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目:我們的島 農發條例發了? 公視CH13 http://blog.roodo.com/finimay/archives/5837561.html >>> 去年12月,有立法委員提案,要修改農業發展條例,放寬興建農舍 的土地限制,許多人擔心,農地會不會,被大規模開發成為建地, 這點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當農地開發的大門一開,會產生什麼樣 的利跟弊呢?到底農業發展條例,是發了誰? -------------------------------------------------------------------------- 我們的島 節目>> http://www.pts.org.tw/php/html/island/index.php :首播:2008-04-14(一) 22:00~23:00 :重播:2008-04-20(日) 10:00~11:00 -------------------------------------------------------------------------- >>>節目內容>  就在今年總統大選,第一場電視辯論會上,有農民這樣提出他的疑問:我是高雄 美濃鎮的有機農民,我希望總統可以保障農民的耕作環境,農田不要被破壞,對都 市人來鄉下買田興建房舍,可以有管制與規劃。攝影棚裡,農民持續追問、兩位總 統候選人相互較勁,到底情況怎麼樣?最好的方法,就是到現場一探究竟!  老街上的粄條店、美麗的波斯菊花、純樸的農村生活,高雄縣美濃鎮,就是這樣 一個,可以讓人釋放壓力的好地方。尤其,在民國88年、國道十號高速公路通車以 後,人們不只想到美濃玩,甚至想盡辦法住進美濃。房地產仲介楊宗源說,美濃是 個山明水秀的農村,十幾年前,他自己就來買地建屋了,現在,他還有一堆朋友等 著他介紹呢!  民國89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政府打破過去的嚴格管制,開放農地自由買賣、 可興建免稅農舍,自此之後,美濃成為台灣南部農地買賣的重心。像是美濃山系下 ,有山水為伴、有稻浪相隨,買賣招牌多得不計其數。  農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農地的價值,建立在農作物的生產上,但是農發條例 放寬農地農有的限制後,不具備農民資格的人,也可以買農地蓋屋,所以農地上才 會出現,以農舍為名的豪華住宅。房地產業者唐健民解釋,如何分辨是炒作過的農 地還是尚未炒作的農地,就要看土地的所有權人是誰,如果農地所有人是高雄人、 台南人,甚至是中部、北部的民眾,那麼農地鐵定已經被炒得翻兩翻了。  農地的好壞,跟土壤、水文扯不上關係,和農作物的生長也毫無關聯,市場價格 決定一切。這片美濃山下的土地,經過十年變遷,價格已經飆漲兩、三倍。農地上 ,作物越來越少,美侖美奐、圍牆高築的別墅與日俱增。這樣的開發壓力,首當其 衝的,就是不放棄農業,依舊靠農地維生的農民。  美濃農民宋媽媽指著高級農舍說,蓋大房子會影響兩邊的農田,日照不均,水圳 又會被污染。鎮公所農業課長楊孝治表示,農舍起造會影響農業的生態環境,也不 利大面積的機械化操作。  以前從台北到宜蘭,經過北宜公路,至少需要兩個半小時的時間,但是自從雪山 隧道通車以後,宜蘭變成台北的後花園,只需要 1個小時20分鐘,三星鄉的平疇綠 野,就展現在都市人的面前,原來時間讓距離,變得更短。少了一個多小時,時間 變短、距離變近,宜蘭跟台北之間的往返,不再有那種出遠門的感覺,兩個地區的 關係也更緊密,但是在背後,卻有更沈重的負擔。  農發條例規定,農舍座落的基地面積,至少要有0.25公頃,而且農舍佔地面積, 最多只能佔總面積的10%,可是,事實卻不然。田邊到處都是超建的農舍,大多數假 日才住進農舍度假的居民,也沒有依規定,在另外90%的農地上繼續耕種。再加上生 活污水污染灌溉渠道,大面積不透水的硬鋪面,降低地下水補注,對農村而言,農舍 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災難。  雪山隧道通車前,農發條例的修法,就已經炒熱了蘭陽平原的農地價格,當時每 年平均增加三百戶農舍,主要集中在三星鄉、員山鄉、壯圍鄉等農業地區。到了 民國95年,雪山隧道一通車,變化更為劇烈,像三星鄉的人口數逐年遞減,但是一 棟一棟所謂的高級農舍,卻有如雨後春筍般,在田地裡不斷地冒出頭來。  「一條龍全程服務」、「買農地送木屋」,各種花樣百出的招牌,就插在稻田裡 ,房地產的熱絡氣氛,可見一斑。地板上的工具、木板和水泥,屋外的鷹架和施工 的工人,就在農地上「種」著農舍。這樣的景象讓人疑惑,農地可以一代一代傳承 、一年一年滋養眾生,為什麼有人要賣農地?  三星蔥農阿田叔說,兩甲大的稻田,一年最多賺二十萬,還不算人工喔!農民的 勞力價值比外勞還低。宜蘭縣三星鄉長劉燉亮進一步解釋,在三星鄉,65歲以上老 人人口佔了17%,務農無法養家活口,所以年輕人都在外地打拼,許多老農認為子孫 不會留在故鄉繼續耕種,乾脆把田賣掉。  民國84年,政府第一次推動農地釋出,開放十六萬公頃農地,興建工廠和住宅。 民國89年,農地開放自由買賣,當年起到現在,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毛額中,一直 低於2%。民國91年,台灣加入WTO,之後年年農地休耕面積屢創新高。農民的投資 ,是天天下田、日日望天,種了不一定有收成,賣了不一定賺錢,最後,年邁或 離農農民,只有賣地一途。  民國96年年底,第六屆立法院再修農發條例,立法委員們試圖將興建農舍的面積 規定,從0.25公頃,下修到0.1公頃,也就是說,要蓋農舍,只要買0.1公頃的農地 ,就可以了。雖然當時這項修法,來不及完成三讀,但是農地面臨浩劫的壓力, 從來沒有停過。  美濃鎮跟三星鄉很像,面積都在120平方公里左右,都有山脈作為屏障,有水圳 灌溉良田,還有在地濃厚的人情味。相同的,農地自由買賣的措施,在一南一北 高速公路的催化下,同時讓這兩個以農業為根本的鄉鎮,漸漸失去務農的立足之地。  剛下好秧苗的稻田、在田裡覓食的白鷺鷥、傳統的竹圍農舍和一隻小土狗,這 樣的景象背後,是農地守護人類、環境生成文化的重要意義。當農地變成建地、農 舍成為別墅,農夫被迫離農、農村越來越都市化的時候,讓人不禁想問,政府的 農業政策,究竟是走向滅農還是扶農?而肩負發展農業重任的農發條例,到底最後, 又是發了誰? >>>採訪側記> 我們可以預期得到,農業發展條例勢必會在新的立法院再度闖關,過去一公頃的農 地,在原有規範下,只能建四棟高級農舍,但是一旦修法通過,就可以興建十棟豪 宅,這樣的改變,得利的是誰?或許是建商、仲介,也或許是民代、地方派系,而 犧牲的,是農地的環境生態、是下田耕種的農民,不過,最大的輸家通常不自知, 等到我們驚覺農業文化崩毀,糧食安全頻頻亮紅燈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7.206.11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7.206.114 ※ 編輯: HandsomeYs 來自: 140.127.206.114 (04/13 16:12) fjula:轉錄至看板 Gossiping 04/13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