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低碳生活部落格 http://lowestc.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1.html 這一波環境劫難 台灣能安然度過嗎(節錄)  (本文節錄自《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出版) 災難片《明天過後》以北極冰山熔解,北半球白種人文明所倚賴的 大西洋暖流循環中斷,導致文明頓時崩潰,特效誇大了,半真半假, 烘托英雄與親情、友情的公式主題,是不折不扣科學包裝的商業片。 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是一連串的演講影音加上高爾的故事 剪輯而成,取得門檻極高的圖表與證據也一併呈現,發揮極大影響力, 高爾還因此與聯合國IPCC小組共獲諾貝爾和平獎。 鐵齒的反方代表,則是以《侏羅紀公園》聞名的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小說《恐懼之邦》(State of Fear)回擊,內容引經 據典,許多人還以為不是小說。 其實,全球變遷是漸進而非突發現象,異常氣候也很難都歸因是短期 的正常波動,或是人類自作孽。若是人類自己搞壞了這個家園,地球 少了這個正在蔓延的癌細胞,經過漫長的時間還是能夠逐漸自癒, 地球根本不需要人類自以為聰明地來搶救。人類搶救的其實是自己的 未來,但多數人在大難臨頭時難以自保,而這一切並非遙不可及或 無能為力,而是切身可改變且來得及改變的未來。 國外的災難太過遙遠,回到台灣來看,我們又不願面對。本土生態 文學有兩部重要的預警小說,宋澤萊的《廢墟台灣》,在戒嚴末期 反杜邦運動前夕的1985年預測現在的2010年,從廣泛的環境災難破題, 深入批判社會與政治結構。張大春隔年在時報週刊發表輕薄短小的 《天火備忘錄》,警告核電災難萬劫不復,政府卻輕描淡寫說是虛構, 具體回應卻和小說內容神似,令人莞爾。 現在的山,一下雨便到處土石奔流肆虐,海邊平地被淹,台灣還有 哪裡可住人?我們需要一個台灣版的地球暖化預言/寓言,透過海平面 上升模擬圖,試圖想像——大水來了,走哪裡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7.78.164.94 ※ 編輯: Waitingchen 來自: 137.78.164.94 (07/24 01:30) > -------------------------------------------------------------------------- < 作者: Waitingchen (Rejoyce )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轉錄] 這一波環境劫難 台灣能安然度過嗎(節錄)-II 時間: Sat Jul 24 01:30:03 20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http://lowestc.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1.html  (本文節錄自《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出版) 這一波環境劫難 台灣能安然度過嗎(節錄)-II 台灣會不會崩潰?    賈德戴蒙「大崩壞」一書作過跨文化比較,歸結文明消失的五大因素: 環境破壞、氣候變遷、外敵威脅、夥伴消失,及最關鍵的—社會面對 挑戰與災難的回應。以這個架構,快速掃瞄台灣的狀況:  1.環境破壞:會不會變成「復活節島」的東亞現代版?  台灣被外來殖民者「發現」,讚為「美麗之島」,未料卻開啟 一連串資源詛咒,來自葡萄牙和荷蘭的船艦來此拓展貿易,明、 清、日等帝國大力開採、剝削,參天巨木、黃金、硫磺、煤炭… 各種天然資源被挖走,原住民被往山裡趕,野生梅花鹿消失。 