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1C94bb8p ] 新聞連結:http://n.yam.com/cna/garden/201006/20100625171167.html 導演紀文章 影像記錄環保運動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6-25 10:49 環保達人系列報導(10)(中央社記者童一寧台北25日報導) 紀錄片導演紀文章花費4年時間,拍出以反彰化火力發電廠運動為主題的紀錄片「遮蔽的 天空」,希望藉著影像,讓更多人明白環保議題的重大影響。 紀文章出身彰化鹿港,政大廣電系畢業,就讀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時,與其他學 生組成「鹿港苦力發展群」,投入地方文史工作,展開紀錄片生涯。 2005年,台電計畫在彰濱工業區興建火力發電廠,引起地方環保人士反彈,紀文章也將鏡 頭轉向地方環保運動,開始「遮蔽的天空」的拍攝工作。隨著反彰火運動的一路發酵,他 漸漸從單純的影像工作者,轉變成「扛著攝影機的環保工作者」。 「遮蔽的天空」片中指出,距離彰濱火力發電廠預定地15公里的台中火力發電廠,是全亞 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而這個「亞洲第一」也為中部地區帶來了幾個意想不到的「收穫」 ,包括幾年前喧騰一時的戴奧辛毒鴨蛋風波、全台第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酸雨,還有全 台成長最快的癌症罹患率。 拍攝「遮蔽的天空」過程中,令紀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台塑六輕的畫面,「整片天空都是灰 濛濛的,那時才驚覺,原來這就是我每天呼吸的空氣,汙染24小時地排入我們的環境當中 。」當時他的反應,是全然的震驚。 彰化、雲林是魚米之鄉,等於是台灣的糧倉,紀文章說,這裡的任何環境汙染,都會經由 所生產的食物,成為全民共同的傷害;但城市和邊陲地區的不平衡發展,使中部的環境汙 染問題,始終未得到適當的關注。 紀文章回憶說,從前在台北讀書,每次回到鹿港老家,「都覺得像是進入另一個世界」。 那時候,台北正值交通黑暗期,空氣品質很糟,諷刺的是,經過這些年,「反而現在台北 的空氣比中部好很多。」 「遮蔽的天空」巡迴放映時,紀文章發現關心環保議題的民眾相當多,不分城鄉,大家都 能敏感地察覺到,這個議題對於自身的重要性。許多民眾都希望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來減緩對環境的衝擊。 比起個人的改變,紀文章認為,總體環境結構性的問題,更需要大家的關注。 他舉例說,曾有政府官員提倡中秋節不烤肉,實行節能減碳,但實際的數據估算,全台民 眾中秋節烤肉一天,只製造出6382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六輕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 年就高達6700萬公噸,相當於1萬498個中秋節烤肉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 「要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先弄清楚誰才是問題。」紀文章說,政府的能源政策若不及早 朝替代能源、潔淨產業的方向前進,就無法根除類似台中火力發電廠所帶來的汙染問題。 紀文章強調,「反彰火運動的重點,並不是發電廠蓋不蓋在彰化,而是希望藉此讓政府修 正能源政策,否則就算不蓋在彰化,也會蓋在別的地方,汙染還是一樣存在。」 紀文章也提到,彰化當地有不少人期待電廠開發,能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但根據過往的 經驗,「所有美麗的承諾都會跳票,最後剩下的只有汙染。」到目前為止,經濟開發與環 境保護似乎仍是零和遊戲,破壞環境所得到的最後利益,卻全由少數財團把持。 紀文章說,許多農民、漁民世世代代居於鄉間,產值並不比任何產業低,卻為了工業發展 而被犧牲,如果再加上汙染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兩相比較下,一點也不划算,農漁民卻因 缺乏發聲管道,心聲很少被人注意。 「許多人提到環保運動,就會想到街頭路線、激烈衝突與暴民。」紀文章說,事實上,環 保運動工作者平日都是相當溫和理性的人,「他們會用這種高度自我剝削的方式進行抗爭 ,都只是在為弱勢者爭取發言權。這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 紀文章希望藉著紀錄片還原環保運動工作者的本來面目,見證夥伴們的辛苦與血汗,「許 多出現在影片中只有幾秒鐘的畫面,卻是經過長時間的動員才完成的結果。」紀文章說, 「影片是我向環保運動工作者致敬的方式。」990625享受塵土飛揚的刺激 -- ※ 編輯: neihu 來自: 218.167.104.11 (06/25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