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PP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 系列四:族群運動 不是政治附庸 主辦: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 地點:台北市NGO會館 主持人: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與談人:依發言順序 紀駿傑(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孫大川(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徐正光(考試院考試委員) 楊長鎮(前民進黨族群部主任) 邱雅青(南洋姊妹會執行秘書) 吳佳臻(南洋姊妹會北部辦公室主任) 紀 錄:周育潔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系列座談第四場以族 群為主題,會中將以台灣兩大族群─原住民及客家人,與新興族群外 籍新娘為三個討論主軸,探討台灣過去族群運動的歷史,與民進黨之 間的關係以及未來該何去何從,如何自我定位、找出自我認同,又如 何避免成為政治下的犧牲品等。    主持人蕭新煌開場並指出,呼應「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必須要 有充分的史料,像是《台灣原住民民族運動史料彙編》、《台灣客家 運動二十年》、《Taiwan News》新一期一篇討論新移民的「他鄉變 故鄉,融入新台灣」的文章等,這些文獻資料都可成為我們的參考, 以此為著眼點探討台灣族群運動的過去與未來。    新政權如何看待原住民問題 座談會首先由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紀俊傑發言 指出,自己過去不斷從事原住民研究,有一個詞可以跟大家分享─「 熟漢」,過去漢人稱原住民「生番」、「熟番」,我叫自己「熟漢」 ,期許自己能離原住民近一點,希望跟他們一起改變處於弱勢的現狀 。接著,紀駿傑談到台灣原民運動始於台大高山青社團在一九八零年 代的發聲,經不斷努力,政府設置了原住民委員會,甚至在憲法上有 重大改變,尊重多元文化,台灣是世界上少數國家中在憲法層級上規 定是多元國家的,原住民的努力不只為了自己,更為他人打造一個新 未來,紀認為這是很了不起的。二○○○年的時候,前總統陳水扁與 原住民簽定新夥伴關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現在二零零八年政 府輪替,新政權如何看到新問題?是否願意往多元文化國家邁進?這 是值得大家深思並觀察的。 原住民族當前課題:重建主體和自我認同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孫大川回應前者的看法,他指出關於 原住民的部分,他認為原住民經歷四百年來的被欺壓,導致語言、文 化甚至人格崩解,原住民失去主體人格,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主體 和自我認同。 回到原住民的主體性問題,過去原住民主體性經過四個層次的翻騰, 第一層次是日治時期,原住民的主體性還很清楚,所以當時仍有很多 原民抗日運動,日治時期原民彼此分別獨立,但日本政府為原住民做 出識別,原本每個部落都有其特殊性,現在卻被迫要將自己歸屬於哪 一族,孫大川認為,現在就是要做超越部族的識別,以回復原民主體 性。 第二層次是在一九三○年代,日本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將一些原住 民組成高砂義勇隊對外作戰,日本政府將這群過去漢人稱之「草頭番 」的原住民改名成「高砂族」,將原民文化與日本神話傳說結合,企 圖消除原住民的自我,到皇民化運動最烈的時候,許多原住民都認同 日本帝國。   隨後一層次的翻騰是一九四五年以後國民政府來台時期,當時政府的 政策是山地平地化,改漢姓、說漢語等,徹底壓縮原住民主體,直到 一九八○年代原住民運動興起,才漸漸恢復他們的姓名、語言、土地 、文化、教育等。 擴大本身實力 強化自我主體 接下來孫大川談到原住民內部的問題,他認為原民固然擁有一些權利 、資源,但如何分配是一大問題。另外,過去原民運動一直以歷史建 構原住民,探討從漢人統治、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統治下的過往,雖 然對原民運動有幫助,卻也形成束縛,如何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 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最後,孫認為不管哪個政黨執政,這些政治人 物始終綁架原住民做事,如何不被綁架,成為政治下的犧牲品,擴大 本身實力,強化自我主體,是我們應好好思考的。 