反攻跳板和冷戰前線燈塔的角色,直到高科技矽島之夢,島內殖民 將山川海陸皆換算成新台幣的成長數字。當媒體取笑杜拜的「高塔 詛咒」,不一會兒又自大地吹噓一O一的炫麗煙火,這會不會是 台灣文明的最高點?  大洋洲的復活節島的巨石人像遺跡,曾是個難解的謎,現已被 證實是個完全因環境破壞而崩潰的近代文明,許多生態學教材都 以此比喻:地球是一個獨立而必須珍惜的島嶼生態系,國際環保 團體「地球島」就以此命名,這卻產生一個更難解的公案「明知 樹木是生命所繫,為何還砍下最後一棵樹」。  台灣颱風、大水一再釀成巨災,每逢災後檢討與重建,事過境 遷不好久,這個循環又再重演、幾乎是個反射動作。台灣的環境 破壞,會不會變成「復活節島」的東亞現代版?  2.氣候變遷:台灣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台灣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2.55億公噸,世界排名第22, 佔全球總量1%;以每人平均量11.26公噸來檢視,則一躍而為 亞洲第一、世界第三,是全球平均(3.9噸)的三倍;若以單位 土地排放密度來算,則是世界最高。另一個世界第一是成長率, 1990至2005年成長128%,若加上已通過或排隊審查中的幾個大型 產業開發案,未來還要增加將近一半的排放量。  由於特殊的國際地位,台灣成了京都議定書的化外之民,既不 屬於附件一國家(先進工業國),也不屬於非附件一區塊。由於 全球氣候變遷不是公平分佈,北方工業國排放絕大多數的溫室 氣體,也因此聚集絕大多數的財富,南方低緯窮國、島國,對 溫室氣體排放沒什麼「貢獻」,卻得承受最多的災難。而台灣, 處在尷尬的位子—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台灣近三十年平均溫度上升一度,是世界平均值三倍,海平面 上升速度也較世界平均快,大多數人口居住在易受海洋衝擊的 沿海地區,又位於颱風熱門路線上,台灣當然是受害者,卻像 溫水裡的青蛙,將悄悄的變化常態視而不見,無視危機欺近。  台灣颱風大水一再釀成巨災,每逢災後檢討與重建,幾乎是 一再歷史重演、機械式的反射動作。台灣的環境破壞,會不會 變成「復活節島」的東亞現代版?  3.外敵威脅:面對中國因素的兩種途徑  從國軍救災的手忙腳亂、欠缺協調,許多人擔憂一旦敵人 入侵時也將無能禦敵,其實對照99%倚賴外來能源、以及供電 系統,更是一遭到攻擊立即陷於癱瘓。比國家安全更高一層的, 則是直接面對中國因素,以及民間國際社會的安全網絡。處在 大國環伺局面,不只是地理的樞紐位置的重要性,如果關鍵小國 能將自己變成區域和平網絡的重要節點,便能化解衝突於無形。  由於長期受限的政治參與,加上國際上遭到政治孤立,讓人民 更加習慣埋頭賺錢,面對中國大陸強勢崛起,親近或疏離的兩難, 加深了國內政治兩極對立,裂痕難以彌補。而中國伴隨高速工業化 而生的碳排放,總量已和美國等量齊觀,國際上有兩種介入的方向, 一是持續將生產基地移入,「共襄盛舉」製造黑色中國,另一是 參與綠化中國的改變。  另一方面,與台灣建交的友邦數量持續減少,長期以來的主權 戰役多是節節敗退,稍早對岸是關鍵因素,如今新增海平面上升, 即將發生的是將吞噬吐哇魯和吉里巴斯等島國友邦,除了「借殼 上市進入聯合國」這種玩笑之外,政府應該把錢灑到對的地方, 最可行的是幫助島國聯盟的好朋友面對災難。  4.貿易夥伴消失:對制裁風險別心存僥倖  台灣經濟體極度依賴對外貿易,總統馬英九上任之初參加全國 NGO環境會議時,便提到「若不減碳將受到貿易制裁」,政府終於 聽到來自環保界的警訊。哥本哈根會議前夕,國內媒體聚焦猜測 是否會有具體結論,許多企業界人士抱著「如果沒結論還可以撐 一陣子」的僥倖心態。事實上,減碳已是國際政治與國際貿易戰 的主軸,即便沒有具體結論,減碳的貿易戰已經開打。  減碳抗暖化幾乎是當前唯一具有正當性的貿易障礙,碳關稅 這種強制性的貿易制裁,即將在主要出口市場風行。