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11年11月18,19日 我報名參加了OISTAT在台泥士敏廳舉辦的劇場論壇 整理了這兩天論壇的"個人筆記" 想分享給大家參考 不過先做以下幾點聲明 1這不是主辦單位官方的會議紀錄,僅代表我個人的摘要整理 2現場使用同步翻譯機有兩位即席翻譯,抄錄字句多來自其中文翻譯,用詞上有 問題或字義不明的狀況部分受限於翻譯,部分受限於本人語文能力障礙。 3數字紀錄僅憑當下記憶及翻譯直接紀錄,或有筆誤或口誤,本文不負考證責任。 4本文僅客觀做出記錄,針對其內容若有建議/批評/不滿者,請另循管道發表。 5本文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台灣劇場新紀元國際高峰論壇】 -表演藝術場館之營運管理與劇場專業人才的專業進深 主辦單位:OISTAT國際劇場組織 2011年11月18、19日 台泥大樓士敏廳 摘要整理:郭力維 DAY1 --09:40 (一) 台灣表演藝術場館的展望與未來 by許耿修/文建會第三處處長 *台灣劇場場館現況介紹 三類型:公家、私人、藝術團體小型排練場 公私比例 8:2 1978年推動12項建設,開始興建各縣市文化中心 全台32座地方文化中心,共有2萬6千個座位 8成的文化中心一年有250天以上的出租率 文建會過去3年投注了13億經費整修 *未來正在計畫中的新建場館 1大台北新劇院 位在新北市板橋新板特區 占地約3萬平方公尺 預計民國105年完工 2台北藝術中心 位在士林捷運站旁 原士林夜市的攤位區將遷移重新規劃 3北部流行音樂中心 位在南港園區 軟體將包含:1博物館/音樂名人堂 2定目劇 3國際交流活動 未來也計畫興建中部和南部流行音樂中心 4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硬體包含大劇院、中劇院、實驗劇場 5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原本為陸軍營區 占地10公頃 為平衡南北發展失衡 預計2015完工 2260席的劇院/2000席的音樂廳/1274席的中劇場/470席的演奏廳 另有實驗劇場/戶外舞台/都會公園 6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位在鳳山 離衛武營約5公里 以本土表演藝術為主和衛武營區隔 *各縣市文化中心整建 原因:1年代久遠 2功能不符需求 3外觀形象不鮮明 目前已完成縣市:1員林 2嘉義縣 3彰化縣 4台中屯區 5桃園縣 尚在進行中的縣市:1苗栗縣苗北(101年完工) 2屏東縣(102年完工) *活化縣市文化中心營運計畫 2011年起推動 目的:開拓團體巡演機會/提升觀眾人數 補助方式:1競爭型補助:9個縣市 4850萬 2鼓勵型補助:8個縣市 1500萬 *政府組織改造 2012年5月20日 文化部將正式成立 *人力困境: 公務人員考試沒有劇場管理這項,未來文建會會努力與考試院研擬辦法 *民國100年文建會委託TATT進行首次全國22縣市文化中心營運狀況總體檢, 針對劇場管理/行銷/節目企劃(採購或製作)/人才培育等項目 *計畫編撰劇場技術及營運管理手冊、 辦理年度評鑑考核及輔導、建立表演團隊與文化中心的合作平台 --10:35 --11:00 (二)21世紀表演藝術場館的營運管理與技能 by David Fishel/Positive Solutions(顧問公司)總監 *自我介紹:原本是英國小型巡迴劇團的管理者,成立顧問公司後,發展重心轉 移到澳洲,擅長政府文化部門政策建議/新興文化場館評估等 *The business of theatre 節目來源:駐場劇團/外租團體/場館自製節目 *Operational functions 1物業管理:硬體設施維護與安全 2與藝術有關的技能:藝術行銷、贊助募款、技術服務 