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是我以前的文章 也就是我為何說沈建德是在做建國神話而非做學術研究的原因 在此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當然 我一定會有錯誤的地方 在此 先致歉 ------------------------------------------------------------------ 首先先整理一下沈建德研究的架構: 本研究的起點是荷蘭入侵台灣的一六二四年,至一九九五年。 平埔及山胞人口,係依: 1.官方及學者合計的當時人口(事實的) 2.及其後的人口成長率計算(推估的) 文獻上推估,一六二四年時的山胞的有二十萬人,以一%的年成長率 經過三七一年到今天,應有八百零二萬。 漢族人口則: 1.先以開墾田園折算出漢蕃待分人口(每甲扶養力以3.3人計) 2.再依當時的記載,分辨出漢蕃人數。 研究模型: 1.在縱的方面: 模型記錄並觀察上述三族人口的成長及相對的田園開墾甲數直至一八 一一年。 2.在橫的方面: 設置了十個檢查點,以後對各時期的估算人口和官方人口調查的異同, 並加以分析、說明。 3.模型中,就縱的方面而言,在朝代末年或有人口統計的年代設立檢查點 ,共有十點。就橫的方面而言,在每一個檢查點分別估算漢蕃人口,其 總和若和官方統計數目相同,表示可以接受,否則必須大都市研究,直 到兩者相符為止。 ------------------------------------------------------------------ 沈建德研究 理論上可能的缺陷: 1.人口組成與遷徙史料不完全: 台灣的人口統計,已知最早是一七五六年,屬於滿清時代。 滿清的人口奏摺只有繌數,不分男女族別,且平埔和山胞是從向化時才 計入台灣人口,「尋找」當時的人口總數難,區別漢蕃血緣更難 2.研究者的預設心態與預期心理 沈建德:「加上中國學者預設的陷阱,和台灣的大中國教育所形成的漢 族中心思考模式,使本研究充滿了挑戰性。 事實上閩粵遊民來台多屬農業傭工,春來秋回,落地生根者並不多,可 是中國人就利用這點小小的事實擴大宣傳,直到台灣人都自認是中國人 為止。所以台灣人應當知道,有唐山公無唐山媽者並不多,絕大多數是 既無唐山媽也無唐山公。」 ------------------------------------------------------------------ 沈建德研究中 我認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1.沈建德:「由最簡單的數學就可得知,閩蕃婚配所生之第一代有五十% 蕃人血緣。若混血兒再配蕃女,第二代的蕃血就有七十五% ,依此類推,第三代八十七.五%,到第四代的蕃血就高達 九三.七五%,是一個十足的平埔人,可是這個混血兒仍舊 得意洋洋的以漢姓為榮,並以漢人深自期許。 從混血第一代到第四代,只不過六、七十年而已,台灣的閩 粵移民後代,蕃化的過程都在「暗中」進行,年代越久蕃化 越深。」 這段根本就是在亂講 漢人是源源不絕地移入 從荷蘭時代招募了3萬 漢人入墾 到民國38~50年間由國民黨帶來的百萬外省難民 其人數越 來越多 其男女比例越來越平衡 為何不這樣說? 閩蕃婚配所生之第一代有五十%蕃人血緣。若混血女再配漢男,第二代的 漢血就有七十五%,依此類推,第三代八十七.五%,到第四代的漢血就 高達九三.七五%,是一個十足的漢人 縱使是一個漢人配一個平埔人好了 他們生下來的後代固然是半漢半蕃 在沒有新的漢人移入的情況下 半漢半蕃的後代仍然是半漢半蕃 而非血緣有高達九三.七五%是平埔族的假漢人 2.原住民的社被討伐、喪失獵場的使用權 獲得農耕技術雖可使小土地所 涵養的平埔族人口數比漁獵的大土地還大 但是後來許多平埔族不也被 迫遷徙到後山去?沒有土地、政治被壓迫的平埔族 人口要怎麼保持成長 率? 還有 當時不是具有單一民族概念的平埔族 而是互相利害的各個平埔社 想不透如何有固定的推定成長率0.7%? 我覺得有些特定時代、特定地區的成長率不是負的就偷笑了 小琉球原住 民被荷蘭人殺光光 這為什麼不講? 3.連清朝官方都沒有確定的分族、分性別資料 我是不知道一個沈建德研 究團隊 不學陳寅恪那套深入比較文史資料的方式 怎麼推算出來有意 義的人口數字? 4.沈建德說漢人人口可以用一畝田養3.3人來算 卻忽略了米是可以貿易的 事實 除了吃田裡的米也可以吃山裡水裡的食物 這些都沒算進去 還有 荒年的時候 人是可以少吃東西但不健康地活著的 至少荷蘭據 台時代 當時是有下層漢人活得很辛苦的記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8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