歐盟與日本 在去年就已經警告,來自拒絕減碳國家的產品,進口時將被課以 碳關稅,不論今年的墨西哥氣候峰會有無達成具強制性的決議。 美國眾議院已通過「清潔能源與國家安全法草案」,正待眾議院 表決,其中的碳關稅條款,便引起中國敏感地反彈,但WTO已明確 裁定碳關稅是可接受的、並未違反規定。美國貿易委員會充斥著 冷戰時代核子戰略策略顧問,為避免碳關稅引發爭議,更傾向 另闢蹊徑—「若以毀壞地球環境、不顧自己家園的方式生產, 該貨品沒有負擔外部汙染成本(內部化),因而得以低價輸入 美國,將視為傾銷的不公平貿易」。  另一方面,軟性制裁也透過市場機制悄悄發揮作用。曾在上個 世紀末以軟性經濟制裁打垮南非種族隔離白人政權的社會力量, 這次再度出擊的對象是製造溫室氣體的黑色高碳企業,消費者在 收銀機前用錢投票,在股市用投資帳戶投票,逼得品牌廠商也 要求供應商必須符合環境與社會責任標準。  前幾年面對歐盟管制電子電機產品使用有毒化學物質的RoHS 方案,台灣政府有效整合並輔導廠商成功而迅速地符合該標準, 這種靈活度,讓台灣企業輕忽減碳的重要性、複雜度與嚴肅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7.78.164.94 ※ 編輯: Waitingchen 來自: 137.78.164.94 (07/24 01:35) > -------------------------------------------------------------------------- < 作者: Waitingchen (Rejoyce )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轉錄] 這一波環境劫難 台灣能安然度過嗎(節錄)-III 時間: Sat Jul 24 01:34:49 20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http://lowestc.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1.html  (本文節錄自《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出版) 這一波環境劫難 台灣能安然度過嗎(節錄)-III 減碳 對話與辯證  一、大事小事的激辯    馬政府剛上台的時候,國際油價正攀向高峰,政府推出 「節能減碳十大無悔措施」,皆是注意冷氣、隨手關燈等 個人層面的生活環保,環保弘法師粘錫麟就當面向馬總統說 「減碳不是脫西裝啦」,環保署前更有「人民節能省小碳、 政府企業大排放」的質疑。  從國內溫室氣體排放結構來看,工業部門排放超過五成, 電力部門又以工業用居多,全國生活環保做到極致甚且是 完全不用電,僅僅省下一成溫室氣體,倘若政府輕易放行 一兩個鋼鐵、石化的新建或擴建案,就全然徒勞無功。  環保人士追究國家與企業排放責任,個人就沒有責任嗎? 高爾被踢爆自家豪宅的單位用電量是一般美國家庭的20倍, 保守派智庫便揶揄「衡量一個人的信念,最好的方法是他 自己家怎麼做。」開發派也常在環評會場質疑環保派, 「你們不吹冷氣、不開車嗎?」的確,若到施信民、曹愛蘭 夫婦家作客,是真的沒冷氣吹,環境律師文魯彬也以單車代步, 連一般人視為低碳大眾運輸的捷運都不太願意搭。  開發派用生活環保來檢驗環保人士,若言行不一就是 「偽善」,若達到高標,就是自命清高的怪人,要逼大家 回去過原始生活。一位吃方便素的環保運動者無奈地說, 常遇到有人說「對啊,『你們』很環保所以吃素」,然後 轉身與旁人大談美味的牛肉。其實,現實世界不是只有 黑白的兩個極端可以選擇。  美國Orion雜誌2009年七月/八月號刊載「洗澡再快也 不夠:為甚麼個人改變不等於政治改變」,(原文 www.alternet.org/story/141260)文章譯成中文後, 在台灣環保圈內大量轉寄引發運動路線的激辯。對生活 環保路線的批判主要是,這把責任歸咎於沒有權力的個人, 並偏重於用消費來解決問題,得利的當權者花很小的代價 就能「漂綠」(Green Washing,就像黑錢漂白一樣), 失去檢討整個系統與結構的契機。  