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GIDT 看板] 作者: coordinate (大氣游虹) 看板: GIDT 標題: 北管音樂及亂彈戲簡介 時間: Tue Oct 12 14:47:51 1999 北管音樂及亂彈戲簡介 在明清兩代,中國各地有許多新興的地方聲腔向南傳播,其中,在清代初年經由 廣東、福建傳至台灣的北方語系戲曲,統稱為「北管」,其傳入的時間約在乾隆 、嘉慶年間。 北管的範圍其實包含了兩個劇種:亂彈、四平,但傳統的四平戲已在日據時期消 失,因此,現今多把「亂彈戲」等同於「北管戲」。 演出(演奏)北管的團體,有職業的劇團「亂彈班」,及業餘的社區劇場「子弟 團」,在日據時期全台的亂彈班曾多達三十團,北管子弟團曾經多達上千團,如 今職業團只剩「新美園」一個老人劇團,子弟團雖然因為民間廟會、喪祭等需要 ,仍然有數百團,但大多數只能演奏器樂曲而不學演戲,並有職業化的傾向,可 以說,北管的戲劇面瀕臨失傳,而北管的藝術面則日益淺薄。 北管的演出形式可分為下列三種: 1.排場:又稱擺場,只唱奏而無動作的表演, 也是子弟團最常見的表演形式。 2.出陣:俗稱陣頭,在神誕廟會遊行中,隨隊伍 做流動式的表演。 3.梨園登臺:為完整的戲劇演出,於廟會慶典時在廟前的廣場 搭台,粉墨登場。 從戲劇型態上來看,北管戲可以分為三種: 1.扮仙:在任何形式的北管演出之前 ,都要先演扮仙戲酬神。 2.正戲:即主要的演出戲碼,約有兩百齣左右。 3.小 戲:指演員較少,以笑鬧或歌舞表演為主的小規模戲曲,通常在深夜演出。 從聲腔上來做區分,亂彈戲可以分為「福路」與「西路」兩種:福路戲為亂彈腔 系統(或稱「西秦腔」),主要伴奏胡琴是「提弦」(又稱殼仔弦);西路為皮 黃腔系統,主要伴奏胡琴是「吊規仔」(近似京胡)。除此之外,北管的聲腔還 有附屬於西路的「吹撥腔」,扮仙戲、武戲中的「崑腔」,以及幼曲、小戲中的 「弦索腔」(明清俗曲)。 北管有四大音樂型態:唱腔、鑼鼓、吹牌、絃譜,其在「戲曲演出」之外,亦有 「獨立演奏」的場合: 北管戲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如福路的【平板】、【緊中慢】等,西路的西 皮、二黃等。北管唱腔中屬於「曲牌體」的有崑曲、幼曲(弦索)等。基本上, 北管戲的唱腔都可以拿來清唱,而在子弟團在排場或出陣中,清唱的曲目也多不 出戲曲唱腔的範圍,僅有幼曲多用於清唱,許多曲目不出現在戲劇演出之中。 絃譜即「北管絲竹樂」,由旋律性樂器如胡琴、笛等演奏,在戲曲演出中,絃譜 是以單曲形式被拿來作為「過場樂」,在子弟團的排場中,絃譜有更完整的演奏 ,這時,曲目的安排以套曲為主,可用到搏拊、柷、箏、琵琶等「幼傢俬」。 戲曲「武場」是北管鑼鼓樂的主體部份,另有一些「套曲」是供純演奏用的,如 「蝴蝶雙飛」。半職業的「大鼓陣」是專門演奏吹打樂的樂團,其鑼鼓自成一個 系統,叫作「大班鑼鼓」。 吹牌即「嗩吶曲牌」,北管嗩吶曲牌在戲曲演出中,可分為「牌子」與「過場譜 」。「牌子」有固定的鑼鼓及曲式規範,配合起兵、交戰等不同的戲劇情況而有 特定的專用曲目;「過場譜」襯托一般戲劇行動反覆演奏,曲目的使用及鑼鼓的 添加很自由。現今北管嗩吶曲牌最常見的演奏場合,是在子弟團的排場或出陣時 ,俗稱「打牌子」。 北管的樂器,在戲曲後場中分為文場、武場: 文場指的是旋律性的樂器,有「吹樂」類的嗩吶、海笛、簫、笛等,及「弦樂」 類的提弦(又稱殼仔弦、椰胡)、吊規仔、二弦(又稱帕思)、三弦、秦琴、揚 琴等。 武場指的是打擊樂器,其中以打鼓佬為領導,打單皮鼓(亦稱噠鼓、總綱)、梆 子(又稱扣仔)、拍板,指揮整個樂團與演唱者的搭配。武場的器樂尚有通鼓、 大銅鑼(子弟鑼)、手鑼(又稱小鑼)、響盞(類似京劇的小鑼)大鈸、小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140.112.7.78 -- 三月三十一日天氣晴 那天我收到天使的花冠 我把那天的日曆留下來 做紀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h125.s100.ts.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