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i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十月初七(金)寒風暖日步步冬 其實哪裡不是這樣? 塵世皆然. 群起之聲, 隨勢而行. 令公然之理也摻雜幾許令人不願吸食的刺鼻. (...如果知道此味; 畢竟飲食總要合胃 :) 似乎恕德總是少了些, 不會因為入社會而增益. 聖職而備德者希. 除非深刻自覺. 眾口所是固非全是, 即便其理為是, 與事相害便為不是. 也有看到這一點的, 只是混入其中來箇反諷的效果究竟如何? 濁水難為清流吧. 所以還是箇修羅場. 五濁娑婆裏, 王伯總是並行. 雖然, 還是有些許光明的. 這法法相依, 倒讓空性實相洞然了. 是八風為境, 人心為鏡. 反景入塵, 森然萬象生焉. 幻化乾坤, 乃爭相夢遊. 於是偏執而存識, 不斷薰習, 無有止時... 大家都說規定. 規定至上, 總算和平順利. 這麼時, 人人都默認禮法了... 不難想像在某種新古典群學主義裏, 對單純式迷糊亂場或箇性申抒者的反應, 會是多麼迅疾而明確啊, 何以亟欲去之而後快耶? 不過那到底還是適應不良的鳴動吧. 真正踩踏通則, 玩弄名理以及安然自適的, 卻如何沈默地逍遙呢? 欲蔽與達觀有所同致? 兩箇究極同為冷血? 或是一箇因意度而混同的誤會? 除卻特例, 無論作品好壞, 能照劇本演得好的高. 古今雅俗不一, 而此道常新. 事固不關己, 亦非不關己. 感謝這精采的演出. 路過看看熱鬧的也只能這樣了... 也許己眾間的因果不是那麼好玩? 恆順之難, 總歸是我執的難吧. 口業之淨甚為不易. 他非即我非, 同體是大悲. 道理都是知道的. -- 我想你是要說明澄清. 只是一時卻讓我覺得那是饒舌. 身處其中, 總想要說些什麼吧. 是否因為這樣而身陷是非場中? 其實那應該是另有因由. 就消業吧XD 會因為這樣而認識到問題嗎? 如果你還不認為那些是箇問題. 不過, 總是不夠清淨. 但這裡不是淨土. 所以只能反求諸己了. -- 卷 1  為 序/像/贊/記/目錄(古本目錄不入卷次),   2至12為 法語,  13至18為 書問,  19至21為 序(書/贈),  22至26為 記,  27至29為 塔銘,  30  為 傳,  31至32為 題跋,  33至35為 贊,  36  為 頌/箴/銘,  37至38為 偈,  39  為 說,  40  為 疏文(含祭文),  41至44為 專著(部分),  45至46為 論說,  47至49為 詩集,  50至52為 中興曹溪相關論著,  53至54為 年譜,  55  為 附錄性質(塔銘輓詩序跋). 目錄的作用: 總是在開始喫之前, 先要求要有箇大肚子. 正式入卷首篇就直入本原, 師語一貫直下; 蓋古風常然, 淺者不克至斯. -- 不知學長何以輕易接受. 總之是箇箇別機緣的相契. 但那箇說法其實忽略了變易性: 若為死路, 怎知死前不會轉易(好比否定或相對), 如此一來其實也等同原說所謂另一結果了; 若為活路, 怎知就會導致原說所認定的結果? 如果活著出去了, 也有太多變數, 可以不變, 也可以變, 所以可能是變, 也可能不變. 只是, 原說的重點本來就不在這, 而是措意於抉擇點上的艱難. 但其實也正因抉擇者無法跳出, 所以才形成困境; 既跳不出我執, 也跳不出時空, 如果跳出我執違反原說的預設, 那跳不出時空也可以是所知障形成的煩惱: 無論死路活路, 都可以解消時空的限制, 這不必是當事人有超越時空的異常能耐, 而可以是因為時空因素的可變性, 也可以是心念自身與時空無關的獨立性中的可變性; 當事人以外, 抉擇者的心也同樣有這種可變性. 進一步言, 在此認識下, 如果最終還是造成抉擇者不願發生的悲劇, 其實最根源的因素還是心的問題; 若有抉擇者理想中的結果, 其根源因素也還是心. 假令只存在著原說所揭示的兩箇結果, 而抉擇者能以心的獨立性去面對, 則抉擇者還是可以避免原有結局所帶來的煩惱. 不過故事中的現實總是時空(外緣/外境)因素. 除非那些角色的時空因素改變, 否則即便有較好的結局, 也是受時空限制的, 相對上的"好". 當然, 時空人事物是形成阻礙的通常因素(業障/報障). 對一箇凡人而言, 環境的影響力實在太大. 所以智慧便緊繫於那顆心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