在接觸到震撼性環境破壞資訊的當下,一股燃起的熱血, 未必能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生活隨手可及的小事, 讓人在捨不得既得利益與畏懼環境災難的矛盾抉擇中, 打開「日行一善」的窗口,普遍的無力感轉而有力 (empower),讓難得的綠苗慢慢孳長。自動自發爬樓梯, 養成自備杯碗餐具和手帕習慣,雖然聚沙只成小塔,蝴蝶 效應之下,卻可能誘發後續一連串巨大乘數效果。  底層人民如何在生活壓力的片刻喘息中,頓悟少消費即 少賣命的解脫之道,而不是贖罪式的資源回收,或落入大量 綠色消費的陷阱,端看推動者有沒有將參與者的意識推升到 社會改革的高度。素食抗暖化,不僅讓人透過食物關心 身處的土地,更揭發畜牧業與能源業爭糧,遍地飢民的社會 公義問題,從狹隘的減碳拜物教擴展到全球危機關懷。  二、個人與集體的悖論  減小碳還是減大碳,談到底是個人意志與集體行動, 這是社會學百餘年來的大哉問。環保書籍當中,個人 生活指南總是熱銷,硬梆梆的巨著也不能免俗地在書後 列出「你/我可以做什麼」。遍訪重要科學家與運動者的 紀錄片「第十一小時」卻不吃這套,而要觀眾反省自我, 「如果你確實瞭解問題的根源,就會知道該做什麼」。  全球層次的氣候變遷,政治經濟結構的決定權,似乎是 遠大於個人的主觀意志。曾是環境運動先驅的學者,進入 政府體制總是綁手綁腳,備受昔日同志的質疑,但蘇花高 環評在政黨輪替前夕被退件,陰謀論之外,好像又存在 一點努力的空間。「企業人格診斷書」則挑明了說,可以 跟人對話,但無法跟機器(企業)對話,一個醉心於大自然 的鳥人,也可能以汙染企業負責人的另一個身份做壞事。 站在權力高崗上的領袖,究竟缺的是擺脫束縛的政治決心, 還是從幕僚建議方案中堅持真相的智慧?  拉低到庶民的層次,一般人接觸到南北極冰山崩解、飄移, 或是島國淹沒而舉國遷徙,這種極具張力的震撼資訊,也很難 立即採取積極行動。常見的理由包括:  .全球化尺度的距離感,接收的力度大減,不覺得有迫切性。  .身處既得利益的網絡中,在矛盾的位置上選擇逃避是常情。  .被意識形態綁架,認為發展是硬道理。  .我沒有時間,環保是中產階級吃飽太閒。  氣候變遷造成地球上有較多受害卻僅有少數獲利,這種典型 環境正義課題,印證了八成受害二成獲益的「八二法則」。 因為多數人只受到一點損傷,缺乏動機去向獲利的少數挑戰; 這就像聰明人向每個人偷一塊錢,但很少人會花十塊錢去要回 這一塊錢,而且還不一定要得到。但反過來說,如果能夠有一種 機制,讓每個人捐五毛錢,去請某些人(如環保團體)幫我們要 這一塊錢,或許就能阻止情勢惡化。  傳統的對抗汙染,是把汙染者趕跑,不要在我家後院;最壞的 情況,是有能力的受害者認輸逃離傷心地。但現在的局面是氣候 變遷大到「無所遁逃於天地間」,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如果工廠 的型態沒有改變,只是被趕跑,換另一個地方受害,同一個大氣層 貯存溫室氣體,問題終就會回到自己身上。香港人到廣東設廠, 空氣汙染令香港墜入五里霧中,大陸火力電廠的硫化物等酸雨 汙染物,飄洋過海沈降到台灣,甚至美國西岸。現在台灣和香港 的環保團體,也愈來愈關注在中國大陸的汙染監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7.78.164.94 ※ 編輯: Waitingchen 來自: 137.78.164.94 (07/24 01:39) > -------------------------------------------------------------------------- < 作者: Waitingchen (Rejoyce )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轉錄] 這一波環境劫難 台灣能安然度過嗎(節錄)-IV 時間: Sat Jul 24 01:39:03 20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http://lowestc.