八○還我母語運動,開啟客家族群運動 一九八○年代以來,台灣有兩種性質的社會運動,即農民運動和工人 運動,在這當中客家運動一直是非主角,但卻扮演重要的角色,這裡 比較不牽涉族群問題,而是關於基層的問題,過去以來我們的社會有 結構性問題,財富、地位、階級不平等,而社運就是要突顯出這些不 平等,把不公平變公平。一九八○年代的客家還我母語運動,是客家 人作為一個台灣族群的運動,是試圖找出自我價值的運動。    客家文化復甦運動就是把過去被歧視的文化回復,客家人在史料上如 同原住民一樣未被記載,我們無法藉由史料來找尋自我定義。現在, 客家文化復甦運動採傳統式定義,以血緣、語言、地緣,生活方式、 文化等作為建構認同的基礎。過去日治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都厲行同 化政策,大量客家語文消失,當一族群文化、語言消失,其作為一族 群的基礎也消失了。徐認為如何提升客家語文是很重要的,以上是以 根基論觀點來探討客家運動。 認識彼此,消除歧見 談到客家運動與政黨間的關係及未來走向,客家運動在台灣的歷史雖 短但卻最早達到其目標。客家運動經二十年的耕耘,現已被公權力取 代,不用再走上街頭。此外,客家運動亦被選舉納入,候選人提出客 家政策白皮書,將客家運動的訴求與政策連結,企圖擴大選票來源, 客家運動淪為政黨工具,逐漸失去社運自主自發的力量,因此,客家 運動急需建立自我認同,透過教育方式回復語言,這點家庭與社會的 輔助是很重要的,然而這個方向要走的路還很長。最後,跟原住民相 同,客家人亦處於社會的弱勢,國家通過政策保障原住民及客家人的 資源享有與分配,但卻有人認為原住民與客家運動是封閉的,並且排 擠資源分配,針對這個問題,徐正光認為應該透過積極主動方式,與 他人交流、結盟,藉由認識彼此,消除歧見。 回應徐正光委員的發言,主持人蕭新煌指出,現今原住民運動最重要 的是找回自我認同,而客家運動則把重點放在文化復甦,與台灣文化 一併成長,客家認同台灣不會只講台灣的好,亦指出現在台灣社會不 好的地方,期望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前民進黨族群部主任楊長鎮發表他對客家運動的看法與了解。他認為 客家文化復甦雖然重要,但客家運動的自醒也相當重要,回到主辦單 位所提的問題意識,討論的重點在不同政黨與客家運動的關係,民進 黨八年執政,社運團體與民進黨漸行漸遠,民進黨已遠離社運家,和 資本家站在一起,我們一直欠缺問題意識,不曾想到政黨會走向世俗 化,民主競爭的政黨會被選票利益驅駛,我們的問題就在於太把焦點 放在政黨上,太依賴政黨而忽略掉社會是不同民意衝突對話的過程, 例如:國家制定土地復育法,原住民認為這是會讓他們走上絕路的法 律,而環保團體卻未站在原住民立場,只是一直主張環境保育的重要 ,這就是兩個不同民意衝突卻未好好對話的結果。 楊長鎮認為社會上對原住民充滿著誤會與不解.甚至是冷漠.這樣的 情況將使台灣多元文化的口號名不副實.社會不同民意間沒有誠意的 對話.導致社會上弱勢的出現.社會上弱勢的問題其實就是多數造成 的.所以大家應該拋棄冷漠與壓迫.彼此溝通.重新認識弱勢者.社 會才能逐漸走向公平正義。 不應淪為被操弄的魁儡 楊長鎮繼續說過去我從事原住民運動、客家運動面臨的問題,第一個 是必須不斷說服政府,尤其在資源分配這一塊,社會文化的支出被嚴 重擠壓,如何讓國家資源能更公平的被分配,是我一直致力的目標。 再來是政府可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政府公權力不應介入私領域,在公 共領域這塊,政府應努力讓社會各份子得到該有的資源照顧,翻轉弱 勢族群在社會上的形象。另外,政府也應該提供弱勢族群發聲的空間 ,讓他們有自己的電視台和廣播節目等。第三是客家運動本身的問題 ,客家人應建立對本身族群文化的認同,作為自己的主人,客家應以 自己的語言為台灣做事,自主獨立不成為政黨政治的工具,我們應扮 演影響政黨的角色,而不是淪為被操弄的魁儡。 政府多以外來者的心態來管理新移民 探討完台灣的原住民、客家運動後,接下來由南洋姊妹會執行秘書邱 雅青說明最近十年的新興族群─外籍新娘目前在台灣的處境。她指出 新移民是在一九九四年後陸續進入台灣,當這些移民進入台灣時,政 府並沒有一個完善的規劃,政府多是以這些新移民是外來者的心態管 理,因此這些新移民難以自立自主,得到的資源也常非他們所必須。 新移民來到台灣的問題除此之外,最大的仍是語言問題,邱雅青提到 ,台灣人總要外來者學自己的語言,但台灣男人卻不學自己配偶的語 言,她認為這是很弔詭的現象。 