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從經濟學原理看大陸政策之特性 2004/11/12中國時報 張榮豐 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終於步入國際政、經舞台。而中國的經濟發展,則透 過二條經濟學原理(即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及經濟外部性原理),對周遭國家產生影響 。以台灣為例,試分析如下。 一、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 當兩國生產技術相近的產業,透過自由貿易,最後生產要素的價格(如工資、地價、能 源與重要物資價格、利率)將趨向一致。這條定理近年來在中國鄰國,諸如:韓、日、 台、港、星等,造成以下現象:工資下跌(但因制度僵固性,而以失業面貌出現)、房 地產不景氣,或復甦時間延長、重要物資(鋼材、能源、水泥……)價格上漲,資金、 技術流入中國;原以勞動密集產品出口為主之港口沒落(如高雄港)、對中國空運需求 增加等……,所得分配不均擴大。 二、經濟外部性原理:所謂外部性效果,是指經濟行為人所從事的經濟行為,其後果並 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接收或承擔。可分成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二種。前者如:互補的行業 常在一起,例如:養蜜蜂和種果園者;外部成本則普遍存在於這個社會,例如:污染。 近年來兩岸的經濟交流,出現的外部效果有:一、主權的爭議或是對中國的定位,當雙 方完全沒有交流時,主權爭議或雙方定位僅停留在口頭或文書,一旦開始交流,則必須 明定法律,並執行法律。一九九一年四月卅日,台灣終止動員戡亂體制,「資匪罪」也 走入歷史,亦即不再定位中共為「匪」。但中國對我們是敵乎?友乎?本國?外國?或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迄今仍無定論。由於統獨態度不同,所以對此項外部性效果定義也 迥異。例如:統派會將上述效果看成外部利益,並將中國定位為本國,如此將有助於統 一(或被統一)。但維持現狀派及獨派,會將其定義為外部成本,因為定位中國為本國 ,將給中國併吞台灣提供合法性,並侵蝕台灣主權及自主性。所以,這是目前台灣各界 人士,熱中於從自己角度,以一己之力去定義中國與台灣之關係。我們可以看到的諸如 :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一個屋頂、一邊一國、中華民國(台灣)……等名詞滿天飛, 原因在此,但迄今仍無法建立共識,徒勞而無功。二、中國壓力團體的出現、防疫、防 偷渡、治安的預算增加、大陸婚姻衍生糾紛及社會問題、國防負擔增加,尤其心理戰將 成為重點。以上這些外部性效果,除第一項外,大部分皆為外部成本。不過受損害者大 部分屬公共財,即具有可共享(如:治安改善,大家受益;購買F-16保護了全體國人) 及不可分割(電影是可共享,但未買票即無法入內觀賞,故屬可分割),即買了F-16既 保護了納稅者,也保護了逃稅者。所以,一般人對這種公共財會採取坐享其成( Free-rider)的作法,既希望享有國家安全,又不願為了國家安全限制或管理兩岸交流 。而一些有名的企業家,也常批評政府的管理措施,妨害其到中國經商,並常批評政府 官員愚蠢。其實這些人不只採取了坐享其成態度,而不願負擔外部成本的做法,更是占 了便宜又賣乖的說風涼話。總之,台灣的中國經濟政策具有戰略性高,分歧性大、影響 面廣的特性。所以,規畫中國政策時,必須要有系統工程的概念,強化對中國之戰略與 戰術設計,方能保障台灣之生存與發展。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