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ChineseOpera 看板] 作者: kkblogger (國光部落客) 看板: ChineseOpera 標題: [文摘] 呼喚「孟小冬」 時間: Tue Mar 2 17:58:15 2010 【聯合報╱王德威】 2010.03.02 02:54 am 曲終人不見,無聲勝有聲 魏海敏將以自己的聲腔向孟小冬致敬。 1928年春天,輟演兩年的坤生名角孟小冬(1908-1977)在天津重登舞台,一時滿城轟動。 不僅演出的春和戲院連場爆滿,《天津商報》更有「孟話」專欄,日日詩文揄揚。主編沙 大風不愧為模範粉絲,乾脆稱呼孟小冬「吾皇萬歲」──「冬皇」之名從此不脛而走。 孟小冬這年不過二十歲,何以來頭如此之大?孟小冬出身梨園世家,十二歲在無錫登台就 一鳴驚人。她的行當是老生,換句話說,就是反串男性鬚生角色。京劇界女扮男裝的鬚生 原就難得,孟小冬扮相清俊,嗓音醇正,正是祖師爺賞飯吃。而她本人敏慧好學,南方大 紅之後又到北平拜師,自然藝事突飛猛進。 但1928年孟小冬的轟動天津還有其他原因。此前二年,孟小冬有緣得識梅蘭芳,男扮女, 女扮男,台上游龍戲鳳,台下情定終生。當時梅的聲名如日中天,梅孟的結合堪稱佳話。 但他們的婚約一開始就不看好,因為梅早有妻子,客觀的壓力尤其沉重;更重要的,孟小 冬不能忘情劇藝。因此1928年孟重現舞台的熱潮,其實不無八卦因素的推波助瀾。 孟小冬終於在1931年離開了梅蘭芳。這段情史的結束卻似乎是為了成就更大的傳奇。孟原 就崇拜鬚生泰斗余叔岩,與梅蘭芳仳離後更專心鑽研余派藝術,卻苦無拜師機會。與此同 時,孟結識上海灘聞人杜月笙,並且成為入幕之賓。抗戰爆發後,孟獨自回到北平,並在 1938年得遂心願,成為余叔岩的關門弟子;余生命最後的五年她隨侍左右,盡得真傳。 余叔岩原就愛惜羽毛,加之健康不佳,晚年並不時常登台;而孟小冬拜師之後,不僅學得 了余的技藝,更承續了余孤高的風格。她的演出極少卻極精采,1947年杜月笙六十大壽演 出《搜孤救孤》之後,更從此退出舞台,其時不過四十歲。 從「伶界大王」到黑道大亨,再到鬚生大師,孟小冬一生周旋在這三位男性之間,可謂多 彩多姿。然而與她表面生命所擦撞出的電光石火恰恰相反,孟小冬最後傳世的不是浮華光 影,而是一種聲音。這個聲音蒼涼深沉,油然而生蕭索靜穆之情,一般所謂余派精華,盡 在於此。然而這個聲音因為孟小冬的詮釋琢磨,更有了讓人回味的深意:它是男性的聲音 ,也是女性的聲音,是眾口交讚的名腔,也是不世之傳的絕響。 我們今天談孟小冬、余叔岩的關係,其實充滿弔詭。孟學得乃師絕技,甚至成為其「化身 」,儼然完全泯除了自我;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孟小冬如此決絕的學藝精神,余叔岩的 魅力也就似乎少了什麼。他們師徒二人其實共同打造了余派「神話」。而這個神話的極致 孟小冬的盛年告別舞台。她竟是以個人的聲銷跡匿來詮釋余派聲音美學最艱難的部分:曲 終人不見,無聲勝有聲。 王安祈直探孟小冬的內在世界 王安祈教授是兩岸京劇界最重要的劇作者之一,作品從郭小莊雅音小集時期的《再生緣》 到近年國光劇團的《金鎖記》,成績有目共睹。這次為孟小冬的故事編寫劇本,挑戰顯然 大於以往。前兩年梅蘭芳熱,大陸中國京劇院推出《梅蘭芳》,眾家名角粉墨登場,但效 果出奇詭異。陳凱歌的《梅蘭芳》著墨梅孟那段故事,演得猶抱琵琶半遮面,連煽情也不 能算及格。搬演京劇名角故事的難度可見一斑。 以孟小冬一生的曲折,要編出個《冬皇和她的三個男人》之類的本子,大約不是難事。但 王安祈反其道而行。她理解京劇本身是高度程式化的劇場,與「有血有肉」的寫實主義原 本就有距離。而京劇名角出入人物造型和唱腔之間,又形成自己的風格,甚至人格,難以 輕易以台上台下作出簡單的區別。歸根究柢,中京院和陳凱歌的製作使盡渾身解數,要「 演」出一個故事,卻忽略了「聲腔」才是京劇的根本元素。 如果對岸有關梅蘭芳的影劇用的是加法,王安祈的《孟小冬》訴求的是減法。撥開表面的 風花雪月,她要直探孟小冬的內在世界。聲音,而不是色相,成為這齣戲的焦點。聲音是 一種時間的藝術,方生方息,死而後已,是以全劇開始於孟小冬生命結束前的一刻,在逐 漸淡去的眾聲喧譁中,她仍然尋尋覓覓,回味也企盼一生的聲腔之旅。 這使得劇中的三個男性角色也有了審美意義。如王安祈所見,孟小冬在上海已經暴享大名 ,但她執意北上,只為唱腔精益求精。