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外對話:http://www.chinadialogue.net/homepage/show/single/ch/1854 生態產業化:新農村建設的新思路 唐愛民、蔣高明、竇觀一 2008年3月31日 中國必須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來解決城鄉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唐愛民、蔣高 明和竇觀一指出,綠色技術的利用可助中國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高油價、高糧價、高鐵礦石價的三重壓迫下,歐美模式的現代化變得越來 越“脆弱”。春節期間,中國南方大面積雪災也充分暴露了對化石能源過分依賴 造成的各種弊端。一旦沒有了糧食、水、空氣、能源等生活必需品,現代化只能 是一場噩夢。 中國擁有13億人口,其中70%左右是農民,這一特點決定了中國現代化只能是生 態文明型的。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生態小城鎮,發展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是解決 目前物價上漲、就業壓力大、能源緊張、城鄉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的關鍵所在。 以能源為例,長期以來中國農民做飯和取暖主要依靠作物秸稈。但隨著農民生活 水平的不斷提高,化石燃料以及各種家用電器(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大 規模進入農戶,農村與城市爭能源,造成巨大能源缺口。據測算,到2020年,中 國農村人均消耗標準煤將由0.62噸增加到1.99噸,相當於中國能源發展中長期規 劃(2005-2020)能源消耗增量的60%。 我們在北方農村現場考察發現,農村逐步淘汰傳統的秸稈爐灶,改用電爐、液化 氣、蜂窩煤取暖做飯;過剩的秸稈則在田間地頭大量焚燒,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 。 2007年9月26日,因濟南機場周圍大量焚燒秸稈,來訪的俄羅斯國家杜馬議員 專機無法降落;秸稈焚燒的濃煙還進入了濟南市中心。中國農村焚燒秸稈引起的 環境污染,是近年來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難點問題。 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湧進城市,一方面城市不斷膨脹,城市病越來越嚴重;另一方 面,出現大量“空心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沒人照顧,昔日生機勃 勃的農村不復存在,農民寧靜的生活發生改變,幸福指數不斷降低。更糟糕的是 ,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過剩人口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和安定。 究其原因,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僅重視了城市,而忽視了佔中國社會基礎地位的 廣大農村。中央每年 “一號文件”都強調“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 這三個問題),然而, “兩會”(注:“兩會”是指中國每隔五年舉行的人民 代表大會和政協會議)期間的熱門話題卻是城市住房、教育、醫療、物價、能源 安全、第二、三產業發展和 GDP增長等,投資的重點在城市和工業,而對於新農 村建設的投入卻遠遠不夠。 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以犧牲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的城市化發展思路 並不是最好的,暴露在全人類面前的全球變暖、臭氧層消失、土地荒漠化、生物 多樣性下降、能源、水、糧食和環境危機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目前發達國家 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15%左右,要是佔全球人口48%的中國和印度也走發達國家的 老路,地球生態系統勢必不可持續。應藉鑑發達國家經驗,探尋一種既符合中國 實情,又符合世界發展潮流的城鎮化道路,中國正在開展的新農村建設就是一個 重要方向。 我們需要創造一種有村鎮、有良好生態環境、有生態產業、有現代科技、有現代 化交通和通訊設施的安居樂業環境,不需要農民改變生活方式,不需要大投資; 不需要疲勞工作,農民就能安居樂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際上,如果 新農村建設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生態農業為突破口,把農業當作工商企業來經 營,採取工程管理辦法來提升現代農業,則農業生態系統既能提高經濟效益,又 能走向良性循環。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農民穩定了,“三農”就不是問題。但要實現這點 ,中央就必須將投入到城市裡的大量資金逐步投向農村。一些與農業有關的產業 放在城市裡只是徒然增加了交通壓力而已,因為那裡的活還是進城的農民幹的。 在中央資金的支持下,將單一農業發展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新型生態農業產 業,農民實現持續增收;分散的村落逐步向具有現代文明特色的城鄉融合的新社 區發展;傳統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技術人員和業主。這樣, 大量城市人口就可回流農村,降低城市病。 2005年以來,我們在山東省臨沂市進行生態農業關鍵集成技術實驗。具體做法為 :利用廢棄秸稈加工“麵包草”養牛以提高農民收入;牛糞轉化為沼氣解決農村 能源問題;沼渣、沼液還田減少50%的化肥用量並促進糧食增產;利用水冷空調 替代壓縮機空調(僅利用傳統空調10%左右的電力),可謂一“箭”多“雕”。 數據顯示,如不計設施投入,在企業全部購買糧食和秸稈養殖的前提下,年投資 回報率為37%;如果企業租賃土地種、養、加工,則可實現120%的年利潤回報。 可見,良性生態循環的農業項目效益遠高於傳統工業項目,且沒有污染物排放。 生物質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解決了農民對化石能源、化 肥的過度依賴。更可喜的是,隨著農民種植和養殖收入的不斷提高,農民已樂意 留在農村。 在經濟大潮衝擊下,中國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社會越來越欠和諧。除了 歷史、資金、人才等因素外,工業反哺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路不清晰、 措施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建議中央用抓工業的決心和措施來解決“三農”問題 ,以生態產業化思路經營新農村,則中國新農村建設一定會大有作為。 作者簡介:唐愛民,中國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竇觀一,九三學社南通市委宣傳部部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9.234.142.211 Waitingchen:轉錄至看板 Policy 04/05 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