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媒體或網址: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32625 作者: 陳威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日昨,趕在國際綠色影展閉幕前,與同事們驅車前往宜蘭;連續看完三部影片《綠色浩劫 》、《車諾堡之旅》以及《垃圾即食物》,每一結束,總有著悵然所失之感。 宜蘭國際綠色影展今年已邁入第五屆,主辦單位稱以重視環境、珍惜資源及對生命的關懷 為主軸,希望促使民眾從心靈改造繼而力行生活環保。據此,若重視環境與生命關懷相違 逆時,還可以稱得上是「綠色」或「環保」嗎? 《綠色浩劫》由導演走訪美國多處製造塑膠的工業城,發覺「PVC」這個在生活當中不可 或缺的物件(成品有保鮮膜、兒童玩具等),可能會滲出有害物質,並且燃燒後會產生戴 奧辛,造成人體的傷害,一步步延伸訪問,最後見證了PVC在多個國家禁用。然而片尾卻 打上不久前發明一項以「玉米」提煉的新塑膠成品(即PLA聚乳酸),這種成品無毒,用 後可自然分解於大地。也許導演只是要提供一項新的環保資訊,然而整個呈現方式似在指 出人類的科技找到新的代替品來解決有毒成品的問題,不過玉米製成的PLA,也就正如生 質能所帶來的疑慮,當食物可成為能源或製造的原料時,其背後可能引發的糧食供應問題 ,彷彿被忽略了。 而《車諾堡之旅》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詮釋1986年的「車諾堡事件」。哼著俄羅斯語、烏 克蘭語的民謠及詩句,搭配特殊處理過的畫面,讓觀眾重新感受事件當時。片末,在俄羅 斯留學八年的同事說,至少就他接觸的人而言,俄羅斯人是避談這個問題的,我心想,也 許吧,人不就是這麼脆弱嗎?誰願意再去提往日傷口?就像台灣社會對於曾喧騰一時的反 核運動的冷漠,只是,理解人性的同時,卻又覺得其中仍有所差異。   垃圾怎會變成食物?《垃圾即食物》中,麥克.布朗嘉與威廉.麥唐諾提出「從搖籃到搖 籃」的概念,為因應地球物資短缺等問題,改良以往回收概念:回收只讓原料使用的層級 愈降愈低(向下循環),所以研發「從C到C」的方式,回收後可以繼續當成原本的成品使 用或者是向上的循環。 片中並以Nike和福特汽車為例,Nike製造出以天然皮革為材料,縫線、鑲嵌技術取代化學 黏著劑的環保鞋;福斯汽車公司使用大豆泡棉、玉米塑膠製作椅墊,並將主要工廠改建為 能源循環利用的產業生態工廠。這些作法省下處理廢棄物與能源的成本,比如福斯1年可 省下3千5百萬美元。 我們揀得這三部片,卻讓自身開始反省所謂「綠色」的真諦。 縱使PLA可以自然分解,似乎對大地友善,但是卻可能影響糧食的供應,所以一個對環境 友善、但是卻可能傷害到人民的生存權的方案,可以稱得上符合「綠色」的意義嗎?「綠 色」難道僅是揀選一個不傷害大自然的方式? 自從綠色影展以來,已看過約莫三、四部討論20年前車諾堡事件的紀錄片,然而,震撼台 灣的反核運動,所留下的民眾的血淚史,難道還不足以產出多部藝術性作品?若只把「環 保」、「反核」當成一種科技選項,當然故事性是不足,但「環保」的意涵若擴充到兼具 「對生命的關懷」,而把「社會事件」(社會運動)理解成環境受難者的意見表達,這其 中就不乏斑斑血淚的民眾史,也許大部分俄羅斯人的冷漠如同多數台灣人不願再回首來自 於是相同的緣故;不過總覺得可惜,無論是從人性、故事、歷史、或受難的基層切入,台 灣的反核運動還沒結束,也似乎可以有更多藝術工作者投入,從中來呈現某種對人類社會 自我反省的樣貌。 《垃圾即食物》的鋪陳透露出,雖然體認物資有限,但企業對於生產的目標仍必須不斷爬 升、不能停歇,而這才是促成大企業轉向的主因,「綠色」的真諦被消弭覆沒。「環保」 、「綠色」的意義,此時竟變成某些企業形象的表徵,因為跟得上時代,似乎也就可以掩 蓋其在勞資關係、社會公平等面向上的疏漏。 衡諸諸多環保議題,環保團體總不斷強調「環保」或「綠色」不只是一種科技的選項,它 應內涵著人民的命運如何被取決等社會面的意涵,每項環境議題呈現的爭議,其實顯示出 現行制度的不足與缺失;而環境運動即是爭取公共政策決定權的「公民行動」,因此環境 保護必須兼具社會正義的意涵,才能彰顯綠色影展主辦單位揭露的「對生命的關懷」。 福特汽車管理階層在片中講到「我怎麼會跟出身綠色和平的麥克.布朗嘉合作,以前講到 這些環保份子,就是來搗亂的嘛。不過現在的方向是正確的,環保正應該與經濟發展結合 。」出身環保團體的識時務者,似乎正對了企業管理人的胃口。 環境保護的觀念若要推展,本來就不只要能與經濟發展論對話而已。因應地球氣候或環境 的變遷而產生的新商機,比如碳的交易,新能源的開發,都彰顯了綠色資本主義的到來。 但是,以企業本位的立場出發,而研發出「新」的可能,這種以自利為出發的行為,稱得 上大刀闊斧的變革嗎? 散場後回到現實,我突然覺得一陣時空錯置而頭昏失意。若當「環保」具有如此商機與公 關效果,且已經是流行及時尚的表徵時,何以像我們這樣的「環保團體」猶難以維持?或 許,環境議題與重視環境而開始改變生產行為,原為二致?當環保意義成為一種科技的選 擇,並欠缺對於社會面的檢討和反省,這一切變得相當詭異。 參考資源: ※ 相關連結:2008宜蘭國際綠色影展 http://www.gift.org.tw/ ※ 本文轉載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http://blog.roodo.com/gcaa/archives/5999513.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研究院AcademyEarthAstroEcophilia環 ╯ 。 ╯ ╩╯ m3m3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40.137
going70 :借轉IA 感謝 05/16 00:46
going70:轉錄至看板 IA 05/16 00:46
viar :借轉:) 05/16 13:08
weitzern :我po的文章都歡迎轉錄 若不方便轉會註明:) 05/16 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