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今天正巧看到這篇文章 很喜歡 雖然跟環保沒有直接相關 但相信對各環保NGO或是關懷在地環境運動的朋友都會有值得參考之處 -----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243 台灣立報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UNLEARNING 學習放棄的力量 ■褚士瑩 最近在跟對未來猶豫不決的青年朋友聊天的時候,深深感受到一件事: 拋棄舊習慣,遠比學習更困難。 比如拿NPO工作者的工作來說好了,按照正常學習所得到的知識,我們 心目中的NPO工作者的「正確形象」往往是這樣的: 1.NPO的工作者要不是義工,就是薪水很低的社工員,甚至好幾個月拿 不到薪水。 2.NPO工作者如果說是為了夢想,犧牲較高薪水,降低生活品質,這樣 的夢想簡直是噩夢。 3.家世很好,含著銀湯匙出世的高貴階層,或是有其他生財方式(像是 投資,置產)的人,才有做NPO的條件,「普通人」應該避免。 學習放棄 推翻刻板印象 已經抱著這樣的「正確答案」,才要成為一個在NPO領域好好發揮的「 普通人」,恐怕是件不可能的事,然而,「學習放棄」(unlearning) 或許可以幫助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放棄原本我以為清楚知道的知識 ,簡單推翻這三個印象: 1.一個成功的NPO是不可能靠義工作為主力的。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假設, 如果每個教育義工,都到某所學校去當一個星期的英語老師,那就表 示這班可憐的學生,一年得要換52個志工老師,這樣的志工制度立意 良善,但有沒有可能幫助學生學習? 所以義工只能做為NPO的推展力量之一,主力一定還是要靠全職員工才行 ,既然是全職員工,就不是志工,當然不能因為NPO的組織性質,而支付 低薪,甚至拖欠薪水,這樣的NPO,就像沒有競爭力的公司,付不出錢表 示在財務規劃上沒有能力做好,應該被淘汰,而不是被歌頌。如果沒有 與私人企業同等職位相當的薪資條件,就會自然形成NPO缺乏來自各種專 業領域的優秀人才的可悲現象,體質不佳的NPO,自然孱弱多病。 2.犧牲賺取較多薪水的機會成本,不見得會降低生活品質。以美國上班族 來說,調查發現一旦薪水到達年薪7萬5千美元,無論再增加多少,都不 會額外增加幸福感,而且高薪的確讓普遍生活滿意程度較高,但是對 於每天不愉快的事情(像是早上貪睡爬不起來,上下班塞車等),高 薪的人並不會比低薪的人更能容忍這些不悅。 另外,我時常以身邊一個來自挪威的小兒科女醫生的例子為借鏡,她平常 在緬甸工作,在鄉間義診,過著勤儉樸素的生活,每年回挪威3個月在醫院 工作,用這3個月的薪水,來支付其他9個月在緬甸的開銷,她經過仔細權 衡後,務實的活在美好的夢想當中,並沒有讓生活變成一場噩夢。如果每 年回挪威工作6個月,只在緬甸工作6個月,她的物質生活條件一定會更好 ,但並不代表她對自己生命的滿足度更高。表面上這是一個違反常識的選 擇──如果我們覺得從小學習的常識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3.如果說NPO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起的工作,就好像說北極電工不是一般 的電工,海上油井工人不是一般的油井工人,哈佛跟劍橋大學不是一般 學生能夠念的大學。抱著這樣似是而非的想法,很多覺得自己是「普通 人」的留學生,都因此放棄申請的機會,連嚐試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優 秀的學生,真正無法進入一流名校的原因前提,不在於名校拒收普通人, 而在於自認為與名校無緣的普通人,拒絕申請。勇敢涉足NPO的普通人, 因此通常會被認為不是普通人,就像我們也可以輕易地找到藉口說念哈 佛或劍橋的不是普通的學生,張友斌不是一個普通的電工。 我常常舉一個例子,很多人覺得環遊世界的都必須是有錢人,所以每次我 問他們,一張有效期一年環遊世界的RTW(round-the-world)機票,大概 多少錢,多半不是講不出來,要不然就是講出一百萬或兩百萬台幣這樣的 天文數字,所以當他們知道只要6萬多塊錢就可以買到時,都吃驚得不得 了,也立刻改變了對「環遊世界=富豪」的看法,然而這個簡單的資訊, 任何想知道的人都可以輕易取得,但是大多數人連去詢問的勇氣都沒有 ,就把自己歸類於「不可能」的陣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英漢字典上這麼寫著:unlearning的定義是拋棄,拋棄的不是有形的東西 ,而是丟棄所學的知識,拋棄舊的習慣。 在NPO的領域裡,我不但要常常提醒自己unlearning,也要幫助跟我一起 工作的夥伴一起unlearning。 比如說,NPO的專業工作者,每到一個地方,通常會帶著一套過去的經驗 或訓練留下來的想法,決定應該做甚麼,怎麼做,到了當地以後就開始像 騰雲駕霧而來的觀世音菩薩般,一手拿著楊枝,一手拿著水瓶,從天上灑 著手上的資源,抱著救苦救難的心情,看到世間如螞蟻般的蒼生得救就開 心,看到沒得救就哀傷。