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pansci.tw/archives/9209 海邊的稻田-與海為鄰的智慧 陳勇輝 科學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台灣四周環海,東部更是與浩瀚無垠的太平洋為鄰;走向平行於台灣東部的海岸 山脈連綿不斷,也壓縮了人們居住與活動的空間,迫使移居此地的居民必須與海 為鄰,而花東海岸更是每年颱風必經之處;挾帶強烈鹽分的海風長年不斷地吹襲 加上颱風時狂風暴雨的肆虐,人們長期默默承受著大自然反覆無常的氣候變化; 於是生活於斯的人們為求得一絲生存的空間,不得不展開適當的防禦,目的不在 打敗大自然的威權統治,而是以謙卑的心學習如何與海、與大自然相處;都蘭海 邊這一畦畦的水稻梯田就傳承著先民們的智慧。不管生態如何受到破壞,自然依 舊仍是擁有獨特權威與地位的主宰。人們在這都蘭海邊為求得一絲生存空間以繁 養子孫,發展出如此長期與海相處的智慧,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在此也希望在 東岸整體海岸生態環境尚未受到嚴重人為破壞前,這小小的例子能提供反思維護 台灣這塊後花園。 在春暖花開的4月天,一行人老老少少趁著週末相邀去趟台東體驗文化生態之旅 ,一路翻山越嶺舟車勞頓地摸黑來到都蘭山下的住宿地點,耳邊雖傳來陣陣浪濤 聲,可路上除了細雨就是樹,甚至分不清究竟是果園還是雜林子,目的地更是除 了兩棟對望的簡陋農舍,可是連路燈都絕跡的黑暗,身體的疲憊加上屋外的黝黑 靜謐任誰也?心思再去尋思究竟離海多近?又住進什麼樣的民宿?只想儘快洗乾抹 淨早點上床夢周公去,就這樣任由浪濤聲伴著入眠一夜到天明。 隔天起床外出散步,才發現農舍後面有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心裏不免一驚,想 想海邊怎麼會有稻田,難道沒有鹽害的問題嗎?還是這是一種耐鹽的新品種呢? 正在懷疑之際,農舍主人兼導覽說要帶我們參觀周遭環境並說明梯田的由來與維 護方式;原以為稻田為農舍主人所擁有,詢問之下,才發現這片生意盎然的稻田 是屬於隔鄰的原住民老農夫,順著田埂窄路小心奕奕地走下一階階梯田前往海邊 ,農舍主人走走停停,邊走邊解說稻田是如何受到防風林的保護才能如此生意盎 然,只是四處張望都不見海邊常見的防風林樹種-木麻黃;農舍主人又遙指梯田 另一頭由人工堆砌的高聳石牆,述說豪宅主人在建築過程中對海岸生態環境的破 壞情形,兩者地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又是如何。當走到梯田最底層的田埂時,才 發現原來田埂緊鄰著一道狹長的水溝,兩旁溝邊種滿枝葉茂盛交錯複雜的黃槿, 黃槿花盛開參著其中,好不美麗。水溝寬約2米,透過枝葉縫隙可見溝中水質清 徹見底細水長流,只是為什麼不種常見的木麻黃而種黃槿,獨自猜想可能屬針葉 的木麻黃枝幹無法像闊葉的黃槿枝幹可以開枝散葉形成屏障。 黃槿是一種相當耐旱亦可抵抗鹽分侵蝕的植物。這片黃槿樹林高大濃密到可以擋 住觀海的視線,佇足田邊除了耳旁傳來陣陣浪聲外,根本感受不到海就近在咫尺 ,同時深深感受這片綠油油的稻田真的是受到樹林的保護才能得以留存。原來海 風經過黃槿林時,風速被茂盛枝葉攪亂而減緩,隨風飄逸的物質與鹽分也因風速 減緩加上枝葉阻擋而滯留進入溝中,再隨著水田流下的水再度被送回海中;黃槿 則因長年受惠於梯田水的灌溉而能持續繁衍至今,同時也肩負保護稻田免受海風 侵害的責任。若遇到如颱風天候不佳,狂風巨浪侵襲海岸之際,黃槿樹林又可直 接阻擋海浪的肆虐,不但是防風林也是天然的防波堤。 繞過黃槿從林邊經過往海邊走時才發現,這片黃槿樹林原來生長在一座長堤土堆 上,而且樹林茂盛的程度已經將土堆團團包圍,若不仔細從側面觀察,會誤以為 黃槿就直接栽種在沙灘上。雖然土堤建立的年代已經不可考了,但如此黃槿成林 的盛況,勢必經過一段漫長的歲月加上無數次狂風暴雨、滔天巨浪的嚴峻考驗; 想想每年颱風在東部造成的影響,狂瀉的雨量,連電線桿也折腰的狂風,不知這 片樹林是如何渡過那種風狂雨暴的日子,想必海浪滔天,陣陣巨浪狂風不斷從海 上襲來,無情地鞭打肆虐柔軟彈性的黃槿樹枝,企圖擊垮這片林子,而這片樹林 也在一次次的爭戰中存活茁壯。