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花蓮孩子的聲音 大家好,我們是與花蓮這塊土地所一同成長的孩子。近日內我們這群花蓮孩子發 起了一連串關於拒絕蘇花高的連署活動,希望能將花蓮孩子的心聲表達出來。 花蓮學生關心蘇花高已經有段歷史了。三年前的暑假,現就讀於東吳大學哲學系 的李俊達學長即創辦逆流社,在花蓮市區及舊車站進行市區訪調、街頭擺台、街頭 演講的活動;次年也有花女學生詹雅淇等人以蘇花高速公路為主題製作網頁,花蓮 高中新生杯辯論比賽也以「我國不應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為初賽題目。這次活動發 起人之一的蔡中岳同學也曾經再就讀花蓮高中時獲得青少年志工菁英獎,並藉此機 會向當時的行政院謝長廷院長提出暫緩興建蘇花高的意見,院長也給予慎重評估的 回應。這些都再再展現花蓮學子對於家鄉發展的關心。 我們認為,花蓮的未來是屬於我們這群花蓮孩子的,我們有權力也有義務要告訴 大家我們的心聲。花蓮這塊土地不需要老舊觀念跟老舊思考的蘇花高速公路,從西 部發展的經驗讓我們更清楚未來花蓮所需要的走向,觀光立縣的花蓮要將我們所擁 有的資源,無論是自然、人文的都發揮到淋漓盡致,而不是建一條公路破壞殆盡; 過客式的消費無法讓我們經濟起飛,要想辦法留住觀光客才是生財之道。我們需要 建設花蓮,但絕不是蘇花高,關於建設,孩子們也有一些看法: 1.要有便捷的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台北之所以方便是因為他擁有稠密的大眾運輸 系統,所以我們也要擁有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可以引進國外的方式,才能帶 動整體發展。 2.與海洋的親近,外面唸書的我們在外地要看到海是很辛苦的事情,但在花蓮雖 然看的到,但是消波塊林立,讓我們無法接近;但我們就是海的子民,讓人們有 更多親近海的地方、方式,是我們政府所應該來思考發展花蓮的方式。 3.最重要的,我們要有獨特的地方吸引人來,藉由政府投資、輔導,每個社區可 以發展自己的特色,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會是未來觀光的趨勢,大景點總是人潮 擁擠,看人比看景多,所以這樣的特色小站要是遍布花蓮,我們也不用憂愁交 通問題,因為有誘因讓各地的人來。這項方式可以結合社區總體營造,讓外地 唸書的花蓮學生將所長貢獻給家鄉社區,無論電機、生化、音樂、經濟,利用 各種系所的專長讓每個社區發展出不同的特色,真正將花蓮孩子留在花蓮這塊 土地,也讓觀光客留在這塊土地。 這些是我們對於花蓮發展的看法。過年前,2/13-2/16號,我們在花蓮市區星巴克 的門口,每天有兩小時的連署活動,四天,共計八小時下來有超過三十位花蓮的學 子一起加入這項連署活動的工作人員,大家不僅關心這個話題,更願意奉獻自己的 時間來為土地做志工,這是相當不簡單的,而我們也得到了在街頭超過1500人的支 持,他們支持我們的想法,拒絕蘇花高。 3/6號開始,我們也在網路上連署拒絕蘇花高的活動。已經有連署團體96,連署個 人6767人支持我們的訴求。短短的幾天內就有這麼多人支持,讓我們很感動,也更 讓我們有動力保衛我們所愛的花蓮。 這些活動都表達我們不希望蘇花高速公路興建的聲音,期待台灣人民站出來,了 解這項建設,進而支持我們為台灣、為花蓮奮鬥的決心。今天,是由花蓮長大的大 學生帶著花蓮高中的學生一起站出來,目的就是希望讓這樣的薪火相傳,讓大家知 道花蓮的未來是屬於我們的,不要再被媒體、政客所影響。 我們將持續為我們未來要生活的花蓮發聲,接下來在台北的花蓮孩子可能還會有 一些不一樣的活動讓大家更認識蘇花高速公路,我們希望一些花蓮人縱使對於我們 的想法跟理念不是很了解或認同,但也能夠走出來聽聽我們的想法,或許最後自己 有不一樣的判斷跟解讀,但不要讓媒體、政客一面倒的看到一邊的想法,而就這樣 判斷問題,我們希望花蓮人對於這條對於我們未來會有相當影響的建設有更多的認 識,也請大家繼續支持我們的活動。 很多人問我們到底是屬於哪個團體?或是被誰拱出來的?我們的身份其實就是一 群愛家鄉的花蓮孩子,沒有團體、沒有特別的組織,我們不為誰站出來,而是為了 我們的未來、花蓮的未來、台灣的未來……希望有更多人來支持我們、瞭解我們。 一群熱愛家鄉花蓮的孩子 敬上 【連署網址】 http://campaign.tw-npo.org/200703511050400/index.php?serial=20070351105040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