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e-info.org.tw/node/36458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文字: 于立平、柯金源(公共電視記者);攝影: 陳慶鍾、陳添寶、柯金源(公共電視記 者) 1998年,我們的島開播,當時許多海岸開發案,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於是我們的島推出再 見海洋系列報導,首次透過影像,完整呈現台灣海岸的環境問題。這十年,在無數次的潮 起潮落之間,台灣的海岸又產生了哪些改變呢?重返我們的島,希望回顧歷史,找出海岸 的未來。 首播 2008-08-11 22:00 ~ 23:00 重播 2008-08-16 10:00 ~ 11:00            「我們的島」紀錄片導演與攝影-柯金源先生 拿著十年前的紀錄,我們從淡水河口出發,環繞台灣海岸線一圈,沿途觀察比對幾個因為 海岸工程,而導致海岸地形與生態變遷的故事。 首先來到淡水河出海口的南岸八里,很多人會來八里吹海風、喝咖啡、騎腳踏車,但是較 少人會注意到在河口邊,有一個傳統的漁村聚落──挖仔尾,挖仔尾可說是大台北地區少 數僅存,風頭水尾的小漁村,許多居民靠著耙文蛤來養家活口。 第一次看到漁民在潮間帶耙文蛤的身影,對比背後的高樓華廈,就像是一幅台灣現代版的 米勒名畫「拾穗」,在城市高度發展的過程中,台灣首善之區的角落,還有一群老漁民依 賴海洋的賜與,簡單的維持生活所需。    我們回顧1998年間的紀錄,當時這段海岸因為淡水河上游集水區興建水庫,以及中下游河 段與海岸線大量採取砂石,導致這一段海岸嚴重侵蝕後退,隨著沙岸的退縮,傳統的經濟 活動已經蕭條下來,耙文蛤的興衰史,反映了八里海岸的變遷。 不過,10年後我們再回到報導的現場,發現老天爺好像跟我們開了一個大玩笑。原來資源 豐富的潮間帶,成為沙丘草地,原來的淺灘,成為深淺不一的危險海域,當地居民面對熟 悉的環境,一天一天的變形與陌生,在海沙埔一來一回之間,只能不斷的找尋適應的方式 。 為何這段海岸在短時間之內,會有這麼巨大的變動,主要是因為台北港的興建,它的北防 波堤就像一隻大手臂,往外延伸,產生突堤效應,把淡水河的漂沙都擋住了,八里的海沙 埔回來了,但是南邊的海岸就得面臨流失的命運。   沙子原本就是流動的,但是當人介入了自然的變動,整個海岸生態系統都被破壞了,台北 港港區的用地,完全以填海造陸方式取得,總工程經費超過千億元,未來除了要防治海岸 侵蝕,港區可能也需要不停的疏浚,這些長期又龐大的維護經費與環境成本,是沒有被計 算在建港預算內的。 另外,常常被忽視的,還有無形的文化成本,在一切向錢看的經濟發展思維之下,當地世 世代代以河口潮間帶維生的漁民,也是被犧牲的族群,我們看到因為興建一座港口,導致 一個可以養育後代子孫的永續漁場消失了,小漁村與文化也跟著崩毀,人與海相依存的圖 像,會不會成為淡水河口的記憶呢?   離開了變動的八里海岸,我們繼續往南走,來到了嘉義好美寮。枯倒的木麻黃,橫躺在沙 灘上,它們就像是一群捍衛海岸的士兵,雖然已經戰到剩下最後一絲氣息,仍堅守著崗位 不願放棄。   堆積在好美寮海岸的消波塊,無法有效解決海岸侵蝕的問題,卻是海岸景觀及生態的殺手 好美寮海岸侵蝕的原因,除了上游河川的輸沙,被水庫、水壩、攔砂壩攔截,最主要的 還是布袋商港惹的禍,防波堤截斷了北方的沙源,南方來的沙源又淤積在港口,如今港務 單位每年編列約3千萬元的航道疏浚經費,來解決淤沙的問題,而另一邊為了留住沙子, 祭出了消波塊和水泥堤防,縣府單位運用九二一地方重建的補助款,花費三億五千萬元, 在好美寮自然保護區的沙洲上,築起一座長達3公里的堤防與消波塊,但還是無法挽救好 美寮海岸,急速消失的命運。 