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網址:http://e-info.org.tw/node/77771 大雨大雨一直下 採訪、撰稿:胡慕情;攝影:陳慶鍾、葉鎮中;剪輯:陳慶鍾 蟬聲大噪,雲霧環繞群山。寧靜的高屏山間,卻隱含危機。 6月10日起的豪雨特報,短短兩天內,高屏溪流域,降下超 過1000毫米的雨量。一條又一條溪澗,不斷竄流,衝擊莫拉 克風災後脆弱的山體。 山崩、路斷、橋梁岌岌可危。山間部落,再成孤島。居民倉 皇而逃。豆大的雨,不斷累積。夏季汛期警報來臨,我們做 了什麼準備? 濁黃的惡水,不斷衝擊落石,發出如雷巨響。溪水上的便橋 也岌岌可危。這裡是高屏溪支流的荖濃溪。沿線部落,因為 610豪雨,傳出嚴重災情。 6月12日,我們來到桃源區高中里,發現桃源區唯一聯外道 路台20線的路面,已經崩毀了2/3的寬度。莫拉克災後3年, 桃源區居民只要遇到大雨,都必須走這樣的道路回家。 這條路接連的第一個聚落,是高中里,由三個原住民部落組 成,分為六個鄰,居民大約800人。居民帶著我們探訪聚落 ,一窺更嚴重的災情。 「那個山有沒有,涵管太小,山的土石流帶著木板下來,把 那個涵管堵住,水就是往(部落)這邊流,我們昨天看到就趕 快處理。」 居民帶著我們行走的這條產業道路,上方就是林務局的林班 地。2天前,因為整治工程無法涵容水量,帶來土石流。嚴 重威脅下方的高中里第二部落。當時高中里居民,徒手搬開 石塊、木頭,才逃過一劫。但更深山的復興里,就沒這麼幸 運。 復興里,位於高中里上游。從空中俯瞰,兩棟民宅瞬間被惡 水吞噬。莫拉克風災後,高屏溪流域的河床被墊高,只要一 下雨,就會暴漲。 莫拉克災後,政府在荖濃溪投入13億整治經費,其中有7億 用來疏濬,但高中里長賴文德指出,3年來,根本沒看到任 何成效。 表情空洞,不時擦著眼淚的老婦人,就是失去家園的復興里 居民石金花。豪雨發生時,她在山下看病,打電話回部落探 問情況,鄰居跟她說,一切沒事。豈料幾分鐘後,房子卻被 洪水吞噬。 提起房子,石金花就激動得不能自己,因為她所遭逢的厄運 ,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民國99年,復興里居民曾經向政府 陳情,水利工程清疏有嚴重缺失,恐怕導致災害。高雄市政 府卻回覆,沒有經費。 聚落旁的一座堤防,在莫拉克風災時被沖毀,3年來一直重 複施作,石金花指控,她的家就是被這個工程毀掉的。 「他們不知道補幾次,第一次用蛇籠,下一點點就沖掉了, 它們第二次又做又沖掉,可能做了差不多4次吧!又重挖, 也不知道會下雨,還沒做完,就沖到我家!」 當我們再往荖濃溪下游走,來到桃源區新開里,只見小山貓 忙碌地移開崩落的土石,居民無奈地環視家門,因為馬路早 已變成水路。 「我們從賀伯颱風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逢水必淹,政府都 來走馬看花,也沒有為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居民黃小姐住 家後方,有一座山坡,賀伯颱風過後,鬆動山體,政府沒有 進行復育,只有施作排水工程,讓黃小姐飽受淹水之苦。 「八八的時候我們是前面有小河,後面有山坡。政府有做工 程,但隔年也是一樣,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黃小姐認為 ,上游的山林保育沒有做好,下游的工程根本無法擋住土石 流,「土石流有水就下來,把水溝都淹滿了,好像沒辦法根 治,每年都重複這個故事、重複這個問題啦。」 莫拉克災後,學者呼籲進行國土復育。但3年來,復育方案 付之闕如。政府投入的重建經費,都是山林整治。 由於高屏溪流域緊鄰中央山脈,坡度超過3、40度,屬於地 質敏感地區。加上高屏溪近年不斷有超過規模六的地震,莫 拉克颱風,可以說是摧枯拉朽。地質學者陳文山警告,高屏 山區,不適合整治工程。 「山區裡面,基本上我是反對再繼續做整治。」陳文山表示 ,高屏地區經過層層環境變動,往後可能不一定要到豪大雨 的規模,就會釀災,「所以一定要勸山區居民撤離。」 莫拉克災後,政府開始檢討撤離機制、建立防災地圖,內政 部長李鴻源認為,防災地圖在610豪雨,發揮了九成效用。 然而,當我們檢視高屏溪流域的受災部落卻發現,避難資源 分配,有極大落差。 屏東三地門鄉的體育館,汛期時,作為政府強制全村撤離的 安置中心。