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是好友看完電影版“徵婚啟事“的感想 給大家一起分享... 作者:Orpeus 徵婚啟事 台灣 導演:陳國富 1999/4/10 學者 電影從“眼睛”的意象開始,說明了這會是個關於“觀視”(view)的題材。是怎樣的觀視呢?用視覺看徵婚、用聽覺看對象、用女生看男生、用職業/階級看人生、用社會規範看個人存在、用等待看真實生活、最後也用分離/幻滅看獨立的開始。 電影也從“城市”的意象開始,說明了這將會是個關於“都會”(capital)的題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雖渴望交流卻又如此凝滯,然一旦開啟又不知如何掌握。在浮光片羽式的剪輯之下,人不是“獨立”卻是完完全全的“孤立”,正如那遙望的台北城,被看起來並不清新、甚至有點濁濁的“護城河”包圍。 個人就如同城市,看似獨立。所有的行動都在城市中完成,都會人可以不要離開城市一步就能完成所有的生活所需。然而城市之所以豐富,卻也因為有了來自城外的支持;藉著不斷輸給的幫助,城市才能夠愈見完全。都會人只學習了城市的“孤立”,卻沒懂得城市的“獨立”其實是立足在“交流”的呼吸維持系統上。 電影就在這樣的題材交錯中鋪展。 就電影形式(form)而言,整部電影像是一場播放紀錄片的座談會,觀影的每個人正是 參與座談的各行各業人士。故事被切組成片段式的展示,彷彿一張張幻燈片式的投映, 而幻燈片上方的資料:姓名、年齡、行業,則正是一張張的資料卡從社會這個大檔案中 取出進而分析。影片不時的暗場、快轉、插入前後更是加強了導演表現“紀錄”的說服 語氣。劉若英所扮演的角色是敘事的主軸,藉由劉若英的故事牽引出這次播放紀錄的主 題。一個個呈現在座談者/觀影者眼前的徵婚者,如同一個個的案例,大夥一同檢視這 個社會的各種價值觀。導演的運鏡很少將徵婚的兩個人同時放 進同一個鏡頭中,大多數皆為兩個人物的大特寫鏡頭相互呈現,少部分則透過中距離鏡 頭一同將場內其他的人物、環境一起帶入。前者反應了兩個徵婚人的代溝,鏡頭切割成 兩個不同的兩邊,沒有統一大場景的畫面,再加上內容中各說各話的距離,達到了切割 鏡頭的深度意涵。後者則點出了日復一日的情節,相同的徵婚場景,正是大城市中不斷 重複的相似劇碼。其中,唯一較特殊的則是吳家珍與大學教授羅北安的談話。這段被不 斷插入的談話,鏡頭產生流動,幾次特寫由劉若英的臉帶到羅北安的臉,這時對話才真 正的有所交流、互動,有徬徨、也有難過。這裡的電影形式( form)應該道出了吳家珍的真正心情,但諷刺吳家珍的是羅北安只是位和善的已婚同性 戀男子,無法滿足吳家珍畫地自限中“婚姻”的滿足。這段被插入的情節,顛覆了以徵 婚情節為敘事線的縱軸,“時間”的問題被重新思考後,故事可以完全忽略發生的前後 真相,而以後設手法點出導演在情節之外的企圖。 從現場觀眾的反應來說,吳家珍的的確確是觀眾投以認同的角色。因為在每個徵婚者出 現在畫面時,不滿意的氣氛已經與吳家珍一同出氣修理了他們。然而,吳家珍卻不一定 就是導演認同的角色,她優越的意識型態將觀視到的符碼拼湊成前來徵婚者應有的形象 ,再到最後鏡頭上也打出杜家珍的檔案標籤,更說明了在導演想法中她也不過就是一種 社會的類型,而導演沒有要幫她代言的意圖。除此之外,這一點我們也能從杜家珍在美 美的白蚊帳中被讀出。 