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31352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節目──第527集「農村的真相」。 本集將於10月26日週一晚間22:00~23:00播出,10月31日早上11:00~12:00重播。 我們的島/農村的真相 2009/10/26 【公共電視台/李慧宜/採訪撰稿;攝影/葉鎮中】 最近盛行的網路遊戲-開心農場,已經在全島造成一股風潮,因為在這個農場裡, 每個人都可以種自己喜歡的作物,也能輕輕鬆鬆地噴灑農藥、使用化肥,甚至還能到朋友 的農場裡偷竊收成。不過,真實的農業生產,可就沒那麼簡單,灑藥施肥會破壞環境生態 ,豐收盛產反而會賠光本錢,政府的政策方向又長期輕農重工,似乎農業發展在台灣, 已經毫無前景…… 本集節目精采內容簡介如下: ★好冰救農業 農產加工,成為提升農作價值的方式。在台東鹿野高台,一間製作水果冰棒的工廠, 收購農民過剩的水果製成冰棒,想要以小小冰棒,幫助台灣農民…… ★再造海功 有一艘船,曾經帶著台灣人的期望,不畏風浪,七次航行到南極,創下700噸漁船遠征南極 的世界紀錄,讓全國人民感到驕傲。為了替台灣遠洋漁業開發新漁場,它出航世界各地53 次,航行15萬海浬,相當於繞行地球七圈,替台灣漁業締造了光輝歲月。曾幾何時,藍白 色的船身不再迎風破浪,它靜靜地停放在漁港的一角,再也不能出航,任由雨水侵蝕出一 條又一條的鏽痕。終於有人,記起海功號的故事,決定在腐朽之前,創造它的新生命…… ========== 清澈的水圳與湧泉,是田地上的命脈。微風吹拂、稻浪陣陣,是農人收成的期待。 有機田裡,孩子的嬉鬧聲,休耕田裡,蜜蜂飛舞的波斯菊花海,是鄉間生活的活潑節拍。 不過,農村的真實樣貌,並不僅僅如此。 為了讓現代人更了解農村,「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曾文社區大學」,以及 「台灣農村陣線」,從今年暑假開始,陸續舉辦一系列農村草根調查行動。他們的第一步 ,就從高雄縣的美濃菸葉輔導站揭開序幕。調查課程的主題包羅萬象,涵蓋農村地景、 公共建設、農業產銷、社會組織與信仰,以及個別農家案例的家庭經濟史,透過這些面向 的釐清,才得以更深入現實中的農村。 由政治大學地政系系主任徐世榮帶隊,一群訪查學員進入高雄美濃,騎著腳踏車進入美濃山 系下的豪宅區。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這間農舍很大間耶!但是我們只能站在它高高的 圍牆下面,看不到裡面。」、「照理說,農舍跟農業生產不可分離,這個已經變成一個別 墅型的使用。」、「這種資源配置,真的很有問題,我們的國家,不應該是這樣的資源配 置,把農田拿來蓋房子,這個很不適當。」 徐老師口中錯誤的資源配置,正以豪華、優雅的姿態,矗立在原本應該是種植作物的田野 間,而且在全島迅速擴張的面積越來越大,為什麼會這樣? 2007年五月,農委會首度在蔬菜短缺的夏季,實施田間耕鋤措施。因為農委會發現,這一 年氣候太好,降雨量過低,高麗菜與白菜盛產,如果再不抑制產量,蔬菜價格恐怕崩盤。 於是,曳引機開下田,把滿是蝴蝶的高麗菜園迅速剷平。接著,同年六月,農委會啟動九 五機制,實施香蕉報廢措施,以一公斤五元的低價,大量收購中南部豐收的香蕉。於是, 蕉農們用鐮刀劃開果皮去商品化,禁止香蕉流入交易市場,可是果皮流出的汁液,卻有如 農民無聲的哭泣。這一年的例子,幾乎年年可見,只要遇到豐收,農民的下場變成「剩產 」,到最後就是賠本殺出,也因此,種房子已經比種糧食,來得更有投資報酬率。 不同於一般走馬看花,農村草根調查的觸角,深入農民的生產現場。他們直接與產銷班對 話,訪談集體生產與合作銷售的現況,他們走進農家,跟農民交心談天,仔細記錄每一個 農民的心路歷程。同時間,他們也循著農家作息,想像身披夜色晨光,下水工作的生活滋 味。學員林樂昕說,如何把農業發展的經濟結構與歷史背景,跟一個農戶真實的生活與生 產,透過調查與報導呈現出來,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雖然她還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在田 野訪談的過程中,她卻清晰地看到農民的生命力,以及對待土地的執著,這些感觸,讓她 想起自己的阿公、阿嬤。林樂昕相信,無論是不是務農,只要有機會走進農村、靠近農民 ,就一定會有跟她一樣的心情。 現在就讀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的姚量議,不僅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也對目前農業問 題充滿熱情。他在目前暫居的日式宿舍後院,擁有一處他笑稱是「自然荒廢法」的農園, 而在電腦網路的遊戲世界裡,他甚至還經營一座時下流行的虛擬農場。