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home.php?ref=home#!/photo.php?fbid=284192364947059&set=p.284192364947059&type=1&theater 孤獨的海灘最美麗 吳明益 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這篇文章是為了千里步道協會預計在12月3至5日辦的「旭海自然創作營」所寫。 一兩個月前我收到千里步道協會的訊息,希望能找個時間到 阿塱壹參與一個導覽生態、當地文化,又能讓參與者學習聆 聽、書寫的營隊。在環境議題中,我始終把自己當成一枚棋 子,雖然十二月工作繁忙,但立刻答應了下來,並回訊給《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作者徐銘謙說,我很樂意在整個營隊的 期間,除了短暫授課外,像個學生與聽眾,與其他人共同度 過這幾天,而不是像一般的文學營隊,講完課就離開。 我關注阿塱壹的事件發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但始終沒有 主動發聲。主要的原因是,阿塱壹的議題和污染性產業有極 大的差異。經過四十幾年的反省,在生活模式上選擇健康無 污染的生活已是一般家庭的核心價值之一,但「開一條馬路 」至今仍是多數人觀念中的「正面價值」。馬路未到之處, 等於蠻荒之地;馬路不夠寬,就是沒有發展的偏鄉,也是暫 時還難以撼動的概念。 社會學家厄瑞(John Urry)曾在《遊客凝視(The Tourists Gaze)》裡提及此刻風行的「旅行學」幾個重要概念。因為 從生物生存的角度看,旅行以及部分消費似乎全無必要。但 旅行如此吸引人願意掏錢出來的原因,是當我們離家的時候 ,總是興緻勃勃、萬分好奇地凝視(gaze upon)或觀看(view )這個世界,而這個過程提供了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愉悅 經驗」。而在旅行前,厄瑞認為人們是透過「幻想」來增強 旅行的期待感的。不過,這樣的旅行期待感,會受遊客的文 化背景、教育深深影響。而「俗化」的旅行模式,往往認為 把遊客用交通工具載到某一「風景區」,就能成就這種愉悅 經驗。 這讓我想起早在1940年代,李奧波(Aldo Leopold)在思考人 類休閒嗜好時,就已經對這樣的思考提出反思:「修築一條 道路比思考此地真正的需要簡單多了。對於那些帝國的建造 者而言,一個沒有排水的沼澤是沒有價值的;同樣地,對於 各類的自然資源保護論者而言,一個沒有道路的沼澤也是沒 有價值的。孤寂是這些人尚未擁有的一個自然資源,到目前 為止,唯有鳥類學者和鶴認識孤寂的價值。......然而,所 有的野地保護都是與目標背道而馳的,因為,為了珍視野地 ,我們必須觀看野地、愛撫野地,等到我們看夠了,愛撫過 了,我們也失去了可以珍愛的野地了。」 人們是為了愛撫、凝視、經驗野地而開築道路的,而一旦開 築了道路,引入太多掠奪性的觀看,又復毀壞了原本要提供 不一樣視野的野地,我似乎感覺到,這就是目前阿塱壹事件 的某個爭議核心。 阿塱壹古道,或者說旭海到安朔之間的村落,給遊客帶來的 期待感是什麼?一條路旁有觀景台的公路,或是一個幾分鐘 就能隱蔽在其他遊客視線中的秘密小徑?源源不絕高速奔馳 的汽車,或是相手蟹降海繁殖的盛況,令人驚喜閃現的海龜 ,以及不可思議的海平線? 贊成開路的一方,以「經濟價值中心」的思維體系來看,認 為交通會因這樣一條道路而變得便捷,遊客容易來到。反對 開路的一方,事實上也以經濟價值中心的思維為主,生物中 心的思維則只扮演輔助角色。而爭議至今,兩造其實都認為 應該保存無價的海岸地質地景、礫灘與生物群落,只不過部 分居民認為「溫泉」也是他們希望持有的觀光資源。「為島 嶼保留一條原始的海岸線」,以相手蟹、海龜、海岸林相為 思維出發點的陳述,說穿了,也是從人類的「研究」或者是 成為「觀光資源」這部分來討論的。毫無疑問,這是一次相 當「人間」的環境議題辯論。 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可以發現,從「以人為中心」的角度去 思維的過程中,反對開路者已經有很詳細的論證,去說明這 條道路並沒有增加運輸效率。莊傑任先生寫的〈阿塱壹公路 工程疑點重重?〉(http://e-info.org.tw/node/69674)是 我所讀到最細緻的一篇,想要開路的公路總局,似乎因此得 從運輸的角度提出更有力的開路必要性說明才行。而既然阿 塱壹沿線的海岸生態兩造都認為極為珍貴,那麼有一個不辯 自明的事實是:開一條路絕對不會讓當地生態變得更好。這 是為什麼道路生態學(Road Ecology)的研究重點往往是在於 「補償設施」。因為人為道路必然影響自然生態,只是多寡 的程度差別而已。 不過,我仍想從「以人為中心」的另一個角度,提醒大家注 意一個問題。