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e-info.org.tw/node/60057 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作者:張泰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如果你問討海人:「什麼東西最好吃?」,他會說:「自己抓的魚最好吃。」 如果你問農人:「什麼東西最好吃?」,他會說:「自己種的東西最好吃。」 如果你問我:「什麼東西最好吃?」,我說:「自己煮的菜最好吃。」 吃飯皇帝大 食物是生存的基本需求,我們甚至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演化, 是以食物為核心。傳統部落裡獵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因為他們提 供族人蛋白質的來源;世界幾個古文明的發源地,因為農業提供 穩定的食物生產,而發展成龐大的帝國;同樣的也有許多文明, 因連年飢荒而滅絕。「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食物的 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人類學會直立以來,每天辛勤勞動只為求三餐溫飽,採集、漁 獵、畜牧、農耕,人們生產自己所需的食物,與老天爭一口飯吃 。獵人們小心翼翼保護獵場,農人們細心照顧土地,並用崇敬的 心感謝上天賜與食物,絲毫不敢浪費。 工業革命後,許多人離開獵場離開土地湧入城市,人們不再直接 生產食物,而是用勞力換取金錢,再購買食物。當金錢展現它的 無所不能後,獵人們發現獵物也可以換成錢,然後購買先進的獵 具,更有效率的打獵;在綠色革命後,農人們也發現金錢換來的 肥料與農藥,大大增加產量,改變了以往看老天爺臉色的苦日子 。於是獵場不再被保護,土地也沒人照顧,金錢換到的不只是食 物,還有更好的生活。 關係改變 食物與人類的關係悄悄改變了。 我們學會如何在迷宮般的大賣場找到販售蔬果的貨架,卻對於這 些蔬果是長在樹上或土裡一無所知,更別說是在哪裡?由誰?以 及如何被種植出來的?空蕩蕩的獵場,獵物絕種後,獵人也跟著 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工業化養殖場,用極不自然的方式畜養動 物,再毫無尊嚴地將他們屠宰。 食物不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一門生意。 於是,我們對於吃下肚的東西越來越陌生... 我們吃下工業化種植的蔬果,讓土壤鹽化、自然棲地消失。 我們吃下工業化畜養的動物,破壞雨林、賠上健康。 我們吃下許多化工產品的食物添加物。 我們吃下一件又一件的黑心食品。 反省與食物的關係 終於,人們開始反省自己與食物的關係。 我們是不是該對自己所吃的食物負責,而不是由食品製造商決定 我們該吃什麼。我們更不應該只貪圖便利、便宜而任由批發商從 中剝削農民,間接傷害了土地。因此,當我們承諾要重拾和食物 的依存關係時,表示我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力氣,去購買(或生產) 食物,就像有人推行有機農業運動、建立農產品產銷履歷,或成 立共同購買合作社等方式,鼓勵大家做一個負責任的消費者,重 新建立對食物的尊重。 很快的這一股風潮不但席捲全世界,也從陸地吹向海洋。 不同於幾乎被破壞殆盡的陸域,廣闊的海洋環境因範圍廣大、航 行漁撈技術的限制,直到晚近才受到人類活動影響。但就像貪婪 的獵人將獵物趕盡殺絕一樣,人類數十年來對於海洋生物的過度 捕撈,加上沿海環境受污染等因素,海洋生態已經岌岌可危,更 有科學家警告到2048年人類將無魚可吃,面對這樣的警訊,先進 國家已開始推動「海鮮選擇指引」(Seafood Guide),透過食用 對海洋比較友善的海鮮種類,以消費者的力量影響生產者(漁民), 以維護海洋生態的永續。但事情真有那麼容易嗎? 如何挑選 與挑選海鮮比較起來,挑選蔬菜容易多了。 選擇蔬菜時,我們會考慮在哪裡種的?碳足跡越少越好。用什麼 方法種的?越接近有機農法越好。誰種的?有生產履歷或認證標 章比較好。但挑選海鮮時,需要考量的複雜度遠超過我們想像。 若是野外捕撈的海鮮,得考量捕撈方法對環境有沒有傷害?有沒 有過度捕撈和混獲的情形?族群數量多寡與大小?性成熟年齡長 或短?是不是珊瑚礁魚類?是不是生態金字塔頂端的高階物種? 有沒有良好的漁業管理?若是養殖的海鮮,則要問是否為完全養 殖?吃哪一種飼料?對環境有沒有影響?養殖用水來源?會不會 影響到野生的族群? 看到以上這些問題,不禁讓人後退三步,我們該如何在研究所般 的高深題目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呢?還是乾脆就完全照著專家提出 的「海鮮指引手冊」就好啦!不過我們終究得要為自己的食物負 責,完全聽信別人(不論是專家或者食品商)的意見都是不負責任 的表現。 問題在於不了解海洋 其實問題似乎出在我們對於海洋的不了解。 我們對海洋生物不夠了解,所以不知道他們的族群量、性成熟年 齡、在生態系中的地位;我們對於漁民不夠了解,所以不知道他 們是如何辛苦的把魚捕上來,也不知道不同的漁撈方式究竟怎麼 一回事;我們對於海洋環境也不夠了解,所以無法判斷哪些棲地 該受到保護,又哪些物種對於生態系至為重要。 在眾多的不確定中,漁民、專家學者各界唯一有的共識,是「人 類確實對海洋資源造成明顯的影響,打破了海洋取之不盡、用之 不竭的想像」。漁民的漁獲量越來越少,收入不如以往,市場上 的魚,體型也越來越小;學者專家更是頻頻提出海洋生態即將崩 潰的警告。 人類身為食物鏈的一份子,必須倚靠海洋生物才有辦法繼續生存 下去,為了不重蹈陸域獵場消失的覆轍,我們都應該及時行動, 建立真正永續的海鮮文化,希望維持海洋生態的平衡。除了「海 鮮指引手冊」提供消費的參考外,我們更需要積極的認識、了解 海洋生物和環境,光知道挑選海鮮的原則並不足夠,因為有原則 就有例外,況且對於好與壞的評斷,通常是比較得來的,標準也 許會因地因時而改變。例如依照「底食原則」,不要只吃金字塔 頂端的魚類(如黑鮪魚、鯊魚),因為他們種類多、數量少、生命 週期長,而建議食用食物鏈底層的魚類(如鯖魚、沙丁魚),因為 他們種類少、數量多、生命週期短,但這個原則卻不適用於「惗 仔魚」,因為捕撈惗仔魚的漁法同時會捕到其他仔稚魚,產生嚴 重的混獲,影響生態甚鉅。 到底怎麼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呢?也許沒有不變的答案, 但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的食物,吃出海島人 該有的海鮮文化。 ※後記:為了讓大眾更了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開闢了「看啥 小魚可以吃」專欄(黑潮電子報),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 ,邀請大家一起踏上這場旅程,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6.250.119.120
peregrinus:黑潮電子報 http://enews.url.com.tw/kuroshio/ 吳郭魚 10/15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