人情味, 我們喜歡我們的方式,管他國際上的諄諄教誨。前任美洲衛生組織負責災難醫療部門的 主管,是個比利時的老紳士,是以前我在華府進修災難醫學時的鄰居。有次我向他提到 台灣沒有被國際的衛生組織接受,連要參與救災也被拒絕,他歪著頭想了半天,不能理 解。他說他從不考慮援助來自那個國家,也不知道有國家是被排除在外的,他不敢保證 別人沒有政治操弄,但是只要災民能得到適當的照顧,解除痛苦,不就達到大家最原始 的目的了嗎?我們的國際援助,承載了許多的使命,要宣揚施政績效及組織理念、揚名 國際、擴展外交、建立國際合作的關係、訓練國內救災的人才,這些都是可以的,但是 不要忘了只有真正對於災民提供實質的幫助,才能讓這些目的達成,這可是需要科學的 方法與精神。與其隨著新聞熱潮去一窩蜂救災,不如以這次為出發點,長期去關心鄰近 國家災後的健康重建,細水長流,學習國際衛生及國際互動的模式與規範,從幫助別人 去建立自我的尊嚴與專業,這是除了到日內瓦去呼口號以外,我們最能夠做,也應該做 的! (作者石富元╱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