1940年代,在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這個議題時 ,李奧波是從人把觀看自然當成一種休閒嗜好,陸續談到美 國文化中如何「觀看野生動物」,接著引申到〈野地與文明 〉和〈保育美學〉這兩篇重要的作品,來架構他的土地倫理。 他認為土地倫理發展的最大障礙,「或許就是我們的教育和 經濟系統,正引導人們遠離強烈的土地意識。」現代人因為 在城市中生活,因而和土地沒有生死與共的關係,因此如果 「讓他們悠閒地在不是高爾夫球場或『風景區』的土地上待 上一天,那麼他們必然覺得無聊透頂。」那是因為,這些文 明人已經忘記野地是人類打造都市文明的基礎。他們使用蘋 果電腦,贊揚賈伯斯,卻忘記如果沒有礦產、水,或被許多 設計師稱頌的:「設計靈感來自大自然」,那麼賈伯斯不過 是個念頭很多的靈長類動物罷了。支持人類文明的根本是野 地,這點意識必須重新拾回。 其次是人類對娛樂已經過度仰賴機械了。沿著古道攀繩而上 的場景,絕對鮮活過健身房裡的拉力訓練;在卵石礫灘上望 著太平洋而獲得小腿直達心靈的感受,怎麼是平衡木運動所 能比擬的?但為什麼人們寧願付費給機械,也不願付費給提 供我們所有貨幣交易根本的野地呢?從這點來看,李奧波認 為「機械化的娛樂已經奪取了十分之九的森林和山區;如果 人們對於少數派擁有適當的尊重,那麼,他們應該將剩餘的 十分之一奉獻給原野。」因為野地在現今世界來說,只會縮 減,不會增加了。所有縮減野地尋求娛樂的活動,無異都是 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 而對我來說,李奧波最迷人的論述,在於他認為人類需要「 孤獨感」。關於「孤獨感」我理解的或許和一般人不同,覺 得不妨闡釋為「只有我會這麼做的獨特感」。當「現在不做 ,以後就會後悔」的單車環島已成為全民運動時,這個活動 帶給人的「孤獨感」滿足就大大減低,我很慶幸自己是十幾 年前幹這事,而不是現在。同樣地,當每個人(包括那些腦 滿腸肥的傢伙)都能開著賓士車到公路旁,自以為閒適富足 地對「豐饒的生態」品頭論足,自以為做了功德似地那一刻 開始,這條海岸線帶給我們的「孤獨感」必然大大降低。 是以李奧波說,「毫無疑問,人們大量追求孤獨感反而會直 接減少享受孤獨的機會,就這個成分而言,當我們視道路、 營地、步道和廁所為娛樂資源的『開發』時,我們便犯了一 個錯誤。從增加或創造的意義來看,這種容納群眾的設施並 沒有開發任何東西。相反的,這些設施就像是被倒入已經夠 稀的湯裡的水。」我真的相信,野地有一種特別的「揀擇」 作用,它往往允許進入的是那些願意忍受汗水、疲勞的人們 ,這些人較尊重其他生物「共棲」的權利,因而野地也提供 給他們獨特的「孤獨感」,這孤獨感其實不光是痛苦的肉體 感受,還有難以取代的「愉悅感」,足以讓你一生記憶。 我以為這就是李奧波自然美學中的微妙悖論,精準地道出人 類這種既群居又常想獨居的生物,在旅行時的奇妙心理。這 種心理當然可以延伸到偶然聽到部落居民唱起排灣族古調, 跟九族文化村舞台中固定時間的表演項目,所引起的愉悅感 的差異。電影或許能讓人贊嘆導演「重現」了某個場景,但 絕對無法重現人們站在部落間參與異民族的文化祭典時,心 靈出現的那種震動,與既被接受又被孤獨排拒在外的複雜感 受。 這些日子以來,千里步道在阿塱壹這個議題上著力甚深,幾 次的步道「工作假期」都可以看出這種深沉美學的培養。參 與者或淨灘、或參與步道鋪設,「凝視」的風景都給了參與 者全新的「孤獨感」。當他人訝異於怎麼有人花了錢去幫忙 鋪步道之時,實踐者參與過程中,「唯己所見」的自然、人 文風景,與心靈風景驀然浮現。這個價值不再有被替換的可 能性,不再有被金錢重購的可能性,這才是美好的「凝視經 驗」。 而這也是我願意全程參與這次活動,與各位一同走山徑、海 灘,各自俯身觀看,在不一樣的角度回望太平洋,帶回不一 樣心靈經驗,人文體悟的原因。因為各位參與者與我的談話 、聲音、手勢、乃至於眼神,都將是這趟行程難以取代的「 愉悅凝視」。 我不敢驟然論斷關於阿塱壹議題的諸多細節,只希望藉由這 次的參與,試著朝向另一種深層的「人類中心」思維前進一 點點。正如李奧波所說:「對於缺乏想像的人而言,地圖上 的一個空白之處是一塊沒有用的荒地;對於其他人而言,這 個地方是最有價值的部分。(我在阿拉斯加所能享有的,是 否因我絕不會去那兒,而變得沒有價值?)……使休閒過程 的素質有淪喪之虞的就是:運輸系統擴張了,而感知能力卻 沒有相對地成長。休閒娛樂的發展不是要建造通往美麗鄉野 的道路,而是要為依然可厭的人類心智培養感受力。」 這是一條無公路的海岸線能給我們的,是蚓腹寄居姬蛛、珊 瑚礁海岸,海龜或擱淺在礫灘上的所有生靈所能給我們的心 智感受力。倘若開路那天真的會到來,我也願意與各位同做 一枚海灘上的卵石,不僅凝視一切的發生,也以微薄的力量 抵抗淪喪的浪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7.151.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