3只有在藝文領域需要的功能:劇場製作、藝術發展、教育推廣 有些工作可以外包,但有些工作只能在劇場內部養成 *林肯藝術中心的案例 有11個駐館團體,帶來豐富多元的活力,白天空檔場館可充分利用,提供人員訓練, 或與在地環境產生更深的互動 林肯藝術中心的願景:借重駐場團體的能量,重視教育推廣,培育新一代人才, 擁有訓練中心、視覺藝術等其他領域的藝術資源可共享 想像計畫:讓世界上各種不同領域階層的人都可以使用林肯中心的資源,本計畫 每年募款可達2億美元 *介紹澳洲各場館不同的場地屬性規畫及營運成本估算 1澳洲昆士蘭表演藝術中心(QPAC) 一個1800席的場地 介紹管理架構:CEO下,分節目製作/行銷/客戶服務/餐飲管理 2布里斯本Powerhouse 介紹管理架構:CEO下,分營運/餐飲/票務/行銷/製作 *香港西九文化特區 目前正在經手的案例,建立在一個類似海埔新生地上,目標要建立17個大小 場館,為他們建立財務模型、組織架構、營運成本估算 *成功場館的成功因素整理 1清楚的定位目標/任務宣言 2場地擁有人與管理人之間清楚的權責劃分 3日常事務的自主性 4生命週期財務營運管理計畫 5使用有經驗的主事者 6與外界周遭環境關係良好 7策略性的商業規劃 *影響成功的外圍因素:當地立法政策/民眾素質/意見回饋 *成功的場館領導人特質: 動機強烈/清楚的願景/溝通技巧/人脈關係/願意承擔風險/樂觀/持續學習 *場地經營者的性質分類: 1獨立的非營利組織 2政府文化部門 3政府建立的營利企業 4民間營利企業 5群聚的場館 *董事會是場館最高的管理單位,可決定CEO的人事任命,所以董事會的成員 要找對人,仔細挑選 *劇場是一個越來越複雜的組織,社會對它的期望要求越來越多,發展硬體的同 時別輕忽軟體的培養與開發 --12:00 --13:30 (三)論壇:表演藝術場館的營運方針、組織架構與人力需求 主持人:李永萍/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John Faulkner/英國國際文化顧問 Bert Determann/荷蘭鹿特丹劇院行政總監 邱大環/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副總監 張世杰/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 Bert 荷蘭的國土大小與台灣相似,全國有200個劇場,其中50個屬於大型劇場, 大部分為政府擁有,工作人員也都是政府簽約任命的,每年人事費約250萬歐元。 每一季有550檔次的節目,觀眾通常不動,劇團到處巡迴演出,將節目送上門。 要達成這樣的條件是,劇院舞台條件必須設計為便利架設拆裝,彈性使用, 並全面使用自動化的吊桿,經由政府補助2億歐元工程後,荷蘭已立法禁止使用手動吊桿。 同時所有劇場遵守荷蘭及歐盟的法律,確保工作人員的薪資福利。 邱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於1987年成立,2010年的財務狀況, 收入近10億台幣(實際數字994360000元),支出約8億7千萬(實際數字878078000元), 花費中自籌款佔41.2%,政府補助約6成。收入中40%為票房收入。 觀眾對整體節目滿意度為87%。由中心主辦的自製節目比例不得超過35%。 張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於2005年完工,位在嘉義民雄,占地6.6公頃, 每年約有120場次演出,觀眾1/3來自嘉義縣1/3來自嘉義市1/3來自其他縣市, 目前有5個扶植團隊進駐使用場館,未來希望發展自製節目,建立特色。 發展策略:由外引入>內外交會>向外擴散。 人力吃緊,僅有2名後台技術人員,每年有200萬經費辦理技術人力委外, 但技術人員缺乏正式任用管道及工作保障。 John 在討論劇場經營時,首先,決定劇場的規模大小很重要。 