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12表演藝術回顧:中國崛起,台灣藝術市場邊緣化? —多元與自由 讓台灣迎接多樣可能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33844 【文字/王詩尹(資深策展人)】 「歐陸團隊巡演,看準大陸市場,台灣是否成為邊緣?」去年很多演出,因為中國巡演取 消,連帶取消台灣行程。這也牽涉到未來台灣在邀演節目上,受到鄰近國家,尤其是中國 的牽制。所謂的亞洲巡演,也成為以中國為核心的行程。此一現象,未來是否將成為台灣 表演藝術市場必然面對的常態? 面對中國的崛起,這樣的憂慮,是可被預期的。 無畏經濟風暴 中國表演市場龐然崛起 自從○八年金融危機,全球演出市場陷入低潮期。然而中國表演藝術市場,似乎無畏金融 危機的威脅,國際名牌大樂團或名家,幾乎都出現在各大新興劇場,展現了無窮的國際市 場潛力,建構亞洲表演藝術市場核心的版圖。 中國這幾年文化硬體建設步伐快速,推波助瀾了市場規模的漸趨龐大。○七年開幕的北京 國家大劇院,比華盛頓特區甘迺迪中心要大兩倍,被視為展現中國軟實力的具體實踐;由 札哈.哈蒂(Zaha Hadid)設計的廣州大劇院於二○一○年新開幕,備受矚目;二○一二 年四月才剛開張了天津大劇院,同時,天津也與紐約林肯中心簽下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濱 海新區的文化地標于家堡藝術中心,預計二○一六年完成;山東更將在二○一三年落成三 個新劇院。光是二○一○至二○一三年,中國將建四十家左右的大劇院,總投資規模預計 在三百廿億元(人民幣)以上,平均每年要建成十家大劇院。(註1)如此大手筆計畫, 氣勢不凡。 這些新舞台蓄勢待發,對節目的需求也就相對強烈。各大劇院的成立宗旨,開宗明義表示 要呈現「精品劇目」及「高端音樂會」,譬如說著名的音樂劇、大型管絃樂團或舞團等, 幾乎是目前開發觀眾群的主力。而許多劇院採取連線策略,進行連鎖經營,串連成面向的 產業化市場,這也就是全球的製作人或演出團隊目光集中點:龐大的市場規模。 但是有房子就一定有市場、有觀眾嗎? 紐約愛樂的樂團總裁及執行總監(executive director)扎林.梅塔(Zarin Mehta)曾 表示,就安排動輒百人的樂團去中國演出來看,並非「來演出吧,就表演一套曲目!」這 麼簡單。(註2)歐美團體要在中國巡演並不容易,尤其是要適應演出審批制度。這現象 對節目行程規畫安排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風險,不但是演出團隊,連帶非中國境內的主辦 單位,都必須事先就得納入評估。 以製作音樂劇著名的澳洲「真正好集團」(The Really Useful Group),市場主力一向 都是在日本、澳洲及南韓。營運總監(Manageing director)Tim McFarlan則看好中國潛 在市場的能量,預估在十年後將會到達一個巔峰。 台灣需求多樣 不同於中國市場 不可諱言,中國在拓展市場的同時,也同時思考及面對如何培養觀眾進劇場習慣、觀眾買 票看節目,與專業劇場經營管理者,軟體追上硬體這重要課題。 這樣的過程台灣也曾努力走過。自從廿五年前兩廳院開張,就積極從培養專業劇場工作人 士、觀眾、推廣教育多方進行,成就了今日國內專業的藝術行政人才與機制相互支援;高 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動工前,就開始投入心力耕耘觀眾群開發的扎根動作。 更早期,國內藝術經紀公司的紛紛成立,目的並非為了打理政府審核程序,而是以引進國 際演出/製作,或以經紀藝術家為目標。再加上近年來各城市紛紛主辦各類型主題式國際 藝術節,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與市場,是以「良性競爭」,及最重要的一點,「自由開放 」的方向成長與前進。而也就是這一種多元開放的氣氛,台灣表演藝術市場有著多樣性的 演出節目,這就是台灣最不同於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事實上,邀請一個動輒近百或上百人的團體演出,對團隊、經紀公司、主辦單位,甚至贊 助單位而言,如果沒有串聯成「國際巡演」,是不合乎效益的,更何況在金融危機的此時 。而各國對於其國家團隊也多以「國際巡演」作為補助的評量主因。如澳洲政府的國際旅 運補助政策,即須構成為「兩到三城市的國際巡演」。 過去的「亞洲巡演」幾乎以日本為主,台北的演出也就多與日本串連。與現在有著類似的 情勢。我們可以妄自菲薄地說:過去,受日本市場的牽制,台灣只能是一個「順便」的中 繼站;如今,則牽制於受中國市場。但,因台灣市場的多元化,整體局面應該是除了日本 合作之外,多了一個可以合作的對象,是中國。 另一方面,過去穩定的市場只發生在台北,以至於在國內要串聯成一個完整的「國際巡演 」並非易事。過去幾年各城市的藝術節籌辦已趨成熟,國內演出已可獨自形成一個「台灣 巡演」,互相分攤成本,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台灣的自由 賦予表演藝術最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可以觀察到,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節目類型,偏向大型管絃樂團、芭蕾舞團或古典歌 劇等演出。而國內觀眾除了這類型節目之外,更期望觀賞到前衛性、實驗性等不同表演形 式的劇場演出,這方面的需求於中國市場則尚未成形。 建造新劇院,目的不在留下文化地標,不是提供新富階級殺時間炫富而已。重點是,在這 舞台上可以發生、被看到什麼?表演藝術最珍貴的一點,就是具有批判、討論的社會意義 與責任。台灣的言論自由,恰巧賦予了表演藝術最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不需要在國家劇院 或未來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複製史卡拉歌劇院,也不知國內觀眾相當熟悉喜愛的羅伯. 威爾森(Robert Wilson)、陽光劇團(Theatre du Soleil)或羅密歐.卡士鐵路奇( Romeo Castelluci),何時可能登「陸」?但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成熟度,是超越起飛中 的中國。 再就國際兒童劇場市場來說,許多國際團隊都會針對特別年齡層的孩童設計節目,每場觀 眾人數也較少,為孩子創造親密安全的劇場環境。如此小型的製作不符合經濟效益,內容 也不同於中國兒童觀眾習慣的表演方式,還無法成功進入中國市場。但這樣的演出,對台 灣的兒童觀眾未見困擾,市場已具成熟。這類型的節目,台灣原本就未與中國串聯巡演, 而多與鄰近的日本、香港、澳門等合作。 市場的多向發展,創造的是更多正面的可能性。綜觀以上,呈現出中國仍有衝刺的空間, 台灣非但沒有被中國邊緣化,也有機會站穩引領市場趨勢的腳步。 註: 1.《中國文化報》,〈中國演出市場5年跨越發展〉 www.chinanews.com/cul/2012/06-13/3960494.shtml 2.Sonia Kolesnikov-Jessop, http://www.nytimes.com/2010/07/10/business/global/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3年1月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8.6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