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江慧儀 從五月三十日的愛山林反纜車運動以來,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不斷在各大報重複以所謂 的「聯合國高山議程」(Mountain Agenda)來為高山纜車政策辯護。但是不知道張副主委 是用功不夠呢?還是故意以模糊的資訊欺騙大眾?經筆者翻閱高山議程相關資料發現,事 實與張副主委所言有所出入。 追溯「高山議程」一詞的由來,「高山議程」一開始的時候指的是一群對於高山議題有興 趣的人士,他們以「高山議程」為名,是一個類似智庫的非正式的團體,目前為止他們 仍以瑞士的柏恩大學為連絡所在地。1992年地球高峰會前,他們準備了一份報告, 當初的用意是要突顯高山環境與高山住民所面臨的多元問題,並希望高山議題能成為里 約地球高峰會關心的重點之一。在他們的努力下,聯合國在里約地球高峰會所訂定的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第十三章當中,將全球高山生態系列在「脆弱生態系的管理」的範疇來討論。之後,「 高山議程」也常被用來作為二十一世紀議程第十三章的俗名。某些國家也會用「高山議程 」一詞作為該國推動高山事務計畫的名稱。 然而無論俗名為高山議程的第十三章或2002年國際高山年的宣言中,筆者都沒有發現張 副主委所稱「明白宣示纜車為最環保的運輸工具」等相關字眼。張副主委作為辯護的說詞 只出現在名為「高山議程」的這個NGO自行出版的高山系列報告中。而且截至2002年為止, 高山議程所出版高山系列文獻,共有高山永續發展、高山的能源與運輸、高山的森林以 及高山的觀光、高山的水資源等主題,內文總共有數百頁,其中僅有兩頁主要提及纜車 ,而其中當然 不會像張副主委一樣只有提到纜車的優點。除了纜車與鐵道與車道相較的「相對」優點 之外 ,該文中也明確提到提到纜車帶來的挑戰與問題,包括:「由於纜車有可能將平常不易 到達的地區開放出來,纜車可能為脆弱的高山地區帶來威脅,尤其是在纜車的興建與 大眾觀光或礦產開採有關的情況下。」文中也提到在全球許多民族的文化當中, 高山被視為精神與靈性能量的泉源,因此在大量的遊客進入高山之後, 這些高山聖地面臨嚴重的垃圾、排泄物處理、噪音、能源消耗等問題, 許多原本在深山中修行的僧人因而被迫棄守聖地而避走他鄉。 因此,張景森說,「聯合國在高山議程中『明白宣示』纜車是山區中最環保的交通工具」 ,似乎是對「高山議程」有誤解,更是對台灣民眾報喜不報憂。其實,纜車只是在與車道 和鐵道相比較之下「相對環保」。 同時,根據高山議程出版的「高山、能源與運輸」報告, 全世界大部分的纜車是興建在觀光區,而非台灣所選定的國家公園內的生態敏感區,因此 其所造成的衝擊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此外,高山議程系列撰寫的出發點與背景究竟適不適用台灣的生態、政經與文化現狀,能 不能被奉為興建高山纜車最重要的背景資料與指導原則? 這一點值得討論與思考。 高山議程這一群人的初衷,主要是看見高山生態系的脆弱與敏感, 為了避免高山生態系像低地生態系一樣遭受嚴重的肆虐與開發, 因而提出應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讓全球居住在高山的低度發展國家的高山住民, 諸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尼泊爾、不丹等國家等國高山住民的生計基本需求問題 (如運送農作物、牛羊)獲得適當的改善。 台灣雖是多高山的國家,但經歷社會歷史變遷, 目前真正仍居住在高山的原住民寥寥可數, 而目前所規劃的纜車路線並沒有經過高山部落, 所以也不會帶動地部落的經濟發展。 現在台灣興建纜車的目的究竟是為了誰? 誰是真正的獲益者?是為了服務張景森口中的老弱婦孺等弱勢團體, 還是滿足政客的虛榮心與財團的利益? 最後,身為肢體障礙者的家屬,縱然我相信他們會有一覽台灣高山之美的慾望,但我清楚 的知道,政府到底給予這些弱勢族群多少照顧,他們的生活需要忍受多少不便。政府若 真要 照顧弱勢的朋友,應該好好思考如何讓他們的365天都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一次的高山纜車之 旅,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利用弱勢的族群來當做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真讓 人感到不堪,也讓為我的家人感到不平。 江慧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 They are both convinced 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 Such certainty is beatiful. But uncer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91.103.29
yellow7:推一個 高山纜車的事情我真的很反感 218.164.122.157 06/12
danniel21:學姊的文章當然要推 140.122.145.223 06/15
scsw:推阿... 203.72.81.3 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