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Dummy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小弟簡略介紹王在晉於天啟二年擔任遼東經略時的情況供板友參考~ ▌明軍在遼東接連失利 明朝在遼東於五年內遭遇三場大敗,萬歷四十六年(1618)薩爾滸之戰陣亡了 半數參戰官兵,計有四萬餘人;天啟元年(1621)瀋遼之戰,遼東經略袁應泰 殉職,陣亡官兵可能超過三萬人;天啟二年(1622)二月,遼東巡撫王化貞以 六萬人進攻河西失敗,軍民潰入關內。遼東官兵不論主兵客兵都成為驚弓之鳥, 朝廷一時之間也無可調之兵。 王在晉當時擔任兵部左侍郎署本部印,於三月臨危授命陞任兵部尚書兼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等處,即遼東經略。而天啟皇帝之前兩度 否決孫承宗進入兵部,這時因左光斗的建議,亦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 大學士。 ▌王在晉面對的局面與因應對策 王在晉於四月抵達關門,面對的情況大致為: 一、蒙古部族趁機進佔關外寧遠、前屯、中前所等地,要脅索賞; 二、轄下六萬官兵良莠不齊,器械未備; 三、山海關的城防年久失修,又遇大雨而坍塌; 四、遼民兩百萬餘潰入關內待安頓,關外仍有遼民待接濟援救。 處理這些事務都需要動用大筆經費,但太倉銀庫早就入不敷出,萬歷末年加徵 的遼餉,各地也開始拖欠,九邊軍鎮中有的已經兩三年未發軍餉。 王在晉曾於萬歷四十七年(1619)出任山東巡撫,負責運輸遼左糧草,後來兼 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軍務。天啟元年他又擔任總理三部兵部左侍郎,協調戶部、 兵部、工部,專門負責遼東、天津、登萊的軍需供應,對於後勤狀況有所掌握。 王在晉認為國家財力已窮,此時無法奢談收復關外,即便一時奪回也守不住, 更會拖累局勢。日後他於天啟二年九月上奏建言時再次強調: 「今歲宜力脩戰具,俟氣力全、甲兵備、糧糗足,  明年伺奴之隙,疾趨廣寧,則廣寧可襲也。  然必有復全遼之力量,而後可復廣寧;必有滅奴之力量,而後可復全遼。  不然雖得之,必失之,啟無已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 https://archive.org/stream/02081876.cn#page/n12/mode/2up 針對民力已竭的現況,王在晉著重防禦,提出的對策為: 一、招撫蒙古協守關外,避免蒙古沿邊侵擾,或被滿洲利用; 二、清汰官兵,嚴加操練; 三、整修山海關城與邊牆,並在八里舖、歡喜嶺築城,以防衛山海關,   工程款預估為九十三萬兩。 他的幾項主張在朝中雖有支持者,但反對者也來勢洶洶。同年七月,孫承宗 自請到關門行邊視察,他和王在晉意見不合。八月,王在晉就被調職到南京, 改由督師大學士孫承宗接手,督理遼東薊鎮天津登萊等處軍務。 ▌日後的情況 從天啟到崇禎年間,明朝在關外的軍事力量,最遠推進到錦州、大凌河、右屯 一線,離恢復全遼仍有相當的距離。明朝步步為營,滿洲頻頻攻城,寧遠以東 戰火紛飛。明朝拆東牆補西牆,盡力供應遼東,使得其他軍鎮的戰備狀況惡化, 而遼餉等加派又激起流寇動亂,有如飲鴆止渴。 從事後諸葛的角度,王在晉不幸言中,但當時他缺乏奧援,其主張被視為怯敵, 在政治上遭到詰難,遼東經略任期未滿半年即去職。儘管滿洲一時在消化戰果, 有意以遼河為界,但明朝在嚴重的黨爭之下,收復全遼一直是朝中主流意見。 特別是崇禎朝,主張遼東應緩緩圖之,或是講款議和,都等於政治自殺,即使 到了松錦之戰大敗後,這樣的困境仍無法改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3.180.9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429905277.A.FFD.html
jimmy5680: 借轉戰史板 04/25 10:37
jimmy5680:轉錄至看板 Warfare 04/25 10:38
hgt: 其實也不只王在晉這樣看 只是皇帝跟大臣把面子看得比國家重要 04/25 12:53
FMANT: 軍餉發得多 人就比城牆還硬 04/25 13:03
atpx: 崇禎應該還好,東林黨幾個嘴砲王比較難搞 04/25 15:50
hazel0093: 明朝主權不可動搖 04/25 16:43
chungrew: 這跟現在一樣 政客看重的是搞政治而非解決實際問題 04/25 18:11
meredith001: 沒辦法 神主牌在那 04/25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