倫敦國家劇院由英國文化創意部直接指派董事會主席。 大部分的劇場都靠政府支持,但劇院拿了政府的資源, 有時候不得不執行一些有違自身意願的任務, 在這方面劇院要維持自主性,取得平衡並不容易。 教育扮演的腳色很重要,如果孩子從小接觸劇場, 孩子對藝術的反應可以帶回家和家中其他成員分享,藝文知識的傳授要從學校教育著手。 Bert 我們的劇場在人員任用上有很大的自由,劇院會執行考核,自行負責。 劇院要建立自己的價值,在地深耕,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15:10 --15:20 (四)從地區型劇場到國家級表演藝術中心-以華盛頓特區圓形劇場為例 by David Dower/美國米德戲劇中心圓形劇場副藝術總監 *自我介紹 從2006年接任,擔任藝術規畫、節目企劃設計,並非硬體設計 *劇場的蛻變 舊的劇院從1970年~2007年,經過加拿大籍建築師Bing Thom設計規劃, 於2010年重新開幕,興建期28個月,新建築保留了原本的2個劇場,增設了1個, 3個劇場共用一個新大廳。 因為1950年代的美國,黑人白人不能在同一個劇場看戲,必須完全隔離, 因此新建築共用大廳一事具有深層的意義。 *Through Line(穿透點) 在一個故事或事件裡,必須找到穿透點,才走到下一個階段。 回到原點去了解才能找到穿透點,興建劇場也依賴這個概念出發。 *駐館劇團創始人Zelda認為,劇場就像大學或博物館一樣, 是一個人類文明過程裡的產物,她擔任了27年的藝術總監, 她從事劇場是為了解答心中的問題,回答對於美國劇場的自我提問, 當她再也無法提出問題時,她就辭去了藝術總監的職務。 *美國一年對全國劇場的補助金額只有400萬美金 *米德劇場每季會推出6~8個創作,有固定的成員,和公會合作取得保障, 並執行教育推廣計畫。 *劇場要像搖籃一樣可以培養創作者、劇作家, 米德劇場自我期許為美國培育新一代的劇作家。 (重點放在劇本創作是因為本身的歷史傳承) *劇場是為了人類文明的改善與提升而存在, 如果舞台上呈現的不是最棒的演出,那為什麼要做呢? 如果舞台上做不到卓越的話,我們也不需要做劇場了。 --16:25 --16:40 (五)論壇:國際藝術節作為資源整合與人才育成管道 主持人:王文儀/台北藝術節執行總監 與談人:Dorita Hannah/布拉格四年展劇場建築展策展人 David Fishel/Positive Solutions(顧問公司)總監 張維文/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 平珩/皇冠小劇場及舞蹈空間藝術總監 Dorita *劇場本身並不只是一個容器而已,建築物本身也是一種呈現與表演, 看劇場如何在建築物裡表演 *雲端與群眾:做夢與連結 *群眾聚集在一起,有時是為了慶祝,有時是為了抗爭 *介紹她在2003年PQ展設計的作品 張 *OISTAT成立於1968年,分成6個委員會,共有31個會員國, 最早總部在捷克,現在將總部設在台灣。介紹6個委員會的運作。 平 *介紹皇冠小劇場的營運經驗 *小也能國際,小也要國際 *小亞細亞戲劇舞蹈網路 *國際交流的對等條件: 團隊負責:機票費用/製作費用/辦演講/舉行座談 場館負責:最多8人次的住宿費/零用金 *交流層面:表演者/技術人員/策展人與行政工作者/當地藝術工作者/觀眾 王 提問一 高階經理人才如何養成? 提問二 如何留住人才? David 回應一 要有客製化的課程。藝術節是一種短期而密集的活動,對於人才培養與 深耕困難。 回應二 要留住人才,不是抓著不讓他走,要讓他感覺離開是自己的損失,所以 要做的應該是把環境弄好,讓他出去闖之後還願意回來。 --18:20 DAY2 --09:40 (一)打造文化領袖-邁向創意未來的規劃案 by John Faulkner/英國國際文化顧問 *文化是人類精神與心理層面的總集合,在追求物質生活之後, 需要追求文化讓人類生活更穩固美好。 *甚麼是文化領袖(Cultural leader) 實務的去執行一件事,建立文化環境,有技能也有熱情的人。 (舉例:中國藝術家 艾未未也算) *文化沒有辦法在真空環境下發展,需要浸淫在實際生活場域中 *必需要雙軌同時進行:本土文化的培養/國際文化交流 *台灣雖然小,文化還是要持續做下去,台灣投入了數十億建立場館, 後續應該同樣有數十億培養人才,文化領袖不能只培養1個就停了。 文化領袖是最不容易培養的,同時他們可能也不太好相處。 *文化環境的形成需要從高層著手,讓參與者保持樂觀,不能怕人才流失就停止培養, 反而要不斷培養。 *文化領袖必須對文化無所不知,各領域寬廣涉獵。 *核心課程:具有一個完整主軸的基礎課程,比單一組織的單一課程有效 *受訓方式:國際借調/優秀的輔導者/設立目標里程碑/落實計畫 *各種規模大小的場館都需要文化領袖 *Project/Conceive/Plan/Fundraise Do是最重要的 *與國際組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在開始之前,負責管理的董事會必須先成立 *文化領袖遴選過程要公開透明,條件不需太嚴苛,但必須有經驗, 有點類似戲劇選角,可以先設定條件資格,但看到本人的印象多半就能決定。 *保守不喜歡風險的人,不適合擔任文化領袖,因為他必須樂於解決問題 *軟硬體之外還要有好的政策架構,這是基本面的問題 提問:如何遴選文化領袖? 回應:1公開徵選:缺點是會有太多人來徵選,需要成立一個小組或委員會,建 立一套標準來評選 2主動延攬認為合適的人 --10:25 --10:40 (二)論壇:劇場創意、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專業深造 主持人:靳萍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系主任 與談人:Marina Raytchinova/保加利亞劇場設計師、OISTAT教育委員會主席 Ivo Kersmaekers/比利時技術總監、OISTAT技術委員會主席 David Fishel/Positive Solutions(顧問公司)總監 王世信/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理事長 容淑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主任 靳 *回到原點來談人,從小孩子放學後在大樹下玩扮家家酒來解釋表演的原點, 當事情發展到一個段落後,才開始出現組織與管理。 Marina *藝術領域如何訓練設計師?當代劇場反映各地文化的多樣性,設計教育反映了劇場的轉變 *跨領域的課程設計:要和不同的設計領域合作,例如設計師和視覺設計與表演者合作 (Show她所任教學校學生作品) *探討數位媒體運用在劇場的可能性 *職業訓練規劃在德國發展的最完善,很多劇團招收二三十位學徒跟團訓練 Ivo *比利時各地的場館規模沒有台灣這麼大,但大小如士敏廳(322席)的劇場很多, 當時大家也都是把人找進劇場後才邊做邊學, 比利時政府甚至找了過去開垃圾車的人來訓練成劇場人才, 所以我們有時會笑稱某個劇場為垃圾車劇場。 在比利時是以學歷來決定薪資高低,所以實務經驗豐富沒有學歷也無法獲得高薪。 *對於劇場技術人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我們去訪問的業界的老手們提供意見, 然後由政府出資做評鑑,評鑑結果相當於學歷證書。 評鑑方式為先面對面訪談,再依個別評鑑項目由評鑑委員陪同實作操演 *歐洲歌劇院聯盟的認證:所有參與歌劇院運作的人,都需要經過認證, 不僅僅是技術人員。整組人員會去各地歌劇院做巡演交流,像交換學生一樣。 但是Who goes and Why?參與交流計畫的人是去工作,負責把知識帶回來, 他們必須有職務代理與薪資調整。把人派出的劇院要負責交通食宿費用。 