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i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曾有「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之稱的德勒斯登,在十八世紀初是文化薈萃之地,音樂方面 自不待言,他擁有首屈一指的樂團(即大名鼎鼎的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的前身德勒斯登 宮廷管弦樂團),樂團中有許多演奏高手,許多作品都是呈現給這個偉大的樂團,Vivaldi 便曾為求職將一組難度極高的小提琴協奏曲獻給這個樂團的首席,他之前的學生Pisendel 。而許多為這個樂團所作的、由多種樂器組合作為獨奏群的大協奏曲,亦肯定影響了之後 Bach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以當時的風尚,演奏家幾乎都具備作曲家的雙重身份,在德勒斯登也不例外,如Vivaldi 的學生Pisendel、曾使Tartini閉門練琴的Veracini、寫了許多現在仍常見的長笛曲目的 Quantz、近來備受重視的Zelanka以及這套唱片的主角Heinichen。 被譽為「德國的拉摩(Rameau)」的Heinichen,在這十二首大協奏曲中,結合了長笛、直 笛、雙簧管、圓號以及小提琴的各種組合作為獨奏群,無論是節慶般的快板、田園氣氛的 慢板,都是十分愉悅宜人沒有太多轉折掙扎的音樂,搭配科隆古樂團優雅流暢的演奏風格 ,十分相稱。同樣屬於德勒斯登系列的另外兩張唱片,一張是「給德勒斯登宮廷管弦樂團 的協奏曲」,收錄了許多德勒斯登宮廷管弦樂團成員的作品,如:Heinichen、Dieupart 、Fasch、Pisendel、Quantz和Veracini,其中Pisendel的教會奏鳴曲曲中從深沈的慢板 轉至可說是當時的搖滾樂的狂暴快板,是科隆古樂團少數不那麼悠閒從容的演奏。另一張 是Veracini的五首序曲,也是很優美的演奏。這三套唱片都在水準之上,若有重發,可以 先考慮「德勒斯登管弦樂團的協奏曲」這張,因為片中即包括了Heinichen和Veracini的 作品。若無法購得,目前最容易見到的這套「Heinichen大協奏曲」也是不錯的餐桌音樂 。 成立於1973年的科隆古樂團,最讓我驚豔的唱片是那張便宜的Telemann協奏曲。科隆古樂 團極完美地詮釋了Telemann器樂作品的獨特氛圍,讓每件樂器輕鬆自然地吟唱一段段簡單 曲調。雖未曾聽過,但他們所錄製的Telemann餐桌音樂想必不會令人失望。 科隆古樂團的其他錄音,尋常曲目如Pachelbel的卡農、Bach的第二號管弦組曲和Vivaldi 的佛利亞舞曲,都太優雅流暢而嫌漠然,是不太成功的詮釋。弦樂加大鍵琴版的Bach賦格 的藝術是很中庸還不至於平庸的演奏,但市面上可以找到更有意思的樂器組合與版本。「 Scherzi Musicali」這張選了Biber、Schmelzer、Walther三位超技小提琴家的作品, Biber那首饒負趣味的Battalia,在聽過Harnoncourt的版本後,其他人即使再努力,似乎 總是一盤炒不熱的冷飯,聽哈先生那一版足矣,除非絕版無法購得可當替代品。 個人認為以科隆古樂團的氣質,以Telemann及德勒斯登系列為首選(不過在這領域似乎也 沒多少競爭對手),唯一的例外是那張「Le Parnasse Fransais」,裡面收錄了Marais、 Rebel、Couperin、Leclair的作品。也許是科隆離法國還不算太遠、也許科隆古樂團的優 雅風格正與路易十四宮廷音樂有若干神似之處、也許是剛開始錄音,樂團還未找到明確的 聲音走向,略帶乾澀毛邊不像後來那麼圓潤的琴音,演奏起流浪般的Marais的La Sonnerie de Sainte-Genevieve du Mont de Paris或者是音畫般Rebel為哀悼Lully而作 的Tombeau de Monsieur de Lully──從平靜哀思起,承接的是過往的歡樂回憶,然後心 情轉至對故人的思念以及激動而幾乎無法自制的哀慟惆悵,最後回到哀傷的原點──聽來 是如此地真實,不僅止於唯美典雅。 去年十月,即將解散的科隆古樂團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抵台演奏。雖然團長Goebel因病未 來,演奏偶有閃失(家裡沒大人?),但演奏第一首Scheidt的A小調Pavan,低沈的弦律以 多聲部緊密交織,哀傷的氣氛有如告別般誘喚起過往每一次與他們共同擁有的美好音樂經 驗,從Heinichen、Telemann到Rebel,以及最後安可時又演了一次的Scheidt的Pavan。 是了,我將永遠擁有科隆古樂團。 -- http://tw.myblog.yahoo.com/op-13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0.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