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1.html  (本文節錄自《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出版) 這一波環境劫難 台灣能安然度過嗎(節錄)-IV  八八水災過後,南部很諷刺的竟然是旱災登場。綠色消費者 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十二月初再去小林村,結論是「用更大的滅絕 來掩蓋前面的災難」。河床上做地質探測的研究員告訴他,儀器 測得的數據經常破表,顯示脆弱地質狀況極度不穩定,而政府 為了搶通省道,硬生生以怪手在崩塌的獻肚山鬆軟土丘上推出 一條路;楠梓仙溪水質依舊混濁,顯示上游崩塌仍在持續。  開發破壞就像癌細胞沿著山區道路擴散,靜宜大學教授、守護 環境痴陳玉峰便指出,阿里山伐木集散地的二萬坪,現今崩到 只剩一萬坪,估計十七年內會完全消失。當便利通行的山區道路 開闢,讓遊覽車可以輕易爬上來,各式工程機具也跟著進來, 大規模的高山農業,遠超過原住民維生所需。經建會曾在2004年 做過山地利用調查研究,山區超過四公尺寬的產業道路,長達 8850公里,等於22條中山高,而海拔五百公尺以上二百二十六億元 的產值,原住民只佔七十億元左右。  南投縣的力行產業道路,是一條沒有規劃、沒有官方編號的 道路,是民間自力闢建,向來是逢雨就斷,八八水災後也喊著要 重建。許多濫墾濫建的人,反過頭來要政府照顧,面對質疑就說 「我們只是混口飯吃」,或是推給更大的國有山地農場,辯解 「把責任推給我們太沈重」。意思是:不賺白不賺,我不做別人 會做。  每個人都想我偷一點影響不大,不會被發現,被逮到了就抱怨 「大家都這樣,為什麼是我」。這種「公有地的悲歌」普遍存在, 表面上是個人「莫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修為不夠, 地球公民協會理事長李根政就常常舉強制戴安全帽為例,政策 宣導遠遠不如立法,生活環保如果只是每個人獨善其身,無法 改變地球的命運,一定要起而行動,推動制度的全面改變。  台灣每年消耗四十五億支PET保特瓶,回收率相當高,接下來 應該進一步提供更方便的公共飲水,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垃圾 分類資源回收的比例在國際上也相對不錯,政府引以為傲,甚至 是焚化爐餵不飽,更顯得當初政府「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 錯誤,原本大家都說不可能的事,在垃圾費隨袋徵收後,家庭 垃圾量大幅減少。  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     1992年第一次地球高峰會就已經高舉永續發展大旗,講求 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共存,經濟學與生態學源自「Eco-家」的 同一字根,更為人津津樂道。然而這次哥本哈根會議期間, 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憤怒美人魚」動畫短片,依舊凸顯了企業 「假如不要石油,經濟就會衰退」的危言嘴臉。  憲法增修條文中,明訂經濟發展「兼顧」環境保護的基本 國策,環境基本法第三條進一步推進到「環境保護優先」原則。 但社會卻還深陷於環保與經濟對抗的泥沼,媒體報導經常站在 兩邊都不得罪的「中立」立場,以「兩者究竟孰重孰輕?」 不下結論。  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全國四分之一的台塑集團,其創辦人 王永慶過世時,主流媒體只推崇他的勤儉戮力、關心帳上資產 由誰繼承,不去看他留下的環境負債由全民承擔;只問大財團 如何聚斂財富成為「經營之神」,而不問環境與社會成本外部化 的「節省」;只管當代一家子的權、利攀爬顛峰,而不管下一代 的集體生存需求。  