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i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最近遇到了感情方面的一些問題,經由老師的推薦,我閱讀心理 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所著的《當尼采哭泣》一書。該書的內容是敘述 個性迥異的兩個人──名醫布雷爾與哲學家尼采,同時身陷在單戀的 風暴中不可自拔。原本布雷爾受人之託要幫助尼采,但因為尼采是個 驕傲的人,布雷爾只好偽裝成病人,請尼采幫他掙脫情慾的糾纏。透 過心靈的激盪,雙方終於跳脫原先的困境,發現更廣闊的生命意義。   書中的對話字字珠璣。布雷爾之所以會迷戀女病人貝莎,不只是 出於情慾,更牽涉到存在的根本問題,比如孤獨、變老、死亡,與生 活失去意義。所以他以貝莎為避風港,逃避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布雷 爾來說,貝莎具有一種宗教式的魔力,賦予他生活的意義,讓他不再 害怕孤獨與死亡。尼采則否定布雷爾的解決方式,他認為孤獨、死亡 是人生的真相,人應該去面對它、接受它。真理、宗教或情人,只不 過是為了生存,一個無法須臾或缺的幻覺。確切地說,布雷爾要為他 的迷戀負責,因為迷戀是他解決問題的方式。當他察覺到這一點,他 就可以採取其他途徑去解決問題。透過催眠術,他體驗到如果不顧一 切去追求貝莎,會是什麼樣子。從而發現當下的生活,才是他最想要 的選擇。原本枯燥的生活,也被他重新賦予意義,如書中一句發人深 省的話:「生活愉快的關鍵,在於先去選擇必要的東西,然後去熱愛 所選擇的東西。」將「它因而如此這般」轉變為「我因而如此這般地 選擇它」,擁抱甚至熱愛孤獨、死亡等必然會遭遇的命運,生活才會 充實而快樂。   相較於布雷爾,尼采則是另一個典型。布雷爾生長於中產階級的 猶太家庭,受到傳統價值觀的影響甚大。尼采則始終過著孤獨的生活 ,蔑視一切傳統。一切美德在尼采看來,背後都有自私的動機。比如 布雷爾認為自己愛貝莎,但尼采卻認為愛只是大腦的一種愉悅感受, 「我們對欲望,比對欲望的對象要愛得更多!」所以尼采雖然能夠幫 助布雷爾跳脫貝莎與傳統的羈絆,自己卻陷入絕對孤獨、無法與他人 建立友誼的困境。當布雷爾被催眠的時候,他發現貝莎竟是如此不堪 ,從而領悟到面對真相時,所產生的強大情緒體驗,乃是克服迷戀的 秘訣。因此他也以相同的方法,幫尼采擺脫迷戀。雙方在治療過程中 的溫暖友誼,讓尼采流下感動的淚水,這正是書名的由來。   除了上述所說,這本書還使用精神分析的一些技巧,如「清掃煙 囪」是讓潛意識裡的材料,容易浮現到意識層,以釐清心靈深處的困 結。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是本書的兩大支柱。讀完此書,我也應該善 用其智慧,妥善處理自己的問題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2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