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I-Lan 看板 #1Cp-V155 ] 作者: cuteowlet (小鶹) 看板: I-Lan 標題: [閒聊] 宜蘭人˙宜蘭水 完整的水環境系統,維繫完整的生活與發展 時間: Tue Nov 2 18:28:13 2010 全文很長,加上有一些圖表說明,直接建議看網頁版: http://sites.google.com/a/eeft.org.tw/eeft/art/1/2010/20101029 宜蘭人˙宜蘭水 完整的水環境系統,維繫完整的生活與發展 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 方韻如 河川願景,也是我們的生活願景。而影響我們的不只是地表的河水,我們的作為也不只從 對河川看得見的影響而對水資源產生改變。也就是,河川願景,需要將水環境視為一個與 社會環境一起動態發展的整體,透過對整體水系環境的關注,跨越科際分野,根據自然營 力的運作機制,不斷地有依據得回饋調整我們的治理與經營,才有可能促成。 渾身帶水的宜蘭生活 從過去蘭陽平原的開發史,先民的遷移路線、與屯墾聚落的分佈,都與沖積扇特性上不斷 改道變動的河流特性息息相關,歷次的大災害,也多脫不了作大水。近世城鎮的興衰,水 運港口角色的轉換佔了大半;更現代橋樑工程的演進史,也隨著陸運大幅改變了鄉鎮之間 的經濟依存度。 宜蘭的農漁業後在工業化的台灣仍有相當的份量,當然拜潔淨水所賜。沖積扇的湧泉造就 了好酒、好米、水果醋、淡水養殖等等,離開市區常可享摸蜆兼洗褲的福利;遍布的湖泊 埤塘,則自然孕育了極高的水域生物多樣性生態系;而還有因地理位置擁有來自太平洋火 山系與黑潮所帶來的海洋資源,而與山海串連的河溪,也造就了淡水及海水魚蝦螺貝的生 命臍帶;近海岸濕地上的水鳥,享用著山海交會創造的佳餚,將宜蘭視為東亞遷徙路線上 絕佳的旅驛。 區位加上地形,像口袋一樣收納東北季風或颱風環流的水汽,創造了改變宜蘭發展史的林 業,也使得洪水與暴雨沖蝕的壓力一直都顯現在宜蘭人的居住習慣上。近代堤防的修築一 步步擴大了適宜居住與耕作的區域,幾次更超過防洪設計頻率的極端天氣,卻也提醒了複 雜地形與全球氣候變遷加乘作用的新危機。 親水的經驗激發了宜蘭在空間設計上的獨特性,有更多有趣的公共空間順著水創造回來, 依水而生的人際關係因而找了回來。親水的優勢也讓宜蘭在新交通時代成為旅遊的新寵, 既有好水造就的農漁產業休閒化之後,帶來更多商機。而好生活好度假的誘因帶動的地產 與旅遊商機,反過來透過對水的劣化,在我們還沒因應好的時候,悄悄傷害我們依水發展 的基礎。 而沖積扇特性的水的流動與自淨的方式,以及過去宜蘭人善用水的技能,並沒有被重視。 水圳一樣水泥化,取水的多元性逐漸消失,讓我們浮出海平面的河川運積作用,則逐漸被 縮限在堤防當中,順水而下的砂石是資源或是災害?變成弔詭的淤積問題,而疏濬方式的 設計與管理,也造就防災或釀災天差地遠的結果。 從一個目前沒有生活在宜蘭的人眼中,試圖理解這裡有些共同但仍各有個性的水域與宜蘭 人的關係。我們會看到很多新的隱憂,但也相信宜蘭仍有推動新的水環境倫理的優勢角色 ,讓好山好水繼續成為在這裡發展與生活的利基。因此,共織願景時,思考了八個問題: 從發掘關連與問題開始,發掘我們與水的新可能!。 [維繫水水生活的可能] Q1. 能不能整體看待『水環境』,而非僅看『河溪』? 水循環跨越多個人為劃分的行政與科學,在自然力的運作上,彼此間相互 影響,因此單看河川的保護治理,很難維護到我們期待河溪提供的功能。 水的循環過程中歷經的與造就的環境元素,都對水量或水質產生回饋影響。 水資源的取用,尤其在宜蘭,地面水不是唯一答案。尤其在歷經河道常態 性的改變到現代築堤束河之後,水脈在地面上與地面下的分水嶺不一定相同,水資源的涵 養以及污染,都可能透過目前的監測管制方式看不見的管道進行著,因此維護的範圍應該 更全面而謹慎。 宜蘭人受惠於水的生活環境與產業,來自獨特又多元的水環境所提供的『大自然服務』 (nature service),從取水、淨水、調洪、創造生產、調節氣候、交通、美的價值等 等都涵蓋。 Q2. 能不能更依據宜蘭的水文特性,發展多元並進的水資源管理與調節? 