美美的、純白的蚊帳代表了杜家珍的堅持,但也可以說是侷限。與其說徵婚的行動是試 圖踏出侷限,倒不如說其實正好反映了杜家珍的無法獨立。躲在蚊帳中的意象正是如此 的象徵,僅僅靠著一支電話維持著生活的信念,其實她根本沒有與人對話,而是與自己 對話。“我從不想試,因為我知道我要什麼”這一句從吳家珍與女同志的對話中即可窺 知一二。吳/杜家珍手持著無法調整的項圈欲丟套心中的形象,但任何些微的差距則讓 吳家珍的臉部生出無奈的尷尬。然而更值得深思的,也竟有如此多的徵婚者上門求試, 雖不盡相同的目的,卻都點出了身為一位現代都會人的貧瘠與 空虛,無論在工作(推銷員、演員、…)、在生活情感(小學老師、更生人…)、在生 活領域(自閉孩子…)…。正如劉若英所說的,她面對的是一堆赤裸剖白的人,每一個 人都有其故事、有其處境與難處。他/我們如此真切得令我/他們動容。 接下來,我們談談意識型態的關切。導演在一開始就安排一段杜家珍辭職前的職業-眼 科醫師,這一段不可不說是重要。這代表了中產階級的意識型態:一定水準的生活品質 、休閒(立即對照於PC模板工人的不足)、無法跨界的保守態度(對照於女同性戀、高 級路線性交易媒介、喜愛A片的職員)、具目的性的關懷(自閉人(註一)、視障者、 演員跛腳(註二)…)、一旦危急自身利益的退縮與防衛(推銷員、鞋子男人…)…。 特別的是,導演安排吳家珍接受更生人的意圖,雖彷彿經由那尷尬的笑容而認同,卻在 公式般做愛(註三)結束後,慘哭一場,而之後也僅留下一通電 話留言,留下是否繼續的懷疑。此外,那看穿杜家珍/中產階級的面具之下的人,也很 諷刺的正是一位表面無法“觀視”的盲人。 除了中產階級意識型態外,我們也能看到吳家珍對性別的嚴謹分際。她所穿著的常是連 身長裙、裸露女性特徵的低胸上衣、透明薄紗與被制化成女性的粉紅色。她要求的男人 必須是一位無論在身體或是心理都可以照顧她的男人,在身體上要能滿足性需求;在心 理上要能承擔她的整個意識(註四)。然而身為一個現代知識(高學歷)人的角色,困 綁住她的正是這根深蒂固的傳統價值觀(性、別、婚姻、婚外情)。早已是體制外的她 禁不得一點點的鬆動,然而維繫她的卻正是體制外又不被傳統認可的“婚外情”。這一 切都必須等到細窄如線(電話線)的支持斷了,幻滅了回歸體 制的等待/認清自身角色後才是成長的開始。在透過鏡頭的帶領與情節的安排下,我們 思考了更多平常只用眼睛看的東西。 這是一部既叫座又叫好的電影,有人因明星而湊熱鬧的心情觀賞,我在電影中發現國片 的精采。 註一:導演給了施易男幾個非常大的特寫,像是諷刺中產階級睜大眼睛觀看奇怪動物的 樣子;也像是讓螢幕前的我們直透那沉重的面貌。 註二:關於演員的跛腳偽裝,不能不說是一種對中產階級的反諷,拉禢式的裝扮: 、假近視、假鬍子與襤褸衣衫。必須由如此觀察中產階級待人的關懷誠心與否。 註三:導演明顯而刻意地將做愛時的音效消音,對比強烈的吳家珍(慘白)與更生人 (黝黑),彷彿在說未經世事與滄桑的對比,同樣地也打出中產階級的順遂。 註四:這裡可以分別從更生人(有身體沒心理)與女同志(有心理沒身體)讀出杜家珍 嚴守的性別分際。 -- 三月三十一日天氣晴 那天我收到天使的花冠 我把那天的日曆留下來 做紀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h135.s100.t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