對於這場海岸保衛戰,我們陸續做了多次報導,當地居民蘇銀添先生,也跟我們一起見證 海岸的變遷,他認為應該回到源頭去思考,為何沙洲不見了,能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畢 竟堤防及消波塊的運用,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離開了好美寮,我們繼續往南,去看台灣另一個消波塊的奇蹟,高雄縣蚵仔寮海岸,來到 高雄蚵仔寮海岸,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這些堆得跟小山一樣高的消波塊。從各式各樣的消 波塊外型,就可以看出蚵仔寮海岸侵蝕的歷史,很難想像,在2、30年前,這裡還曾經是 一大片寛濶的沙灘。   從1970年蚵仔寮海岸興建水泥堤岸之後,30多年過去了,海浪依舊威脅著這座小漁村,目 前水利署已經在蚵仔寮海岸,放置了7萬多個的消波塊,這一片用2億多元打造出來的「黃 金海岸」,就像一個消波塊的展示場。   其實自然的海岸,加入新的人工結構物,漂沙就會被阻擋,而另一邊海岸就會因為沙源補 充不足,而發生侵蝕,這就是所謂的「突堤效應」。目前台灣大大小小的漁港、商港、軍 港共有兩百多座,平均約每6公里就有一座港口,港口密集的程度可說是世界第一,海岸 與港口工程,一旦規劃不當,除了造成國土流失以外,也可能為自己帶來大麻煩,有些港 口可說是台灣的大錢坑,彷彿永遠也填不滿,像台東的大武漁港就是其中之一。   來到大武漁港,首先看到的不是漁船出港的熱鬧景象,卻是3台怪手,火力全開拼命趕工 的狀況,眼前就看到一座座的大沙丘,都是從港口內清出來的成果。 大武漁港淤沙問題嚴重。因為沿岸流的作用,大武漁港就像一座永遠無法完工的港口,出 入的航道成為淺灘,漁港淤成沙港,長期處於不斷改建維修的窘境。1953年以來,政府已 經為大武漁港投下了數億元的建港經費,但根據港灣工程專家的判斷,要克服淤沙的問題 ,估計經費可能需要五、六十億,現在呢,只能依靠著挖土機不斷的疏濬,勉強維持航道 的暢通,漁民們也只能看天吃飯,自求多福。 怪手正在清出大武漁港的淤沙。   港嘴清了又淤,漁民的怒火越燒越旺,2008年2月份,還曾經發起抗議行動,我們在拜訪 漁民的過程中,再次遇到了10年前採訪過的船長,10年的歲月,船長的頭髮都白了,原本 以為港口淤塞的問題一定會改善,所以把小膠筏換成漁船,沒想到還是錯估了政府與工程 專家的能耐。   大武漁港就像是台灣港灣工程的活教材,讓我們看見了大自然的堅強以及人們對於海洋能 量的輕忽。 另外,台東縣的長濱漁港,同樣也面臨港口淤積的問題,近年來竟然上演了一場漁港變成 砂石場的荒謬劇,港區碼頭上砂石已堆積如山,港嘴邊沙子總是隨著潮流一堆一堆的滾進 港口,怪手不停的趕工,好像永遠也挖不完的樣子。   但是台東縣政府,卻在這座幾乎癱瘓的漁港,發現了龐大的商機,因為從港區挖出來的砂 石竟然成為高級建材,經過標售,立即獲得上千萬元的收益,但縣政府賣出砂石,一邊數 鈔票的同時,另一邊的海岸卻因為缺乏砂源的補充,導致海岸侵蝕,而漁民們長年來受困 於漂沙的問題,還是沒有獲得解決。   為了拉攏選民、拼選票,政治人物經常在選舉期間,允諾許多地方基礎建設,因此產生了 許多選舉漁港、政治工程,但這些漁港工程往往是政治凌駕專業,導致屢建屢敗,成為永 續工程,像花蓮鹽寮漁港已經蓋了17年了,當地漁民與海岸環境,都同時成為受害者。 花蓮鹽寮漁港原本是屬於細小礫石的沙灘海灣,當地有個小聚落叫做橄仔腳,漁民們的漁 筏平時就停靠在沙灘上,但是蓋了漁港之後,自然美麗的海灣卻佈滿了大粒卵石和消波塊 花蓮鹽寮漁港從1991年開始興建,不過因為附近海流強勁,外防波堤屢次被沖毀,沈箱也 斷落在海中,阻礙了航道,而原本海灣上的沙子,因為突堤效應日漸稀少,只剩下大小不 一的卵石,危及漁筏上下岸與進出沙灘的安全及方便性,多年來,漁民對於政府建造的「 烏龍漁港」怨聲載道。          花蓮鹽寮漁港原本是屬於細小礫石的沙灘海灣。  海灣上的卵石影響漁 船安全及便利性。  港口防波堤北岸的沙子卻越積越多   這麼多年來,我看著港口的碼頭、堤防,蓋好了又塌下去,甚至干擾了海岸原來的律動, 現在南邊海岸已嚴重侵蝕,並危及台11線的路基,雖然港口南岸的沙子一天一天的減少, 但港口防波堤北岸的沙子卻越積越多。   