沖積扇入滲涵養的取水養水優勢,從日治開始即有瞭解充分的調查研究。從過去比西部發 達的水利設施的設計,有必要透過社區尺度的古地名溯源、全縣尺度的舊規劃新融入,在 區域規劃與都市設計的同時,重新發揮並保護,成為水資源的多元替代來 源,並避免污染透過伏流擴張。 高雨量的宜蘭在逐漸都市化之後,原有的濕地沼澤更需要被視為防洪調洪的重要保全,而 休耕農田亦可養水取代目前休耕規定,維繫水田生態系並發揮水資源涵養調節的功能。 使蘭陽平原從海槽中墊高浮出海面的力量來自蘭陽溪的沖刷、搬運、與堆積。現在,面對 海平面上升的壓力,蘭陽平原是全台最先面臨海水入侵威脅的地區之一,過去運積墊高的 龐大力量如今停滯在中上游,並且還因為堤防的限縮成為淤積在河道流心中,增加沖積平 原上洪災淹水的壓力。這優劣互易的條件固然受自諸多無法逆轉的複雜原因,但如何透過 河川治理配套區域規劃,讓大自然的力量成為助力而減緩威脅,絕對需要有針對蘭陽溪特 性的工程與管理智慧。 面對砂石疏濬與開採的複雜課題,本縣已發展出符合公共利益原則與多重監督機制的公共 造產制度。從水利外行想像著:有沒有可能透過工程與法規專業,在重建 『運積砂源成為穩定海岸的營力』的前提下,更進一步讓疏濬與固床護岸並進? Q3. 獨特的水域生態系,能不能有更跨界的維護措施? 林試所高瑞卿曾歸納長期觀察的心得,對宜蘭水域動物的保育提出三類重要的保育熱點: 獨流入海的小溪流、山區湖泊與湖泊邊緣的小溪溝、沿海感潮帶。這三處或為不同生態系 交界的推移帶、或為重要迴游通道與營養鹽供應通道、或是劇烈天氣條件下必要的臨時避 難所,因此孕育了宜蘭高水域生物歧異度,也是水產經濟的基礎。 以上這些保育熱點面臨的危機,包括:污染、河川構造物的阻隔、不當放生、濫捕等等, 跨越了環保、水利、漁業、農業等管轄,因此需要跨界的關注,來保護維繫宜蘭水域生態 的每一個基石,更保護那麼多種只孕育自宜蘭的地球資產。 灌溉渠道在農地重劃的催化下過度水泥化,使此一蘭陽平原重要的水域生物棲地失去了呼 吸,近年五十二甲濕地風箱樹事件也突顯了水域生態系保育需要更全面的策略溝通與聯繫 ,以維繫生產力與自淨功能。 水族產業在宜蘭獨樹一格。然而卻也使宜蘭尤其員山鄉成為入侵種水域動植物擴張的大本 營,透過日益遊人可達的湖泊遊憩,以及休閒農業的生態池風潮更加嚴重威脅宜蘭珍貴的 原生種。亟待相關主管機關以及業界同時發展生態設計的觀念,以及防杜入侵種擴張的管 理概念;綠博多次主題館的展示設計做了外來種利用的錯誤推廣,更需避免此類錯誤示範 透過大型會展再擴大。 蘭陽溪主河道上,沙洲種植西瓜及河階地種植蔬菜面積的擴張,隨著快速收成的大量施肥 ,倍增優氧化的問題。農產的獲益必得計算大家所共同承擔的污染成本,相關管理甚至管 制亟待重視。 Q4. 能不能利用觀光大縣的利基,扮演友善水並彰顯水環境價值的示範角色? 冬山河效應讓我們領略到了個案可以創造的影響力。從親河戲水空間、冷泉與溫泉文化、 埤塘湖泊的風景區化,如果同時尊重水環境的維護,相信宜蘭不僅可為遊客創造人與水的 美好親密經驗,也可以藉此示範遊憩衝擊管控的方式與尊重水資源的態度。 諸多依水而生的濱溪自行車道、休閒農業等休憩場域與機會,若透過置入環境教育的溝通 手法,可低成本地產生更多融入機會,讓更多遊客發現過去與水相處的軌跡案例,及水環 境服務的價值。 諸多與與水共生互敬的地方文化,可以透過文創產業創造價值,發展更多瞭解水、與環境 對話的機會,如龍舟賽、壩祭、舟楫水路的恢復與文史踏查等,而童玩節獨特的玩水經驗 與刺激,也可以有更多水的趣味科學與創作的設計融入,寓教於樂。 隨著淺山諸多埤塘湖泊開發成遊憩區,除了面臨湖岸水泥化設施對原有生態的一次性破壞 之外,隨之而來的生活與餐飲廢水對敏弱水域環境的衝擊,可以透過承載與排放管制,及 廢水處理的妥適化來補救;而許多湖泊臨山,慣行的環湖步道及車道,阻斷或威脅諸多山 區動物到水邊來用水的安全,廢除慣行的環湖習慣,有可能換來更獨特的觀察經驗;這些 管制與補救,都可以成為環境教育及觀光資源的特色。 Q5. 有沒有可能透過各種學習和參與機會,維繫與環境共處的文化基因庫? 宜蘭人在獨特地理位置與環境背景下,發展出不少獨特的適應環境條件與運用環境資源的 技能。這樣的獨特性日漸式微,多因環境管理措施有了統一的規範,追求一次性的效率, 甚至在統一的採購規則下偏好大規模而非在地經營者。