久而久之,還會發展出一套道理,在國際研討會 上到處去演說。 這樣的做法,在國際NPO中相當普遍,抱著「專款專用」這個正確答案, 所以不符合科目的計畫,無論多麼值得做,也絕不考慮;抱著「年度預算 」這個正確答案,所以按時間把錢花完才是美德,即使跟現實脫節也無妨 ,重要的是所有當地的受益人跟合作夥伴都要對號入座。於是製造出很多 很會寫企劃書要錢,卻不知民間疾苦的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 按照需求 給予真正幫助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如果一個獎學金計畫,只讓全家唯一在學的孩子能夠 豐衣足食,家裡的其他10個老少成員,卻只因為不符計畫幫助對象,所以 通通被拒於慈善的門外,這樣的學生仍然必須中輟去當童工幫助家計,當 然從常識上來看誰都知道不合理,但是從計劃的角度來看,卻只會看到一 個有獎學金拿,卻還不知珍惜的壞孩子。 如果一個消滅寄生蟲的學童健康計畫,預算都放在學校,就算每個學生每 個月都按時吃打蟲藥,但其他家人也都因為資格不符,沒有同步服藥,所 以寄生蟲仍然不斷在家庭中交互感染,讓這個計畫花了大錢卻毫無成果, 但是負責人卻可以自豪的說「我們已經盡了一切最大的努力」。 又如果是一個教育的計畫,為了提升學生的程度,重金採購各種高科技的 多媒體教學器材和內容,成效卻不好,只能在報告書上推斷學生上課打瞌 睡,注意力不集中,老師不珍惜資源,沒有擅用教材,卻不知道學生打瞌 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孩子們每天早上5點就要起來,走兩、三個 小時的山路來回幫全家人打完水,才能來上學;如果村子裡能夠花兩、三 百美金,挖一口水井,這些孩子從此就能夠多睡兩個鐘頭,上課就不會打 嗑睡,按照原本的師資,根本就不需要這些價值好幾萬美金的豪華設備跟 教具,也不需要在五星級飯店舉辦更多的教師訓練。 又或是賑災的時候,包括聯合國WFP(World Food Program)在內的國際組 織,千里迢迢從美國或德國這些遠方的高度開發國家,專機載送當地生產 成本高昂的米麵,到災區免費分送,結果當地的米販因為沒人買米,成了 二次受災戶,但這些運送外國物資的成本,明明只要不到10分之1,就可以 在當地購買合乎當地人口味的糧食派送,不但大幅節省賑災成本,減少碳 足印,還能讓缺少應變能力的小生意人,可以跟災民同樣受益,而不致於 受害。 拋棄所學 專心聆聽聲音 這些隨手拈來的幾個例子,都不是NPO計畫中的特例,而是時有所見,也難 怪許多原本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只能帶來令人惋惜的結果,大部分的原因 ,往往是因為負責的人,相信自己的學習所得的知識,卻忘了可以拋棄原 本所學所知,只是問一個簡單的問題: 「請告訴我,你現在最需要我做的是甚麼?」 往往最好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Unlearning」 拋棄所學的過程,看似簡單,理所當然,但是在NPO的現 場,看到真正能這麼做的人,卻少之又少,所以我決定成為那個甚麼都不 懂的外地人,提醒自己:我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我想做甚麼,更不是告訴 別人我懂些甚麼,而是把自己當作一張空白的畫布,甚麼都可以重新開始 ,鼓勵當地人拿起筆在上面做畫,專心傾聽本地人的聲音,然後將這些聲 音,想辦法變成他們最需要的資源,給得不能比需要的多,也不能比需要 的少,但樣樣必須都是當地人想要卻無法自行得到的,這樣就足夠了。 這工夫表面上很困難,其實再簡單不過,好像帶孩子去迪士尼樂園的父母 ,雖然明明甚麼都沒做,自然而然卻可以在孩子心目中變成世界上最棒的 雙親;如果在心虛之餘,還能虛心從中學習一點傾聽的力量,每個有心的 人都可以把我在NPO的工作,做得比我更好。 因為我不需要,也不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專業、最厲害的NPO工作者,也 沒有辦法串連很多的經費跟資源,但我有一雙願意傾聽的耳朵,我願意放 棄我所學所知,所以才可以「剛剛好」給了別人最需要的東西,或創造一 個友善互信的平台,在NPO的世界,我可以當一個讓人歡喜信任的普通人, 而不是個天上飄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這都要感謝unlearning的力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6.244.77.32 ※ 編輯: Waitingchen 來自: 76.244.77.32 (01/21 01:26) Waitingchen:轉錄至看板 GreenParty 01/21 01:27
BlueArthur:作者有出書喔,書裡也有這一段~ 01/21 01:28
cuteowlet:感謝分享~ 01/21 11:45
AllenSue:很棒的文章!! 01/22 15:19
avocet:轉錄至看板 Ornithology 01/23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