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nomic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前篇推文: 如前例, 當然你也可以爭論要用哪一種效率判定方式 據我所知,還有動態效率,海耶克效率,芙利曼效率 但你不能因為我選定一種方式,想談別的東西 就跳出來喊停吧 我也知道各定義有其限制 但這不是阻止前進的好理由 不是開玩笑,我很擔心會瀰漫著濃厚的後現代意味 (當然你也可以說後現代至今無一致定義,但這不是重點) 又或者 "混沌"的定義也莫衷一是 然而,混沌理論家們也會是採取某一種定義後,才繼續談下去 回到理性,有些財金學者所說的 或許就會落在更具體的層次:分析基本面,只注意有沒有在正常價格範圍內 像R.Shiller認為人在股市總不是那麼理性 明明就不是合理價格卻還要追 還寫了本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探討這種理性的認定下 人在市場的非理性行為 同樣的,既然表明戰之華所說的馬基維利式德行,跟BBMak說的德行並無差異 那我想談別的,也就是找尋共通處,未嘗不可 這樣的認知下能不能找到是一回事 學術活動本來就或多或少參雜點藝術般的浪漫(也就是人們的想像力) 我不過有個從只看結果這個點開始連的想法 就算離譜,也不至於萬惡不赦吧 再說我還沒看完,結論尚未可知 (前面已經承認過現階段是穿鑿附會) 要解讀馬基維利"真正的想法" 恐怕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如同斯密寫國富論是不是有替東印度公司護航的意圖* 這也不是所有學生在探討國富論之前非得完成的工作吧 並非人人要當歷史學家不可 如果一切是我的不正經回文引起.....人類有選擇性認知 我只能請你解讀的時候 把非重點部份的比重縮小 *關於東印度公司,是從經濟大師不死看來的,應該沒記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7.2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