雲林縣政府官員在環保署說出令人不敢置信的真相,縣政府 從六輕拿到的稅收,還不夠幫六輕聯外道路的維修費用,政府 倒貼企業所換來的是癌症村,而當初建廠承諾的新市鎮竟是 海市蜃樓,因為其所生產的塑膠粒直接從麥寮港出口到對岸, 無法帶動國內下游產業群聚效應,雲林至今仍是人口外流的 貧瘠地區,環保團體到環保署掛牌,諷刺整個台灣成了「中國 離島工業區」。當年陳定南和王永慶的電視大辯論,王永慶 大聲說六輕可以做到「比廚房還乾淨」,比較宜蘭人與雲林人 的選擇,讓我不禁懷疑,經濟發展究竟肥了誰,瘦了誰?  台塑董事長李志村表示,台灣石化六成的產品出口,未來 出口不可能再增加,批評政府「根本不用腦筋」,要求儘早 解除輕油裂解登陸的禁令。行政院長吳敦義則說「先顧肚子, 再顧佛祖」,三大民間投資案(中科四期、國光石光、六輕 五期)也要快點動起來。然而中科四期剛自第一階段環評闖關, 國光石化正在第二階段實質環評,六輕五期則根本尚未送件, 估計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為全國增加一成以上。  在全球金融海嘯尚未完全平復的當下談環保,行政首長的 「庶民經濟」幾近反射動作,沒什麼道理可言。其實,經濟 數據的波動只是短暫的景氣循環,如果景氣差的時候不課 能源稅、證交稅,股市高點的時候推出這些政策,一定會被 說成打壓股市,當然更難實施。而此次經濟與環境雙重危機 的相互加乘,病因起於掠奪式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在油價的 推波助瀾下,包含食物在內的物價全面飆漲。  一直被笑說是放羊孩子的羅馬俱樂部,其「成長的極限」 出了增補更新版,「全世界原油蘊藏量將在四十年內用完」 的說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將成真。以往兩次世油危機都是 肇因於中東產油國的政治動盪,油價爬得愈高摔得愈重, 但這次油價居高不下的結構因素是產油高峰理論:由於容易 開採的油田會先被採出來用,當總蘊藏量剩下一半的時候, 後面油源會愈來愈難開採,於是新增油源趕不上枯竭的老油田 衰減速度,總體產油高峰於是出現。  前一陣子才盼到見到景氣止跌的曙光,油價馬上迅速回升, 未來只要景氣確認復甦,油價肯定同步創下新高。不管傳統 還是高科技產業,只有徹底轉型為循環型企業,才能在經濟 與環境的嚴苛挑戰中繼續存續,否則將被全球減碳趨勢所淘汰。 歐洲過去趁著石油危機推動能源稅,促使產業轉型、改變人民 用油習慣,因而這次危機受傷較淺,綠能產業也隨之奠基、起飛。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教授指出,2006年台灣花了16%的 GDP進口能源,其中高耗能產業用掉三分之一,所創造的GDP 卻不到3%,這個帳怎麼算都划不來。台灣一定要痛下決心, 趁這一次的不景氣環境作全面的調整,否則景氣回春將是 我們惡夢的開始。  (完整的文章內容,收錄在《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一書中, 本書所有收入將捐贈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為提升台灣媒體的專業水準作貢獻) 作者簡介 潘翰聲,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碩士,現任綠黨共同召集人與發言人, 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並盼能在一個不發燒也沒有核廢的地球, 帶著女兒「四界走踵」的樹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7.78.16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