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esig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造形──真理的表徵    成大工設所/碩一丙/陳威竹/P368411194 前言   這是一個充滿造形的世界,隨處可見都是許許多多的美麗造形和生生不息 的造形活動。對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而言,「造形」和人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正呼應了人與大自然之間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溝通;這許多的互動關係也提供了 我們進一步去深入探討造形的途徑。「造形」的意義是什麼?「造形」一詞可 以作怎樣的詮釋和延伸?隨著時代的變遷,「造形」和人類之間的互動關係會 不會產生變化?造形影響人是如此之深,而人是否也對造形產生同等程度的影 響呢?探討以上這些問題未必會得到唯一的答案,但相信在探討的過程中,由 大家腦力激盪所產生的火花中就或許可以看到一些從前沒有看到的境界。 一、造形的意義   在此首先對這個名詞進行字面界定的工作。「form」這個單字習慣上都被 我們直接翻譯成「造形」作為解釋,然而事實上「造形」一詞在英文中找不到 合適的原文;比較接近的是德文中的「Gestaltung」。它是一個名詞,其動詞 是「gestalten」,意謂著完形 (完全形態),係指一個形態具有統一的整體 (1)。 「form」一詞嚴格來說應解釋為「形態」,再配合其它造形要素諸如: 色彩、質感、空間等,才能構成完整的造形。不過「form」算是一最具總 括性的詞彙,在此就順應一般習慣當它是具體而微的造形了。   接著便談到造形的意義。造形是透過視覺,將外在世界所感受的視覺造形 ,轉換成有意義的結構實體;也可以說「造形」是眼睛所掌握的事物的主要特 質之一(2) 。事實上,就廣義的角度而言,造形包含了世界上有形的全部,也 是人類心物合一的知性活動;狹義來說,造形是在整體形式中,以線條為主要 符號所表現的視覺語言。   對我們來說,造形對我們最直接的意義是在於它帶給我們的感受;然而我 們很難用像上述描寫造形意義般明確的語彙來表達造形所帶給我們的感受。每 個人所能感受到的都不同,除了因為人彼此之間的差異性之外,造形在不同的 客觀條件下和現實世界間所產生的連帶關係,也是一大原因。所以接下來我們 要談的便是:造形的相關詮釋和延伸。 二、造形的詮釋和延伸   一般談到造形的相關詮釋和進一步的延伸,多半是由形態論、造形要素、 造形心理學、和美的形式原理等方向切入,進行學理上的探討;又或者是由美 術史的角度,以歷史上諸多藝術及設計工作者的實例來加以闡述。在此介紹其 大要以供大家參考。   形態 (FORM) 論對於造形的詮釋是:在造形創作中,以抽象而非具象的方 式,透過生命力的展現,去發現一個自然物和基本形態的接近,從而表達了自 然物的精髓與本質,在此形態便具備了普遍性,並與週遭的事物發生關聯(3) 。 形態論中以理性和感性的觀點來探討造形,而諸多藝術工作者的主張及活 動如包浩斯、純粹主義、歐普藝術及亨利摩爾 (H.MOORE) 等也是以此為出發點。   造形心理學的出發點乃是以心理學來分析圖面的空間關係,從而發現了造 形上「虛實相生」和「平衡」的原理,並主張這樣雙重的力學反映在一切造形 之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造形心理學目前只能達到分析的階段,以之進行造形 的創作時,便無法維持其原來的客觀性。同時它是以一般性人類知覺反應現象 為研究對象,並非討論精神性反應。   美的形式原理包括平衡、比例、韻律、對比、和調和等五項,已廣為大家 所熟知。但它也強調一點,就是「美不能以規矩求之」,形式原理不過是一種 基本知識,是一種幫助;造形作品並不能還原成某種公式。   十九世紀之後,實驗美學出現,試圖以科學的實證方法去探討造形;到後 來卻因為即使以能以各種科學的角度來說明造形和美,卻無法道盡其本質與原 理,而導入了哲學領域。雖然實驗美學對於微觀的、實用的造形現象和活動很 有貢獻,然而導入哲學領域的結果似乎也正預示著以理性方法探討美學有其未 逮之處。而這也自然成為我們在下一段所要探討的話題:造形與人類間的互動 性及時代性。   為何理性方法在探討美學會走進窮途末路?由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理 性方法帶給我們歸納性的答案遠超過創造性的答案。這未必代表理性方法不適 合用來談造形,只是表示過去我們往往站在「造形所帶給我們的感受」的角度 來探討人與造形之間的互動性;由「人能對造形作什麼」的角度所做的探討, 或許是被視為不夠客觀的個人感想而並不多見。事實上,由這種相對的觀點來 看,用理性的方法一樣可以得到很多創造性的結果,諸如國內有莊明振等人進 行以造形文法、造形溯衍模式對造形進行創造性的詮釋及應用,賦予造形新的 意義 (4) ; 而國外相關之應用研究相信更是不勝枚舉。綜合雙方面來看人與 造形之間的互動性,才有可能得到最接近完整的答案。   同樣的,就其時代性而言,我們也不該只踩在前人的腳步上思考未來;以 整個大自然的角度反過來看看是很重要的。最接近的方式是:以人的本性去體 會造形,以本心去思考造形的時代意義。古早古早以前的先人沒有豐富的參考 文獻,一樣為我們留下許多珍貴的體驗;但若我們只曉得找前人的二手資料, 卻忘了和大自然接近的本能,就算找得到一步一步的解答,這樣的解答也不會 具有生命力。想想看,人是具有如此活力的存在,造形也是,這兩者之間,會 只存在我們了解的答案嗎?應該有些是我們無法在形上了解,卻在不知不覺間 與大自然同步的答案吧! 文章出處註解: 1.丘永福,造形原理,第9至10頁,民國76年出版。 2.同1.。 3.呂清夫,造形原理,第 31至32頁,民國73年版。 4.莊明振等,造形溯衍模式應用於產品造形開發之探討,工業設計雜誌,民國 84年1月。 其它參考書目: 1.KURT ROWLND著,王梅珍譯,形態的發展,六合出版社發行。 2. KURT ROWLAND著,柯志偉譯,模式與形態,六合出版社發行。 ---EN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m8.ntu.edu.tw) ◆ From: 140.112.1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