然而這些區域性的智慧積累了長期 在地的經驗知識,也往往具備了最多從搖籃到搖籃的思考,或是最顧全既有大自然服務, 因此地域性的環境文化很可能是有助於面對環境變遷的調適解答! 水質的監測與水環境的認識、傳統引水工程善用湧泉及伏流的智慧、隨地形造就的複雜氣 候與水文知識、以及伴隨著的防災知識、行舟等水上活動的能力、水域生態系的經營維護 …等,在正規教育及成人推廣教育的管道中,可以視為未來需要的知能積極納入。 在重視社區營造的本縣,環境事務的公眾參與,應在社區的相關支持計畫中,視為一個重 要的面向,鼓勵關注社區環境資源的維護,建構社區的環境價值觀,與融入生活及產業的 可能;例如恢復傳統聚落裡上、中、下水的充分利用與處理,所創造的公共生活空間,以 及小系統內水資源的共同維護文化等等。 更多元的友善水環境的實踐,可以透過農業發展政策的重視、農舍開發的水處理規範與示 範、公共空間與建築的蓄流與排水設計等,包容在計畫發展的目標或機制中,對於本地與 外來的遊客,都是一種友善水的態度宣示,與隨時刺激的環境知覺。 Q6. 能不能從水環境的整體,看經營管理水環境的相關因子: 從現在的瞭解到未來的影響之間 水資源的水質與水量的維繫,與人為措施之間有緊密關係: Q7. 河溪需要『治理』嗎?治理之前,考量什麼? 自然河溪是一個平衡中可自營的系統:集水區形態與地表植生影響洪峰時與量、河床結構 與其所造就的生態系影響入滲的水質水量、濱溪生態系+水域生態系+濕地物理化學條件 都決定水質、而水質水量也造就我們從水中收穫的生產量。 河溪中不均質的多元環境,是環境變動或劇烈天氣條件時的維繫關鍵,均質化絕對帶來損 失:河心與河周的差異、主流與支流的差異、僅在雨季行水的的寬闊河道、水力與基質間 階段性平衡下的河道差異…。 無法回頭的社會條件與需求,使『治理』有時可能不得不然;然而每一項治理作為都有利 有弊,因此不宜過於單一的治理考量,應考慮:治理目標是什麼?治理目標達成的同時是 否會改變原來河溪提供的服務?目標衝突之間的優先順位?是否有其他替代組合方案?損 失的部分是否不可替代或有其他補救?這些衝擊的評估是否已盡可能地思考過不同時間與 地域尺度? Q8. 能不能把治理視為『適應性經營』,工程只是『其一』手段而已? 適應性經營,需要有保留彈性的配套準備,包括: 目前我們所知影響因素基礎資料多不充足,或面臨環境變遷亟待更新。各項治理的同時, 應先在相關的權責單位間,共同思考必須相互聯繫的監測指標,並有調整修正的準備。 來硬的,就先輸了。工程治理,不是唯一的方式;也需考慮副作用、及其他損失所造成的 成本。 試圖在固定參數下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的工程,多半伴隨著龐大的經費,相對如果損壞, 小單元遞補可能也低,缺乏避免風險的能力(low resistance),或因龐大成本問題及繁 複程序問題,造成災害後低復原力的特性(low resilience)。 每一條河溪都是有各自獨特運作機制與特性的有機體,一致性的工程發包方式,很難考量 到水理特性以外的其他條件。 以上完整圖文請見: http://sites.google.com/a/eeft.org.tw/eeft/art/1/2010/2010102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2.248.110
cuteowlet:11月12日(五)19:00~21:10本文作者會出席羅東社大活動 11/02 18:29
cuteowlet:如果看了這篇想要聊聊的 可以去社大活動堵她 11/02 18:30
cuteowlet:以上,不要說是小鶹說的 ※ 編輯: cuteowlet 來自: 114.32.248.110 (11/02 18:3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2.248.110
cuteowlet:10001篇!!!!! 11/02 18:36
NiChu:推薦這篇文章 11/02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