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挽救環境 用影像守護我們的島 http://lihpao.shu.edu.tw/news/in_p1.php?art_id=23272 【記者周依禪台北報導】小自「塑膠寄居蟹」,大到「墾丁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 ,從台灣到南極,從10年前到10年後,有一群人10年來用影像看守台灣,監督公共政 策、挽救環境生態。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製作人于立平,昨天於「我們可以這樣生 活」活動講座,分享環境記錄者的苦與樂。 拯救墾丁寄居蟹 什麼時候墾丁海邊的寄居蟹「變種」了?舒適的貝殼變成髒兮兮、大小不合的塑膠瓶 蓋、不明容器,當寄居蟹在夜晚橫越海岸公路,要到海邊產卵時,呼嘯而過的汽車常 成為寄居蟹殺手,滿州鄉鄉民更將寄居蟹當作生財工具,賣給觀光客。 經《我們的島》採訪後,鄉長不僅停止行道樹的修剪,讓寄居蟹順利到海邊產卵,也 計畫設置生態廊道、舉辦「陪路蟹過馬路」活動,製作團隊以這樣的方式拯救了墾丁 的寄居蟹。 「我們總是給觀眾看最醜的。」于立平笑說。她認為媒體在環境運動中扮演的角色, 就是讓人們看見破壞的現況、為弱勢居民發聲,進而影響環境及人們的觀念,10年來 ,《我們的島》從批判、悲情,轉為環境教育的角色,持續守護這個島嶼。 1998年政府正大力進行海岸開發,一座座工業區佔領海岸,《我們的島》大刀闊斧製 作10集「再見海洋」系列,把台灣的海岸走一遍,紀錄因開發而造成的破壞,包括淡 水、八里、大潭電廠,還有無數被消波塊佔據的海岸,提醒政府開發的同時,也應關 注環境。 今年《我們的島》滿10年,特別製作「重返我們的島」系列,造訪過去曾紀錄過的人 、地、物,過程有悲有喜,嘉義好美寮因布袋港造成長期海岸侵蝕,原本在防風林後 的碉堡,竟已淹沒海中;花蓮鹽寮漁港、台東縣大武漁港的漁民,仍在抱怨和10年前 一樣的問題;「我們紀錄的事件,到底有沒有改善?」這是製作團隊常有的疑問。 更多問題被看見 于立平說:「只要有一件改變,我們就能繼續走下去。」因縣政府以疏浚之名,行販 賣海岸砂石之實,擁有特殊生態系的澎湖青螺沙嘴一度成為砂石場,經報導及環保人 士奔走,5年後,消失的生物回到原處,于立平至今難忘看到小燕鷗的感動。 于立平表示,希望透過節目帶領觀眾發現問題、檢討反省、動手實踐,思考「人與自 然如何共存」。10年來台灣的環境意識確實進步許多,尤其是在地的社區意識,製作 團隊未來計畫架設「台灣環境資料庫」,從事推廣、教育並供NGO團體利用。 「請你們和我們一起努力,這是我們最想講的。」于立平說。《我們的島》團隊今年 首度舉辦環境紀錄短片徵件,鼓勵民眾拿自己的攝影機拍土地的故事,希望用由下而 上的方式,讓更多環境問題、動人故事被看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11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