姚量議說,玩開心 農場可以坐在冷氣房裡面,輕輕鬆鬆地在桌前,種植作物、灑藥除蟲,而且有助手幫忙賣 出農產品,更重要的是,絕對不會賠本,但是真實農業卻是在大太陽底下,農民冒著中暑 、中毒的危險辛勤耕作,但是豐收卻往往賺不到錢。 姚量議的經驗,一方面談的是務農收成的樂趣,但是也道出真實農業的無奈,如果再對 照他參與農村草根調查的訪談成果,更能發現,面對農村的真實與想像,我們的這個社會 ,在認知上,落差真的很大。姚量議進一步解釋,城市跟農村距離不遠,有些甚至開車一 下子就到了,但是社會關係上很遠,農村很難理解城市的邏輯,都市也難以進入農村的世 界,更奇怪的是,每次談到農業,都只談到觀光,可是這樣的觀光發展,卻忽略農業的生 產、生活與生態,更糟的是,觀光其實把收益的權利,交給別人來決定,人潮不來,農民 就沒有收益。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的溫仲良則是分析,在都市生活的人,可能覺得枯燥、寂寞、無聊, 就很容易想像農村是快樂、溫馨、富有人情味的,意思是說,人很直覺將在都市生活的需 求,架構在農村的想像上,但是那種情況,跟現實存在的農村,有很大差距。 真相,往往讓人不太舒服!在農村,也是如此。走在花海裡,遊客盡情享受浪漫、拍照留 念,但背後卻是台灣的休耕田越來越多,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政府積極推動的休閒農村或 觀光農業,造就了四處林立的招牌,與摩肩擦踵的人潮,看來是振興了聚落老街,可是務 農的年齡層逐漸升高,人數依然往下降,農業發展實在很難重振雄風。 黏芳愿,是彰化二林鎮著名的稻米達人,他刻意不施化學肥料、不使用農藥,為的就是要 試出興大米的優勢。四十出頭的他,在農村裡,是很年輕的專業農民,他時常會帶著孩子 走下田,認識在地的農業生產環境。不過,希望孩子多接觸農業,卻又不想讓孩子繼承衣 缽,黏班長心裡明白,就算種再好、種再多,農民的收入,最終還是由銷售通路決定。 清晨兩點,人們都還在睡夢中,台北果菜拍賣市場,人聲鼎沸。拍賣員們,個個忙著理貨 、定價,努力要把農產品賣到好價格,承銷人則是想盡辦法比貨、估價,要用最低的價格 買到好貨。全台灣各地的農產品,就是在這一來一往之間,被決定價格。而這,還算是公 開的交易平台,因為所有買賣,都有紀錄為證。可是有些農民,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他們 資訊不足,過於依賴行口和盤商,價格任人喊,最關鍵的是,他們從來不知道,行口和盤 商以多少價格,將他們的作物賣出去。 當然,如果不想受制於人,農民也可以自己下海賣產品,不過無論是市集還是展覽,農民 都必須從頭學起。郭逸萍跟章思廣,是全台灣唯一採用有機農法,種植食用玫瑰的花農。 這兩人,從廚師變成農夫,從男女朋友成為夫妻,務農這條路,他們走了七年。對他們來 說,下田流汗不辛苦,讓人害怕的是,他們種的玫瑰、自行研發的花醬和保養品,要怎麼樣 ,才能賣出去? 台灣農業發展的產銷,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可是還是有人願意繼續挺進,這個故事,發生 在新竹科學園區旁的農業區裡。 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可是竹科所在地以及週遭的農村,卻因此受 害。以二重埔為例,民國70年,這裡被規劃為園區三期,民國95年,又被新竹縣政府劃入 都市計劃的範圍。長期以來,農村聚落的發展該怎麼走,從來不被討論,居民的意見,也 不受重視。 操作著二十多歲的老耕耘機,范石銘跟老婆、女兒,正忙著整地,要為下一期的向日葵, 闢出一片良田。雖然范石銘只是一名兼業農,無法完全靠農業維生,但是他堅持留下農業 。在經歷兩年的抗爭與溝通後,新竹縣政府終於同意規劃農業區,讓他可以留下祖先的田 地。 天空很藍,也有朵朵白雲,可是蕉農的心卻晴朗不起來。望著菜園,看著高麗菜一顆一顆 被壓爛,農民的期望很卑微,可不可以未來大豐收,就會有好年冬。 把許願的紙葉子,貼在希望樹上。雖然農村草根調查活動已經接近尾聲,不過每個加入農 村草根調查的學員,都是未來台灣農業發展的尖兵,他們不見得是農人,也不一定會下田 ,可是,他們許諾,要讓更多人知道,農村的真實樣貌。 側記 未來的台灣,會是如何?靠進口的糧食、還有吃自己的米?追求產業正義? 還是犧牲農業成就工業?真相不會造成傷害,怕只怕,沒有人想知道,也沒有人願意關心 。其實只要更靠近一點,任何人都可以發現,台灣的農業並沒有陣亡,農村還在,農民更 是強悍保有戰鬥力。 --
WC:我相信那個 "黏"班長 應該是 "粘" 10/26 14:37
※ 編輯: vizard 來自: 114.24.151.215 (10/26 16:59)
vizard:新聞放時間打錯了 經查證 正確時間為今晚22:00 10/26 17:03
atupal:公視網站上可以免費收看 10/27 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