她與梅蘭芳墜入情網,不僅是因為郎才女貌,更是 因為各自在對方找到了共鳴——發聲部位的共鳴,藝術理想的共鳴。然而當外界的雜音, 包括了一次暗殺的槍聲,越來越大時,梅孟只能分道揚鑣。相對於梅蘭芳,杜月笙被塑造 成一位意外的知音。杜月笙的背景複雜,但他雅好皮黃確是不爭之實。他之心儀孟小冬, 再次證明孟出神入化的唱工才是感情的載體。杜不能與孟唱和,卻成為孟「修行」余派的 供養人。 而在孟小冬心目中,余叔岩的意義恐怕更要超過梅、杜二人。余腔細膩醇厚,所謂高音立 ,中音膛,低音蒼,三音聯用,寓險妙於平淡,已經不是技巧的掌握,而成為一種境界的 生成。 如此,余叔岩的聲音與其說是孟小冬模仿的終極對象,不如說是種神奇的召喚,指向她自 我完成的目標。余孟師徒心有靈犀,他們一起曾為鬚生藝術雕琢出難以逾越的標準。而當 共鳴不再,知音難覓,那千錘百鍊的聲音只能盤桓自己心中,隨著時間流變,成為絕響。 過了這村,沒有那店,到了極限的藝術是不能,甚至也不必傳世的。 唐文華扮演有情有義的杜月笙 《孟小冬》又是一齣探討京劇的京劇。王安祈並不刻意訴諸任何前衛理論,但藉著孟小冬 一生和「聲音」的糾纏,她的劇本已經有了後設的向度。要如何將這一向度在舞台呈現, 對導演和演員都是一大挑戰。此劇基本以清唱劇的形式呈現,化繁為簡,應是最佳設計。 舞台以樂團為背景,以聲腔樂曲的轉換串聯時間和人事的起伏。演員雖然彩妝登場,但理 想上並不全身投入,「重現」某一情景,而是保持微妙的心理和時間距離,詮釋當事人的 心路歷程。如此出虛入實的表演法貌似時髦,其實暗合京劇表演美學的原理。 《孟小冬》戲中三位男性人物裡,余叔岩和梅蘭芳並不出場。這當然有演員安排不易的考 量,但也基於全戲理念的基礎。余叔岩當年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戲裡宜乎只能聞其聲 而不能見其人。梅蘭芳的意義在於啟動而非完成孟的追尋,所以也不妨成為後者驀然回首 的幻影。兩人都要經過孟小冬的吟唱來呈現,也都成為孟心聲的反照。倒是杜月笙將由國 光當家鬚生唐文華扮演,而且以有情有義的形象出現。這大約是有史以來最可愛的黑道大 亨了。 當然《孟小冬》的光環集中在飾演孟小冬的魏海敏身上,這齣戲幾乎是為她量身打造。魏 海敏這幾年聲勢更盛,已經被好事者捧為「天后」。由「天后」爨演「冬皇」,倒也相映 成趣,而兩代名伶對京劇藝術的執著和想像的異同之處,才更令觀眾著迷。如同孟小冬, 魏海敏坐科時期就已出人頭地,但當紅之後不惜摒擋一切,北上拜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 從此更上一層樓。這樣的經驗讓她可以深刻體會孟小冬當年的決心,何況由她來為師父的 父親的老情人代言,還真有點一家人的親切感呢。 然而魏海敏又和孟小冬大有不同。孟小冬學習余派終生不渝。魏海敏雖然是梅派傳人,卻 不斷挑戰自己的演出能量,從正工青衣唱到王熙鳳、曹七巧,再到馬克白夫人、奧蘭朵, 這在傳統京劇界是不可思議的。孟小冬調嗓每私下以青衣戲開嗓,而魏海敏私淑余派有年 ,此番終可以堂堂在台上同時演唱青衣和鬚生,梅腔和余腔。孟小冬反串只獨沽一味,魏 海敏用今天的行話來說,則是不斷透過角色扮演穿越性別、感情、時空界限——《奧蘭朵 》的演出一定對她大有啟發。孟小冬的風格來自對師承的亦步亦趨,魏海敏呢? 由魏海敏來演出孟小冬因此充滿對話趣味。兩者的異同再次提醒我們不同的劇場觀念的對 峙。時間流轉,即使像京劇也必須有新的表演理念,但求新求變的底蘊還是來自對藝術理 想和主體性的執著。《孟小冬》這樣劇本的要義恰可作如是觀。作為《孟小冬》的主角, 魏海敏最終必須是以自己的聲腔來呼喚孟小冬,向她的聲音、她的風範致敬,但也同時向 她和她的時代告別。 ●國光劇團《孟小冬》3月11至14日於台北市中山堂(台北市延平南路98號)演出。 詢問電話:國光劇團(02)2938-3567轉402~410, 台北市立國樂團(02)2383-2170轉303、305。 【2010/03/02 聯合報】@ http://udn.com/ -- 國光十五,與您為伍! 國光BLOG:http://163.21.116.7/ 國光官網:http://www.kk.go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231.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