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台灣真的要好好珍惜白海豚,看到對岸江豚的處境,覺得好心酸啊 >.< --- 中外對話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4783 寂寞江豚之死 汪韜 2012年2月29日 一群大學生沿江尋找最後的江豚,驚詫地發現各方的冷漠終將把江 豚推向滅絕之路。汪韜報導。 因為胖胖的體態,江豚被喚作“江豬”,它也被尊為河神,在暴風 雨前,江豚會頻繁跳出水面“拜風”。看到江豚拜風,漁民們就不 會出江。而江豚吃魚,江豚聚集之地魚一定也多,漁民會跟著它們 打魚。 2007年,白鰭豚被宣告功能性滅絕後,江豚成為中國長江中唯一的 哺乳動物。目前,長江流域野生江豚僅存1000餘頭,且以每年6.4% 的速度急劇下降,專家預測15年後江豚將可能滅絕。 然而,中國當前給予江豚的保護措施卻寥寥無幾,國內專項研究人 員包括學生在內僅有30餘名。 “你不曾給我們帶來什麼危害,更不曾向我們索取過什麼,卻因為 我們的原因正在逐步走向滅絕。” 這段話摘自《寄給江豚的一封信》,作者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綠源環 保協會在洞庭湖畔做了三年的江豚認知度調查,卻只在野外看到過 一次江豚。 意外的淡漠 2011年夏天,中國100多名大學生參與了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的“ 尋找江豚最後的避難所”濕地使者行動,在長江中下游和鄱陽湖、 洞庭湖邊的11個城市96個社區開展了調研和宣傳。然而,漁民們對 於這群不速之客很詫異:為什麼要保護江豚? 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多數人分不清楚江豚和河豚,不到一半的人 意識到江豚越來越少;只有極少數人能準確說出長江的禁漁期。 三峽大學、安徽大學、南京大學、江西財經大學、中南大學……來 自中國長江流域十多所大學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不是生物專業背 景,有的關注江豚已經三年,有的以前從未聽說過江豚。整個暑假 調研中,他們只發現了3次江豚。然而在老漁民眼中,時不時躍出 水面的江豚曾經就像掠過江面的鳥兒一樣常見。 ,但“(上世紀) 90年代之後就只能看到一兩頭了”。 “河神”地位在下降。 2012年1月7日-10日,在江西鄱陽湖濕地 公園舉行的活動總結和頒獎儀式上,3396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 一半人不願意參加江豚救護方面的培訓,1/3的人不願意成為江豚 保護的志願者。 “一個四十多歲的漁民說自己看到過十來頭江豚死亡,因為水污染 造成。”江西師範大學藍天環保社的李敏說,“他說自己沒有上報 相關部門,'死都死了,有什麼好上報的'”。 比起漁民,江邊市民對於江豚的認知更少得令人意外,他們的記憶 還停留在白鰭豚上,“一說江豚,就會繞到白鰭豚。”洪秀鳳說。 他們想拉贊助,擴大宣傳,可惜“商家對於保護江豚不是很感興趣 ,態度冷淡”。 長江留不住“原住民” “要不了十年江豚就沒有了。”49歲的王武義在長江邊土生土長,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銅陵保護區)的江豚飼養 員,這位只讀到初中的漁民作出了和專家類似的判斷。 “我們每年都會打撈到幾頭江豚的屍體,大部分都有機械傷痕,但 是屍體一周多才能漂出水面,無法判斷是活的還是死後被螺旋槳打 傷。”在和老漁民的座談會上,南京市漁政漁港監管處副處長湯哲 斌的解釋讓河海大學的王琰為之一驚,“有的體表沒有傷痕,解剖 後發現,有的是肝髒病變,那是受到污染或吃了不潔的魚。有的肺 上有血點,可能是被非法的電捕魚擊暈後嗆死的”。 “長江的變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一個GDP消耗了多少物種啊 !”銅陵保護區科研人員陳燃感嘆。 2007年、2009年由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主要撰寫的《長江 保護與發展報告》顯示:1954年長江漁業資源捕撈量超過40萬噸, 2009年只有10萬噸。以洄游性魚類為主的長江下游,上世紀70年代 魚類為230種,2007年僅剩1/3。 長江江豚是江豚唯一的淡水亞種,僅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幹流以及洞 庭湖和鄱陽湖等區域中,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萬年。如今,長江卻 難容江豚。 “連同棲息地一起的就地保護當然是最根本的措施。”中科院水生 所鯨類學科學術帶頭人王丁教授說。但是水上保護區不可能像陸地 保護區一樣杜絕人類干擾,保護區人員只能加強漁政、航道整治、 碼頭建設等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 保護區人員並無執法權,看到非法捕魚和採砂的船隻,他們上前阻 止,但對方並不買賬:“你保護區算什麼啊!”陳燃回憶說。 “矛盾尖銳,大家都相信無法短期解決,不可能僅僅為了保護江豚 而限制整個長江。”王丁說。 “升為一級保護也只是走走形式” 銅陵保護區管理局就在王武義一家居住的島上,管理局門外保留著 “安徽省銅陵白鰭豚養護場”字樣,早已鏽跡斑斑。這個1987年底 動工興建,耗資近千萬元的 “家”中從未入住過一頭白鰭豚。 2000年,養護場改為淡水豚類自然保護區,如今,11頭江豚住在為 白鰭豚建造的家裡。 國家針對江豚的保護措施寥寥無幾,只有白鰭豚的遺產。 目前,全國共有3個國家級、兩個省級和兩個市級豚類自然保護區 。在銅陵的長江上游還有50多頭江豚被遷地保護著:湖北石首天鵝 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0多頭自然捕食;武漢的中科院水生 所豚館,7頭,依靠人工投餵。 當地人都說王武義和江豚的感情最深,可是王武義早就不想在銅陵 保護區乾了。 “單位窮啊,留不住人,之前兩個研究人員都去高 校當老師了。” “資金是永遠的話題,和大熊貓沒法比。”王丁說,“但更關鍵的 問題是研究隊伍的建設,還有保護區的同事素質能力需要大力加強 。”據王丁介紹,全國長期專項研究江豚的專家主要是中科院的水 生所團隊,包括學生也就30多人,同樣遠遠少於大熊貓的研究人員。 陳燃是生態學碩士,在銅陵保護區學歷最高。據陳燃介紹,銅陵保 護區飼養的江豚一直沒有放歸,這可能會產生近親繁殖問題。 1989年公佈的保護動物名錄上,江豚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新 的名錄還未公佈,據專家透露,江豚已晉升為一級保護動物,登上 白鰭豚原來的席位。這種榮耀讓人心酸和不安,但江豚應該會更受 重視,這是王武義、陳燃、王丁和大學生們共同的心願。 不過,在座談會上,王琰記得一位中年漁民對湯哲斌處長說:“我 不反對將江豚列為一級保護動物,但是我覺得以目前的狀況看,這 樣的做法沒有意義。政府不管不顧,升為一級也只是走走形式,這 在國內很正常。” (感謝江西財經大學唐文婧、河海大學李修遠、安徽大學湯夢舒對 本文的貢獻) 汪韜,南方周末記者 原文刊於2012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1.84.245.189
iloveilliya:T_T 03/07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