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esig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王大閎的生平介紹 父親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行政院長,司法院長的 王大閎有著當代中國最顯赫的家世背景, 1918年出生於北 平的王大閎,一歲喪母,父親王寵惠身為國際法學權威, 外 務纏身,沒有辦法使大閎像一般的小朋友一樣,享受健全的 家庭生活,從小,大閎就寄住在蘇州的外婆家, 過著貪玩搗 蛋的生活, 直到1930年父親奉命到荷蘭海牙任職國際法庭 法官,將大閎送進瑞士栗子林中學, 展開嚴格的求學生活, 具有決定性塑造大閎知識.技術.哲學觀的人生歷程, 才就 此展開。 根據大閎自傳裡的敘述,來自世界各地八十位學生,在二 十八位老師照料下, 過著軍事化管理的生活,有著"中國運 動員"綽號的大閎,是好動而頗受歡迎的東方學生。自傳中 提到的"捉狐狸","半夜起床登山",晨泳, 永遠有無數新鮮 花樣的體育課,都為著一個直接明白的目地:鍛鍊強健體魄 而被確實的實行.回想起來,那一段苦不堪言的求學生涯不 但打下大閎朝向一個全才建築工作者努力的基礎, 培養而 成的英語,法語,及義大利文的實力, 也成為大閎吸收國際 新知,參與國際建築事務最有力的個人優勢.日內瓦近郊的 萊夢湖,盧梭島上的自然生活,形形色色的同學和朋友, 帶 給大閎一種閎觀和多姿多彩的人生經驗, 而少年時期閱讀 的一篇文章"社會公約",更成為大閎一生中,影響最深遠的 一種生活處事概念. 人能用自己的意志和技能來重新塑造神所創造的東西, 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嗎 ?但是認識理想和現實必定有所差 距,而能夠不沉迷於物質的貪婪要索, 去順應自然.豐富自 然,將物質與精神生活巧妙的結合,一直是大閎建築設計生 涯堅持的理念。從英國劍橋大學到美國哈佛大學的求學之 路 ,大閎深感歐週洲精緻物質文明和新大陸粗糙物質文明 有著微妙的體驗上的不同. 同樣是世界上兩大頂尖學府的 哈佛與劍橋大學,何以劍橋產生一位王爾德而哈佛不能,主 要的差別, 在於劍橋提供一得天獨候的學習環境及古希臘 理想的"全人教育"教學方針, 使劍橋人得以自傲以精英自 居.而英國獨特的自由與保守傳統風氣,更令大閎懷念不已. 1943年大閎開使投入建築實務工作, 1947年進入五聯建 築師事務所,1949隨政府來臺, 1953於台北開設"大洪建築 師事務所",執業至今。較滿意的作品有淡水高爾夫鄉村俱 樂部餐廳(1963),臺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1961),基隆勞工 住宅(1955),外交部,高雄中鋼公司辦公大樓(1972), 中壢 歐斯麥餅乾工廠(1982),中央研究院分生所(1974).除此之 外 , 1972年設計的國父紀念館是自覺挑戰性最大的設計, 1967年設計的登月紀念碑是一生最想努力實現的作品."簡 單, 自然,藏於天地間"可以說是對大閎的建築最有力的詮 釋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