由於安置場所離行政單位和平地很近,物資不虞 匱乏;加上三地門鄉不時透過衛生體系進行避難宣導,居民 的撤離準備,比莫拉克風災時從容。 三地門鄉達來村居民李玉飛表示,村長在汛期時,會到家勸 離,所以她帶著手工活,來到安置所,「等到路好,再回家。」 檢視安置場所,雖然場地漏水也缺乏隱私權,但基礎設施不 虞匱乏。三地門鄉達來村居民王振傑表示,還可以接受。 然而,當我們來到政府在深山部落指定的緊急避難中心,卻 發現硬體資源付之闕如。高中里長賴文德抱怨,莫拉克災後 就告訴政府,活動中心至少需要廚房設施,至今卻連廚具都 沒有,居民得蹲在地上煮飯。不僅如此,物資也相當缺乏。 指著堆積在一旁的物資,只有幾包關廟麵和罐頭,這些物資 ,就是800位居民的避難儲糧。其他物資都放在桃源區公所 。由於道路中斷,賴文德估算,這些糧食只能撐2到3天。而 空投物資必須仰賴天候,他希望調用興中國小物資,卻碰了 釘子。 「前幾天我們進入這個收容中心,想要動用物資。比如停班 停課,國小這邊有一些營養物資,是不是可以供應到社區, 我們得到的答案是,校長說不准。我是百思不解,為什麼橫 向、縱向的一個指揮系統,有那麼大的問題?」 然而,這不是高中里最窘迫的狀況。第六鄰的美蘭部落,坐 落在河的彼端,橋梁遇雨必斷,每每成為孤島。 當我們來到連結美蘭部落和高中里已經斷掉的橋梁,只見滂 沱大雨中,有一位美蘭部落的居民,綁著麻繩,小心翼翼拿 著薄木板銜接斷橋、拚死過河,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部落 快要斷糧了。 山上的緊急避難資源不足,加上雨沒有停歇的態勢,行政院 長陳沖下令,強制撤離山區的孤島部落。 6月13日上午5點左右,軍方動用直升機,預計送下桃源515 位、那瑪夏188位,以及茂林540位,共計1243位居民。但下 山的居民人數,遠不如軍方預期,多數居民堅持留守山上, 只有生病和缺糧的居民才下山。 那瑪夏區南沙魯部落,是莫拉克風災中,受創僅次於小林村 的部落。但這次豪雨,沒有一位居民下山。南沙魯居民林春 福開著車,帶著我們到部落上方的避難平台說:「從禮拜天 開始,我們晚上就都上去避難,還不到土石流紅色警戒,我 們就自動上去了。莫拉克災後,大家都已經有了避難意識。」 林春福說明,避難平台是居民自力興建的。莫拉克災後,政 府的重建方案,是強迫居民全數入住杉林區的大愛永久屋。 但居民生計還必須仰賴山林,加上文化衝突不斷,南沙魯部 分居民,堅持回到原鄉居住。 為了安全,他們邀請政府認可的地質專家,為他們尋找山上 的安全地帶,再透過民間團體的協助,興建了12棟避難屋。 林春福說,這一次南沙魯全體堅持不下山,一方面是回顧莫 拉克風災的經驗,「下去了,就被安置,回家的路會越來越 遙遠,所以族人這次堅持不下山。」另方面,則是這次災情 ,只造成道路中斷,族人在避難平台,已經很安全,沒有撤 離的必要。 南沙魯部落在避難平台興建完成後,每年8月9號,居民都會 入住避難平台進行防災演練,平時也會機動補充避難所需物 資。由於申請避難平台時,曾遭遇政府的重重阻撓,南沙魯 決定自力救濟,不但有十幾位居民考取廚師證照,也參加紅 十字會的救難訓練,以備不時之需。 避難意識充足、又有完善空間,果然讓她們從容度過這次的 豪雨災難。 這次大雨,檢驗著莫拉克風災以來政府的應變效率。南沙魯 居民打亥‧伊斯南冠,給了政府不及格的評價。 「這2、3年我們的觀察是,政府大概只做了物資的儲存,但 物資下放到區公所這邊,要配給各個部落,還是有些落差。 」打亥‧伊斯南冠進一步指出,政府在這次豪雨特報的救災 系統,行動遲鈍。「禮拜天凌晨已經下大雨,我禮拜天中午 下來山下,當時山上的救災應變小組都還沒有成立。」 打亥‧伊斯南冠認為,政府沒有在第一時間應變,等到警戒 時再啟動,只能等著救災。他強烈建議政府提前應對,而且 必須重視第一線的緊急應變方案。「最重要是避難空間,其 他都是小事,你沒有避難空間,就算危險,也不知道要逃到 哪裡」 台灣,是個危脆島嶼。當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避災配套, 顯然必須彈性多元。610豪雨,突顯了防災應變的不足,汛 期的試煉一波接一波,山區居民,等待著政府的修正與進步。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9.23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