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inktako (粉紅章魚)》之銘言: : 近年來─劇場的聽覺市場似乎也悄悄的興起。 : 除綠光劇團曾辦理過國際讀劇節, : 誠品這兩年也辦理不少有關讀劇的戲劇節。 : 因為我也許對於讀劇的演出形式有些不敢接觸。 : 所以一直都沒有踏入讀劇的演出場域。 : 希望大家可以說說一些聽讀劇的感受及分享。 : 也或許可以說說整個現場的狀況或小趣事。 : 謝謝:-) 近兩年沒回台灣,所以尚不清楚讀劇這呈現方式在台灣的普遍做法。 說說我在研究所時參與及觀摩系上讀劇活動的概況。 因為敝系是Educational Theatre(中譯應該是教育劇場吧) 系上都有固定的讀劇呈現,但規模各有不同。 最大的算是每年暑期的New Plays for Young Aduience, 主要目標是讓主攻青少年劇本的劇作家,有讓作品呈現的舞台, 畢竟一個劇本還是必須透過演員演出才能展現其真正的生命力。 首先系上在活動數月或半年前便會徵稿及篩選,最後選出3個劇本呈現。 並邀請劇作家及其欽定的導演(若沒有,則由系上物色其他適合的導演合作) 於暑假進行五天的workshop, 屆時則與預先徵選的演員排練(多半是本系的學生,包括研究生和大學部), 星期一到星期五從早到晚的密集排練,星期六日舉行同一個劇本的三場讀劇演出。 然後下星期一開始則進行下一個劇本的密集工作坊,以此模式重複。 在某一場的讀劇演出結束後會進行座談會,觀眾可以向編劇,導演,甚至演員 提問,分享自己對此劇本的問題和意見等。 在這workshop的過程中往往劇本會每天都在修改,星期一排練完的劇本,可能星期二 早上又會讀到修改後的版本,有時甚至會大改... 至於演出的內容,多是帶著走位,用cube拉出舞台大概的意向,配合簡易的燈光 ,演員雖然會是拿著劇本在舞台上,但透過密集的排練,觀眾不會只是聽演員讀劇的聲音 ,也能看到簡易的角色互動,動線,這樣的方式已經很接近正式演出了,只差演員丟本 和各種技術層面的到位。 但終究本計畫是站在教育推廣和培育文本成熟度的角度,演出的技術層面就不會強求。 另外一個小規模的讀劇是24hours play festival 模式等同New Plays for Young Audience 但時間更為壓縮,星期五晚上導演編劇演員集合,發劇本,分小組。 星期六早上開始排練,傍晚演出。 創作劇本的長度也縮短至10~15分鐘。 所以一個晚上兩小時的至少可以看到六個小品劇本。 而此小規模的讀劇,與不同文教基金會的戲劇教育相關計畫結合, 也可轉變成青少年劇本創作比賽的最終呈現舞台, 但這些計畫得以實踐,還是需要有funding,要資金(透過捐款或某基金會主導) 而且要進行workshop,得先有一個可固定使用的場地, (敝系的blackbox大概只有皇冠小劇場整個地下室的1/2吧) 所以若想在台灣引進這種模式,都還需要資金軟硬體的整體配合。 或許從各戲劇系開始,以學術單位的資源推動會比較順利。 一點小心得與各劇場工作者和喜愛劇場的朋友分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2.89.106.30
pinktako:感謝分享:) 08/28 15:26
takumixnobu:大推這篇 08/28 18:18
※ 編輯: chungmin 來自: 72.89.106.30 (08/28 21:11)
ringfan:推 08/28 21:58
cocoffee:這位是即將學成歸國的Y姓大哥嗎?! 等你回來為劇場出力囉! 08/29 20:18
chungmin:樓上該不會是前音樂時代的咖啡? 08/30 23:22
cocoffee:噓...XD 08/30 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