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人們不進劇場 是因為進劇場的通常是同一批人 戲癡 常態性觀眾(XX之友) 評論家 親友團 除此之外的一些不小心游進來的小蝦米觀眾 或是跟鄉民進來看熱鬧的(寶島一村,傻瓜村,BoB爺爺說故事) 有些消失了 就換另一群人替補進來 劇場生命於是得以循環 劇場有流失觀眾嗎? 至少我不這麼想 要不然為什麼莎妹最近幾場演出票都快賣光了 他們可是很有實驗性的耶! 好吧 關心劇場的票房顯然不是一位觀眾的職責 那是劇團宣傳行政的事 那為什麼會生出這一大串文(就我短淺的記憶所及 這個問題版上討論不只一次了) 顯然 有人不滿意他在劇場中看到的 有人不滿意就代表有人滿意 如果我們看看IMDB的評分 即使再爛的電影也沒人拿過0.0 我有喜歡很討厭的戲 有看過正如我所料的爛戲 也有出乎預料的好戲 只能說 這都是個人的經驗累積的一部分 而且 這是很個人化的 沒辦法像做直銷一樣我說好你就會說好 問題是什麼 觀眾的不滿 是一個台灣觀眾對劇場界整體的印象 還是對一場特定演出的印象? 我相信這還沒變成一種劇場中的共犯結構 如果覺得一個劇團爛透了 麻煩就避開它 不要抱持僥倖期待它有一天會變 同時 請來戲劇板罵一下 這裡有迷途羔羊需要拯救 除非有其他勇者跑去看了 結果出現好評 在這種狀況下 值得再試一次(四月望雨) 對未知的劇團的新制作 則可以從看它宣傳海報上用的字眼 (例如:這齣戲有明星 或是 這是XX劇作家的作品 或是 它的主題超嚴肅的思考了台灣現狀 你不看不行 等等) 來判斷你喜不喜歡這齣戲 也可以從製作名單中找出蛛絲馬跡 來判斷這會不會是一齣好戲 (我的經驗是 凡是國際合作的製作 在台灣沒幾次成功 所以不想花錢就避開它 如果是兩廳院的"旗艦製作" 迴避率99.9%) 但以上這一切僅止於推測 看戲這種事終究是個人的選擇 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但這放在其他國家的劇場也是一樣 -- 辛苦的歲月是過去的歲月 人們期待痛苦以便工作 http://tw.myblog.yahoo.com/oberon48-boyc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177.30
ballfriend:我帶朋友還沒看過滿意的 可能你不覺得那叫流失吧 09/09 00:44
arttheatre21:推兩廳院“旗艦製作”迴避率 09/09 10:33
owenx:兩廳院的總監是學音樂的,文建會主委是政論節目主持人。 09/09 10:36
owenx:這種兩光的團隊可以搞出什麼有水準的東西我才覺得奇怪。 09/09 10:36
eva99:莎妹現在的東西哪裡實驗性了?完全沒有吧! 09/09 12:51
eva99:能玩的大概都被魏瑛娟玩完了,王嘉明也玩得差不多了 09/09 12:54
eva99:Baboo和徐堰鈴兩位走文學tone+肢體的導演,算是風格獨具 09/09 12:56
eva99:但也稱不上什麼實驗性或前衛,因為那不見得是他們關心的東西 09/09 12:56
這是個好問題 當莎妹失去了實驗精神之後 我們該透過誰 或用什麼定義來界定劇場的"實驗性" 通常 實驗與惡搞只有一線之隔 看不懂的高深作品也可以推說"實驗性很強" (潛台詞:看不懂是觀眾的錯) 於是當某些初次進劇場的觀眾看見黑盒子裡面演的是分屍一隻豬時 他可能不會再給劇場任何機會 實驗的原意在於尋求差異 問題是 我們選擇什麼標準來界定它 對於一個習慣主流劇團的觀眾 莎妹的劇一直都是實驗性的 但對一個長期關注它的觀眾 它可能就不再具有實驗性了 依你的意見 我想你說的大概是莎妹在"走老路" 當劇團維持的時間久了 這經常發生 實驗性還是在那裏 如果將它放在社會與時間的脈絡去看 以"什麼"作為對比的基礎 並以"什麼位置"來問這個問題 一樣 是一個發言者需要將自己放進來問的問題 ※ 編輯: oberon48 來自: 140.113.177.30 (09/09 23:58)
shizukada:如果戲是要給觀眾看 比起實不實驗 好不好看好像比較重要 09/10 03:32
peter4710032:莎妹的戲很實驗啊,可是你感覺不到敷衍,相當深刻 09/10 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