在這無數次與海浪大軍的爭戰中,每當巨浪衝上 的瞬間,樹林卻將其化成無數的水滴與水氣,紛紛掉落在土堆後面的水溝,再度 隨著溝水流回大海。黃槿樹林以柔軟的身段,逆來順受的堅毅態度,一次次化解 兇猛的海浪攻擊;樹林與海浪的交手,誰也沒有得勝,狂風、巨浪退去,大海恢 復平靜,海面平和如鏡湛藍不已,樹林或有受損但依然綠意昂然,聳入天際,受 到呵護的稻田想必也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壞吧。 海邊梯田與黃槿樹林之間相互依存關係剖面圖: http://tinyurl.com/6q3azkd http://pansci.tw/wp-content/uploads/2011/11/310298_236137136448560_100001568263281_646872_1561959122_n.jpg
海邊梯田與黃槿樹林之間相互依存關係剖面圖回顧前後所看到的景象,不禁茅塞 頓開領悟出人類與大海為鄰的相處智慧,或許人未必勝天,但確可以柔性策略順 勢而為抵禦自然的風風雨雨。像當地居民順著斜坡的地勢開闢種植水稻的梯田, 並將山泉水引進田中,水流順勢而下,位於地勢低下的稻田承接上層稻田的水, 最後流入土堤與梯田間的水溝中,流入大海前又滋養種在土堤上的大片黃槿樹林 ,使其生生不息。有趣的是,人工土堤除了提供黃槿成長的基石之外,同時也將 黃槿撐起半天高,與樹林同心協力將海風海浪的侵襲導入無際的天空,海雖廣大 卻比不過天的無際,海風或是受到樹林的阻擋或是越過梯田飄向天際,田中脆弱 的稻秧因此免受海鹽的侵襲,而能順利成長。土堤表層土因為黃槿根部的吸附保 護,免於風化的作用與雨水的沖刷,得以日漸穩固保存下來,當然也就義不容辭 地擔任抵擋風浪侵襲的首要先鋒。 反觀緊鄰稻田旁的豪宅,原來地主為了景觀好,土地能賣得更高的價錢,將原有 的樹林鏟平清除直通海邊,而後續的買主卻又要避免海浪的侵蝕,以水泥石塊堆 砌有防波堤功能的高牆,防止住宅受到海浪的侵襲。然而豪宅的高牆也阻擋人與 大海互相親近的機會,拉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與鴻溝,兩者遙遙相望,無法親切 地對話。人工高牆冷硬向大海挑釁的高姿態,與一旁黃槿林以柔軟的身段化解強 大衝擊的低調,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反應出是與大海和平相處的智慧或 渺視自然人定勝天的本位思維。 「台灣寶島」的美名曾經一度被戲稱為「台灣堡島」,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早先 年海邊為了安全築起一道道防波堤,為了減少防波堤受到海浪的直接衝擊,堤外 又堆滿了碎波塊。幾年下來,在「漁港最好在自家門口」的思維下,台灣沿岸幾 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碎波塊的身影,從空中俯看,全島就像是被城牆圍住的城堡一 樣,所以「寶島」的美名,才被諷刺為「堡島」,希望藉此凸顯碎波塊被濫用的 問題,以喚起有關當局的注意。碎波塊與海邊豪宅的高牆,兩者都阻絕人們親海 的機會,加深了彼此間的鴻溝。但若我們能從海邊的黃槿樹林保護梯田的例子, 學習先民與大海相處的智慧,不再以人為中心的本位思維看待海洋,而改以謙虛 的態度瞭解海洋的特性之後,再運用自然的方式建構自己存活的空間成為環境中 的一分子,與海洋毗鄰而居,和平共處,相信海洋也會還以豐盛的回報。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臉書網誌[2011-11-16]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6307598707374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6.135.134
polypodiacea:跟里山倡議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11/23 01:51
polypodiacea:http://ppt.cc/WuS4 12月21日有一個研討會,歡迎參加 11/23 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