關心新移民 需要將心比心 為了幫助這些台灣媳婦,南洋姊妹會在二○○三年成立,其先驅是一 九九五年由高雄縣美濃愛鄉協進會所創的『外籍新娘識字班』,創立 目的是以學習中文為第一步,建立學習的平台,協助新移民走出困境 ,建立互助網絡,並與大社會對話。識字班提供新移民女性語言學習 的機會,提供相同處境的新移民女性,在生活空間上能有更密切的聯 繫,互為姊妹、朋友、家人般的彼此關心,成為在他鄉異國的支持網 絡,並突破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對新移民女性的偏見與歧視,例如: 社會上常有人認為外籍新娘不識字,因此對小孩的教育會有不良的影 響,小孩無法直接與母親溝通,或是因為小孩只懂母親的語言,而使 他無法跟外界連結。很多台灣人甚至是政府都會將這些新移民視為外 國人,社會上歧視、政府也制定壓抑的政策,因此藉由姊妹會提供的 學習和溝通平台,讓這些新移民活出自信,找到自我,真正表達自己 ,只有通過分析自己的問題、了解自己的問題進而才能解決自己的問 題。 關心新移民需要將心比心 邱雅青繼續說到,當姊妹們學到一些中文概念後,我們希望進一步能 讓姊妹們的家人了解她們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要求這 些新移民要多少年才能適應台灣的生活、融入台灣的文化。因此,我 們關心的是大家能否從將心比心的角度出發,學習一國的語言文化需 要的時間是很長的,我們不只鼓勵姊妹們去學習台灣的語言文化,同 時也希望姊妹們的家人看到她們的努力,並且學著去認識她們家鄉的 文化。我們南洋姊妹會立基的基礎是讓姊妹們學習如何自主自立、走 出自信、避免孤立、保有尊嚴,從一個新移民角色轉變成新的主體。 新移民的團結「移盟」誕生 在邱雅青之後,南洋姊妹會北部辦公室主任吳佳臻接著指出,新移民 運動應放在族群運動下討論,新移民運動實際上只有十年的歷史。現 在姊妹會正推動的是所謂的「移盟」,移盟是不同性質團體的結盟, 有實際的行動,不是某一團體為特定議題行動,其他團體背書的形式 ,姊妹會希望透過移盟,建立平台,反應議題,推動立法;此外,藉 由移盟的組成,扭轉過去社會對新移民的印象,這些新移民是台灣的 多元文化大使,將新文化引進,她們是豐富台灣文化的一群人。 吳佳臻緊接談到姊妹會在議題發動方面的努力,例如:持續推動修改 國籍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而對於移民署署長人選產生的爭議以 及入籍考試難度極高等不公現象,她們也一直有抗爭運動,期望能改 善這些壓迫新移民的政策。 談到未來新移民運動的挑戰是什麼,吳佳臻認為第一個是教導新移民 說中文、寫漢字,並不斷鼓勵她們勇敢站出來面對自己,但仍舊無法 完全達到目標;第二個是有些新移民也會對姊妹會提出質疑,她們認 為自己生活過的不錯,為什麼要站出來呢?吳認為由此可見,新移民 找出自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個是台灣政治人物的忽視,這些政 治人物無法理解自己以外的族群,也無法回應新移民的需要;最後是 姊妹會如何維持她們行動的獨立性,不被政客操弄,期待能在本身訴 求與政治人物的關係中找到平衡點。 族群運動,需要核心價值 座談會最後,主持人蕭新煌將各與談者建議做個總結。他指出不管是 原民運動、客家運動或是新移民運動,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是很重要 的,建立新的價值,使居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都享有應得的權利 ,過去被壓迫的、被搶奪的需物歸原主,新進的族群也應給予應有的 權利和保障。這些族群爭的不是個人的權利,他們希望的是公權力成 為公正的裁奪者,在公共政策上落實對不同族群的保障,使社會更符 公平正義。 蕭新煌認為現今族群運動有幾點須待釐清:一、台灣沒有族群壓迫、 生存問題,而是族群認同和尊嚴問題。原住民族運動爭的是「民族定 位」,客家運動爭的是「文化認同」,外籍配偶爭的則是「社會權益 」。二、我們必須釐清族群關係與族群問題的分別,台灣沒有族群關 係的嚴重偏見或制度性歧視問題,但有不同族群的不同訴求問題。三 、有時候當我們談到族群問題,其實是國家認同問題。因為若干外省 知識份子和媒體所創造出來的「撕裂族群」說辭,其實是一種為逃避 定位外省人的台灣國家認同問題而操弄出來的託詞,因為當那些人在 使用這「術語」的時候,心中其實沒有原住民族的定位掙扎,沒有客 家人的文化語言認同憂愁,更沒有外籍新移民的權益抗爭。(完) 文章出處 http://www.wretch.cc/blog/NGOTW/75810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5.1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