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網址:http://e-info.org.tw/node/69893 結合環境與產業復甦 八煙米睽違25年經典再現 本報2011年9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八煙聚落,早年以水梯田聞名,卻因產 業結構的改變與都市化的開發壓力而式微。有鑑於農業濕地 生態之重要性,3年來經過林務局與生態工法基金會積極復 育水梯田,讓消失25年的八煙米,以「救世米」的包裝重現 台灣。3日八煙聚落人煙雜沓,聚落以祭典、「辦桌」形式 慶祝豐收。 一進八煙聚落便可看到由當地特有的安山石砌成的屋舍點綴 其中,潺潺的水聲不曾稍歇,隨著水梯田復育,八煙聚落獨 特的資產更添人文色彩。入口處插滿汽球,上面分別寫著「 蝦」、「米」、「蛙」、「龜」,代表水梯田的復育讓這些 消失的生物回來了。主辦單位在「出張所」(招待所)前搭 起舞台,以戲劇方式將水梯田復育後生態的改變表現出來。 「救世米」取「就是米」諧音,意味著米象徵的原始意義, 不但養活人們,並且也能維持環境與人的健康。現場主辦單 位以救世米做成各色小飯糰,以饗來賓。當地鄰長伯何春福 品嘗著飯糰,直誇好吃,並驕傲的表示,這米是在這個空地 曬出來的!他滿臉笑容說,25年來沒種水稻了,他感謝林務 局積極的協助當地復育水稻田。他說雖然現在還看不到「火 金姑」(螢火蟲),但是他有信心螢火蟲一定會回來。「以 前村裡沒有路燈,也不用點燈,因為到處都有火金姑!」他 也提到基金會種有機米和以前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種出來的米 截然不同,「今天吃,覺得很好吃。」 是慈心有機農法發展金會代表致詞。協助當地農民種出有機 米的是慈心有機農法發展金會,不但嘗試轉作有機農法,並 於每月定期辦理有機課程的教育與輔導。王科長說,水梯田 以有機耕作,除了生態以及農業的價值,也是生命價值和意 義、也帶動人和人和諧的關係。以前農業社會彼此幫忙,共 存共榮的價值也在此重現。 這次八煙收割的稻米,是由苗栗後龍灣寶社區的小型碾米機 輾出來的。因為產量少,一般的碾米廠無法受理,灣寶因此 伸出援手協助。積極推動有機耕作的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長洪箱及農村畫家洪江波也到現場。洪箱讚賞八煙之美,並 提到慣行農法轉有機耕種,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土地的肥 力才會恢復,維持產量。這段期間必須「熬」得過來,政府 若沒有相關的配套,有機耕作的理想很難實現。 推水梯田復耕 林務局研擬生態補貼 水質清澈,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田埂間滿布的土馬鬃隨著 季節逐漸轉綠,進入溼冷的冬季,將變成綠油油的地毯。田 埂邊的小圳溝,水質清澈見底,讓隨行的夥伴忍不住伸手感 受這難得的水質。石牆上的浮圳、利用不同流向創造出三層 圳的灌溉系統,農村智慧在此體現。 就是如此豐富的水資源,孕育八煙豐富的生態以及自然景觀 ,並兼具生產的任務,農委會林務局遂以「八煙聚落水梯田 生態復舊與產業復甦研究計畫」致力水梯田復耕,期望藉由 社區營造與生態補貼的手段,妥善保存具珍貴溼地生態與重 要地景價值之水田生態環境;並針對已陸化或劣化之者進行 復育,以恢復原有的生態功能與地景樣貌。 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表示,目前正委託台北大學研究團 隊研擬環境補貼,讓農民守護環境、維護水梯田自然景觀的 價值,也能以價格補貼。 這個計畫今年進入到第3年,首度選種台南13號米。由於梯田 耕作面積與農路狹小,無法機械化耕作,在基金會的鼓勵下 ,當地的老農夫決定秉持環境友善的古法,從插秧到收割晒 榖,都必須彎腰,過程十分辛苦。 生態工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表示,八煙這個典型傳統的農 村,藉由林務局支持,將農村綠化、活化以及當地珍貴水資 源的運用推展到最大化,並能結合裝置藝術,將八煙呈現農 村之美,推到極致。他直推是了不起的工程。 基金會在八煙進行旱化的水梯田復育,不但向居民承租原先 用來種地瓜或休耕的5.5分旱田,重新引入山泉水恢復水梯田 ,並僱請當地老農及二代年輕人力回流,協助巡田水、糊田 埂等工作,將「環境復育」及「產業復甦」聯繫起來,並策 展環境藝術及推動有機農產品。未來基金會也將持續「水梯 田生態環境調查」、「生態學堂活動與休憩場地的佈設」、 「聚落環境整理與產品行銷」、「有機耕作」目標,讓八煙 成為最綠意盎然又美麗的農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0.9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