十幾年來,這一段海岸幾乎沒有停止變動,唯一不變的是,漁民的困境始終沒有解決,已 經快七十歲的老漁民黃順德,告訴我們現在漁民每天進出港的標準動作,必須先清出沙灘 航道的石頭,才能避免漁筏受損,另外還得依賴人力的協助,漁民才能出海作業或是才能 回得了家。   鹽寮漁港的興建工程,至目前為止,前後已花費了近2億元,但還是失敗了。鹽寮漁港的 例子,突顯了港灣工程的侷限,大海的能量,人們還是難以相抗衡,當漁民的港口美夢破 滅之後,老漁民現在的願望,是只要能夠回到從前就好。   為了改善漁民的作業環境,政府大肆增闢或擴建漁港,但是又因為漁港設計不良,或是沒 有評估海象潮流的影響等因素,導致漁港淤積嚴重或是狀況不佳,無法使用,政府花費鉅 資大興土木,不只破壞了海岸自然環境,漁民也沒有領受到政府的美意,再來看看漁政單 位,最不願被人提起的老笑話,就是和美漁港與金沙灣的例子。   早期金沙灣是一片小而美的沙灘,1994年和美漁港擴建,防波堤往外延伸,金沙灣的沙子 ,就逐漸隨著海流飄進了港內,港口還沒正式啟用,淤沙卻已經堆得比泊船的碼頭還要高 ,建一個廢港又毀掉一個沙灘,四千多萬的港灣工程完全敗給這一粒粒的小沙子,為了拯 救這座荒廢十多年的漁港。   海岸工程從2004年4月底開始,台北縣政府與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聯手動用近千萬元的 預算拆除近百公尺的防波堤,並陸續將和美漁港內的沙子抽回金沙灣的海岸,這些耗時耗 資的作為,只為了彌補當年錯誤的政策,不過當我們再回去現場觀察,發現金沙灣的沙子 還是流失了,至於和美漁港,雖然淤沙已經減少了一些,但空盪盪的漁港已儼然成為釣場 。   繞行台灣一圈,發現海岸工程一旦選址出了問題,後果就像一場永無止盡的惡夢沒完沒了 ,在每一項錯誤之後,往往只能以新工程來作補救,但往往是愈補愈大洞。   當美麗的海灣蓋了漁港,當潔白細柔的沙灘放上消波塊,當台灣超過一大半的自然海岸, 被人工結構物所取代,人們開始想念海洋以前的美好。   從2003年開始,內政部營建署推動「海岸復育及景觀改善」搶救計畫,第一年先選定了6 個示範點,編列了7千2百萬元,準備移除部分的人工結構物,之後每年都投下數仟萬元, 只為了換回海岸原來的模樣。   但是要拋開築堤防浪的舊思維,挑戰的不只是海岸工程的決心,還有居民的信心。十10年 來,我們欣喜人們對於海岸利用的價值觀,正慢慢的在轉變,但同時也發現政府部門的許 多作為,很令人憂心。目前在台灣各地仍有許多新的開發案與建設,像是深澳電廠的碼頭 增建計畫、離島的港口興建工程,還有台26線環島公路的開闢等。   沙的流動,就像是海洋生命的一種輪迴,阻斷了沙的飄移,等於扼殺了生命的延續,當下 一個10年,我們的海岸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側記:天然沙灘由人工結構物取而代之。 10年,在人生歲月中是不算短的時間,但相較於自然界的形成歷史,卻只是其中的一小點 ,重回海岸,繞台灣一圈,有欣喜也有難過,看到久違的受訪者,頭髮白了,臉上多了些 皺紋,但是港口淤積、出海困難等老問題,還是沒有解決,10年來,一樣的抱怨,說者無 助,聽者無力,當然也看到有些海岸,慢慢的找回原來的樣貌,期待下一個海岸10年,再 來到海邊,可以從心裡散發出一抹甜甜的微笑。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http://www.pts.org.tw/php/html/island/island.ph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137.35.148
tarzanboy :><" 越看越難過... 08/13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