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jby0419.pixnet.net/blog/post/109976597 網誌有圖及三段影片 及附上于善祿老師 『從布雷希特的史詩到疏離』一文連結 這位女導演 和 她的諸多作品在歐洲已是十分知名, 其創作手法與特質更是十分獨特,希望透過介紹能讓大家認識這位導演 增加她在台灣的知名度,有朝一日她的作品到台灣了 要搶票也快些 Berlin Schaubühne (德國柏林) The Forbidden Zone 導演:Katie Mitchell 舞台戲劇一開始藉由建立第四道牆讓扮演與造景成為仿若真實的存在, 而演出『魅惑』的過程中致使觀眾產生認同、入迷與同情, 然布萊希特樹立『疏離劇場』(註一)概念意圖使觀眾不再成為受人魚歌聲迷惑的水手, 而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對戲劇及其含義表達個人的感受與批判; 創作者意圖使觀眾批判而疏離,希望觀眾進入而營造幻覺, 觀眾對表演更可展現是否買單的態度, 無論是對批判疏離的手法不予理會或深溺強烈的情感哧之以鼻, 創作者與觀眾藉由作品思考角力正式開始; 而在『禁區』(The Forbidden Zone)這部作品中, 女性導演Katie Mitchell透過她擅長的影像結合在劇院中呈現多重幻覺的建立與破壞。 故事敘述第一位獲得布雷斯勞大學(Breslau)博士學位的女性克拉拉(Clara) 面對丈夫研發供世界第一次大戰使用的毒氣瓦斯的抗議, 與其孫女克萊兒(Claire)在美國實驗室研發毒氣解藥遭到解散心路歷程, 和中央戰地醫院受無名士兵愛慕的護士看著他遭受毒氣毒害死亡; 整個演出以這三位女性故事來回交織、相互影響。 舞台後方有左至右分別是克萊兒工作的實驗室、廁所, 一戰期間的戰地病房、克拉拉家的庭院、書房, 可以看到明確的時空場景配置; 前方則是克萊兒搭乘的電車場景,可左右分開, 也可向中間聚集成為一長列車,並在右方火車小房間中可以看到一個錄音間; 舞台前方上方則是一巨大投影幕。 如同上述所提到這部作品中因為結合現場多部攝影機及時做分鏡、拍攝, 於是觀眾在觀賞時可選擇觀賞現場演出(但大多數時候攝影機是直接擋住表演者的) 或經分鏡處理的影像;影像中的電車行進場景搭配演員晃動的表演與後方燈光處理下, 就像在真的火車上取景一般, 然看向現場又打破了影像製造的幻覺, 即便沈浸在現場極為寫實的場景(如窗外隨風擺動的婆娑樹影)與演員表演, 攝影團隊一絲不苟的順線、換位、定位與拍攝的動作也將人再度抽離, 理解這是一個受到十分精密控制的演出; 於是觀眾的審美距離(aesthetic distance)也如同鏡頭般不斷條焦、重新聚焦。 作品最後兩位女主角,克拉拉選擇寫下遺書舉槍自盡表達抗議, 但是最後刊載出來的新聞卻寫著自殺原因不明; 克萊兒讀到奧斯維辛集中營依舊使用這種毒氣, 以及實驗室因為經費不足被解散,絕望之餘偷取藥物, 在廁所中服毒自殺;而舞台中場景戰地醫院則是被毒氣影響發毒將要身亡的士兵; 三個死亡場景接連發生,共構成貫穿以戲中角色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死亡線條。 雖然可以看到克拉拉舉槍自盡前由工作人員協助黏貼血袋與放置後倒的軟墊, 中央無名士兵發毒時攝影機直接架在床上近距離拍攝, 和克萊兒在幾個不同角度切換完美拍攝死亡瞬間後起身離開的現場, 但將曾經真正的歷史與劇場的假象疊合,確實更在人心中打上重重一擊。 這位女性導演完美具現了意識流與陰性書寫理論, 大量的畫面、故事、時空切換與細微情感、細碎的動作, 和似有若無的旁白,不被側重的台詞語言, 想起維吉尼雅.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中 戴洛維夫人為策劃晚會去花店買花及一路上飄搖、抽換。在等公車回家時, 兩位也是看戲的年輕女性觀眾正在討論著, 討論為何兩位女性為何只能以死作結, 太被動也太沒有意義(畢竟後來克拉拉所寫下抗議自己丈夫行為的遺書並沒有被公開), 讓我想到戴洛維夫人說『死亡是種反彈。死亡是當人們無法觸及人心, 被孤立時一種溝通的企圖』, 於是無論是在看過受瓦斯毒害死亡的無名士兵而寫下所見的護士、 在盛大舞會當晚一個人在後院自殺的克拉拉或是在公廁服毒自殺的克萊兒, 皆是使用她們的生命開啓溝通的企圖,而那開啟的溝通對象並非是她們自身與外界, 而是外界彼此之間溝通的企圖,如同沈入水中的石頭並不會說話, 但漣漪的擴散已然傳遞了訊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8.72.189.17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rama/M.1428539833.A.DC4.html ※ 編輯: lk2001415 (88.72.189.176), 04/09/2015 08: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