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78614.shtml 【經濟日報╱文/何秀玲】2013.09.23 台灣舞台劇領導品牌之一的果陀劇團,今年邁入第25年,演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戲劇。多年 來,果陀經營歷經不少風雨,曾因天災導致虧損、沒自己的演出場地,只能跟公家商借場 地安排演出;此外,沒有企業贊助,政府補助只有5%,營收來源僅有票房收入。 反觀中國大陸,演出製作費往往動輒上億,更不會鬧場地荒,台灣難以匹敵,也成為台灣 劇團出走,經營大陸市場的動力,也是果陀近年來努力的方向。 果陀劇場創辦人、同時身兼藝術總監的導演梁志民說,果陀第一次將原創音樂中文劇帶到 大陸演出,是2000年的《天使不夜城》,果陀也是第一家將中文音樂劇帶到大陸的台灣劇 團,獲得極大的迴響;2004年演出《跑路救天使》後才稍微停頓。他發現,不論市場評估 或兩岸人才合作都需要時間磨合。 2009年,大陸上海百庭文化成立,因大陸法規規定,必須經營三年時間才能引進境外演出 ,後來才開始引進果陀的作品;去(2012)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兩岸反應熱烈,今 年的《步步驚笑》、《搶錢的世界》,和接下來的《淡水小鎮》都會陸續進入大陸演出。 創作合作 培訓技術人才 經營大陸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人員交通往返成本,愈大型的演出,一旦加上機票費用,就 成為龐大的成本。因此果陀一開始到大陸演出,都以小型劇目為主,演員都只有兩三位, 只是仍需要十多位幕後工作人員。 梁志民表示,未來若可將果陀運作方式和行政人員技術轉移到大陸,當地培養行政、技術 、創作人員和演員,每齣戲都無須出動大批台灣人員,讓兩地可以互補。比如需要20位工 作人員的戲,只需四或五位台灣人員往返大陸,其餘都啟用大陸人員,彼此合作。他也說 ,當地有當地市場操作模式,是否能與台灣創作的戲劇相互接軌,需要時間磨合。 台灣要找大型場地很難,大陸則無此問題,光是北京、上海就有十多個場地,容納等級從 500人至2,000人都有,可是台北20年前是這些場地,20年後依然沒有改變,也是果陀積極 拓展大陸市場的原因。 大陸場館出租場地,也要負責節目行銷或製作,因為《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演出帶出 觀眾不錯的反應,吸引大陸演出場館釋出合作意願,現在已有許多演出場地都與果陀洽談 ,由場館製作果陀的戲,由果陀負責演出。他相信很快就會以這樣的模式合作演出。 只要戲好 華人圈都捧場 梁志民感慨地說,台灣政府跟不上民間團體創作的速度和步調,劇團只能加速自己的運作 。但在前進大陸之餘,也不能完全都將資源放入大陸市場,畢竟台灣是根基所在,他們也 在錯誤當中學習才一路走至現在。果陀到大陸演出後,也遇過拿不到演出費的窘境,所以 經營大陸市場的步調是謹慎的,很多事情都會先保護好台灣創作者和演員的權益,有把握 才會做。 他說,表演藝術的優點,就是觀眾一定要到現場看戲,戲劇形式無法被複製,可是一旦發 生天災如颱風,加上台灣場地都是公家的,政府發布停止上班、上課,劇團就必須停演, 之前曾發生過滿座的觀眾全數退票,一場就損失150萬至200萬元,劇團也無能為力。「這 個問題現在還無解,只能自求多福」。 果陀25年來最大資產是60齣戲,三分之二以上經過市場考驗,台灣作品不管創作作品的豐 富度和創意本質已經根深柢固,大陸劇團短時間很難模仿,台灣劇團仍有相當優勢。 他認為,台灣劇團必須注重質和量。作品的「質」要力求精緻,作品的「量」,除了台灣 和大陸市場之外,盡力拓展華人市場,他相信,觀眾很快會養成一個習慣:不管是台灣或 大陸的作品,他們只要看好戲,不會在乎戲劇是哪個國家或地區所創作。 今年是果陀劇場的第25周年,梁志民說,對於未來的期許,他只有三個字:「做好戲」; 中文音樂劇是果陀重要的招牌,也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將音樂劇做出市場價值,大陸積極想 與果陀談授權合作,方式是購買果陀的劇本,用大陸的演員和導演。 不過梁志民說,他現在還不贊成這樣的方式,主要是無法保證戲劇品質。若真的未來要採 取授權方式,採用兩岸人員,相互合作或許是可行的模式。 果佗9月19日起加演紐約百老匯偵探作品《步步驚笑》,於台北新舞臺、新竹市文化局演 藝廳、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新北市藝文中心、台中中山堂、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等地 展開巡迴演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8.63.106
dream2000:整篇關鍵:接下來的《淡水小鎮》 XDDD 09/23 18:50
pttbearity:剛剛突然發現"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11/30在苗栗有加演~ 09/23 21:57
jackily216:耶 淡水小鎮!!!!! 09/23 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