王 *TATT執行了3次PQ四年展(2003、2007、2011),參展的質與量有明顯提升。 *台灣技術劇場圈的從業人員,以18~30歲佔絕大多數,30歲以後多半離開轉業, 因為能賣的體力有限,所以很多事情只能靠著在做中經驗傳承。 *TATT成立了13年,平均每隔一年辦理一次研習培訓課程。 早期對象是大學生,類似夏令營的性質。 近期以舞台技術與燈光技術為主軸,近兩期開設繪景技術及管理人才(舞監及前台)培訓。 *學員的來源有大學生與表演團隊,但文化中心的場館人員很少參加, 我認為地方文化中心的人員不是沒有學習心, 但是人力短缺光是應付日常的表演活動就幾乎全年無休了, 人力薪資結構需要全盤改革。 這個人力市場(劇場管理)以目前政府的人事聘用制度繼續下去一定會完蛋。 大學生參加完研習,回歸社團畢業後也就沒了。 多少表演團隊能有1、2個技術人員,能達成的效益太低,很快就被現實磨掉。 *這次論壇讓我再次開始思考TATT的Identity是什麼? 容 *劇場與團隊的預估數量,可否代表從業人員的潛在需求量? *表演藝術產業需要的人才:行政人才/技術人才/創作人才 人才的養成來源:學校/民間/官方 *台灣場館的人事問題 1人事組織架構不合理(各地的文化中心) 2公部門進用人事管道無法讓專業人才受任 3人才沒有分階段培訓(初階/中階/高階) *介紹表演藝術聯盟舉辦4屆的:誰是劇場CEO 活動成果 --12:40 --14:00 (三)表演藝術場館營運/專業人才育成經驗 by Robin Auldu/英國國家文化創意技能學院營運總監 楊淑雯/資深劇場工作者 Robin *英國國家文化創意技能學院對於人才問題的解決方式: 先對就業市場進行了解,確立那些技能是必要的, 再建立符合國家職業標準的認證系統。 過去大眾只會知道那些知名的演員,對幕後技術這塊是完全不認識的, 我們應該要認可技術人員的專業地位,讓他們被大眾公開看見, 使之成為值得嚮往的行業,才能建立職涯發展的願景。 *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也需要擁有技能,學校和產業要密切結合, 與雇主合作諮詢,研究來自雇主的意見,做產業現況研究報告, 以確保學界課程符合業界需求。 *幕後訓練中心 英國在一個文創園區裡成立幕後訓練中心,有技術劇場規模的訓練中心, 不是被觀眾使用的劇場,將開發適用全歐洲劇場的訓練課程 楊 *以技術經理人的身分去荷蘭鹿特丹劇院進行38天的蹲點計畫, 原本對方期待來的人是大學畢業初入職場的人,沒想到來了一位資深劇場人, 不知道她想來這裡得到什麼。 *想去看該劇院如何工作,因此跟著當地工作人員參與裝台, 發現他們工作時沒有所謂leader,沒有人指揮卻僅然有序。 荷蘭人做事很從容,同時參觀了來當地演出的國光劇團工作情況, 對台灣人做事很匆忙提出反思, 匆忙的原因是:為了保留絕大多數時間讓導演對表演做調整修改。 *觀看的重點 1認識環境 2組織的運作邏輯 3吊桿的自動控制系統 *荷蘭的三大劇院都只有900多席,台灣為什麼要蓋這麼多千人以上的劇院 *荷蘭優秀的技術人員都常駐在劇院裡, 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的薪待遇與和工作量相比之下很合理 --14:45 綜合座談(本段因過於零散無紀錄) --1630 活動結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51.102.130
ringfan:推! 11/21 19:39
elegiaco:推~ 11/21 21:09
tuhsiaofu:要不要拆成兩篇 11/21 21:38
vickigto:推! 11/21 22:06
loveisafart:推! 11/22 01:55
Atica:推! 11/22 18:22
home99888:推! 11/22 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