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Ecophil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1769&CL=19 藍色食物革命 比起陸地畜牧及沿岸養殖漁業,在近海洋流中放置網籠來養殖魚類所產生的污染較 少,而且可有效率生產高品質的蛋白質。 撰文╱辛普森(Sarah Simpson) 翻譯/林慧珍 重點提要 ■全球的肉類消費量正在增加,但其生產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及水,並排放溫室氣 體。同時,野生魚類持續減少,水產養殖可能成為最能永續經營的蛋白質來源。 ■養殖魚類已經佔全球海產產量的一半,大多數養殖在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的水污染。 ■固定在海中的大型近海養殖場,通常比較乾淨。這些海中牧場與其他新型態的養 殖場,以及可讓沿海養殖更乾淨的措施,都能讓水產養殖更加蓬勃發展。 ■這種養殖方式仍有一些問題,包括能否永續經營以及成本效益等。 就像一般盡職的農夫,席姆斯(Neil Sims)照料著他那群活蹦亂跳的動物,但是 他的準備工作,並不是像他從小看到的澳洲趕羊人那樣為馬兒披上馬鞍,而是戴 上浮潛用的呼吸管與蛙鏡,以便照料圈養在美國夏威夷大島可娜海岸800公尺外海 域裡的48萬隻銀色魚兒。 席姆斯的養殖場散佈在海面下,是全球20家嘗試利用海洋(地球上最後一個大型 農業彊域)的企業之一。這些養殖場位在離岸邊不遠的近海上,擁有海岸線上的 數千座傳統養殖場所沒有的優勢。舊式的沿海養殖場經常被環保人士視為眼中釘 、海洋污染者,因為會排放大量的養殖魚排泄物和飼料殘渣,把水流緩慢的淺水 海域弄得混濁不堪,造成有害的藻類滋生,甚至讓魚欄的下方變得不適合生物生 存。席姆斯說,設在近海的海洋牧場就沒有污染的問題,以「可娜藍水牧場」為 例,它的七座養殖場沉在水中,每一座都像中學體育館那麼大,而且固定在有急 速洋流經過的海域,可以藉此帶走污染物,在開放的水域中迅速稀釋到無害的濃 度。 我並沒有輕易聽信席姆斯的話,反倒穿上蛙鞋,把浮潛裝置套在脖子上,抬高雙 腳走向他的小接駁船邊緣,決意跳入水中一探究竟。從水裡看,這個雙錐形的箱 籠像一只巨大的中國燈籠,閃爍著太陽光束及魚兒快速梭游的鱗片反光。用手觸 摸,它那緊繃延伸在籠外的框架,材質感覺比較像圍籬而不像網子,結實、克夫 拉風格的材質能有效將飢餓的鯊魚阻擋在外。籠裡養著一大群黃尾(Seriola rivoliana) ,這是一種本地鰤魚,可娜藍水牧場養來做為野生鮪魚的替代品。 為什麼會選擇鰤魚?許多野生鮪魚產量已經面臨枯竭,壽司級的鰤魚價格跟著水 漲船高。席姆斯與海洋生物學家薩爾弗(Dale Sarver)在2001年共同成立可娜藍 水牧場,企圖以永續的方法飼養銷路好的魚種。該公司的方法正好可以應用於一 般魚類的養殖,這或許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目前全球有69億人,估計到2050年將 增加為93億,生活水準較高的人通常也吃掉較多的肉類及海鮮。然而在過去10年 來,全球的野生捕撈漁業已面臨停滯或衰退,飼養牛、豬、雞等動物又需要大量 的土地、淡水、會污染空氣的化石燃料,以及會流入河流與海洋造成污染的肥料 。 人們需要的蛋白質將從何而來?答案很可能是這些新型態的海上養殖場(只要它 們能夠很有效率地運作),以及運作得更環保的沿海養殖場。 越乾淨越好一些科學家認為,若要養活全世界,必須將我們需要的動物蛋白質轉 由海洋來生產。但是,如果要以藍色食物革命來填補這個需求殷切的大餐盤,必 須採行對環境無害的方式,並且讓一般民眾以及有權決定要推動還是延緩其發展 的政策制訂者,都更了解它的好處。 過去,這些沿海養殖或許應該受到指責,因為30年前這些現代沿海魚類養殖業剛 開始發展的時候,無論就環保或產業的永續經營面而言,幾乎都沒有好好進行, 養魚污水只是眾多問題的其中之一。在東南亞和墨西哥,養蝦業者大舉砍除沿海 的紅樹林來建造養蝦池;在歐洲及美洲,鮭魚養殖場中的魚群密度過高,助長了 疾病與寄生蟲的蔓延,自養殖場逃脫的魚有時候會將疾病傳染給當地魚類。更糟 糕的是,水產養殖業其實會造成整體魚產量的淨流失(至今仍是如此);野生的 餌料魚(也就是人類不愛、但可供較大型野生魚類吃的廉價小型魚種)被大量捕 撈、磨碎製成飼料,用來餵養更大、更美味、更昂貴、廣受人們垂涎的養殖魚類 。 顯然,這些弊病對養殖業並無好處,因此業界發明了許多創新的解決辦法,可娜 藍水牧場將養殖場建造在近海洋流中的策略就是一例,其他養殖業者則開始在魚 欄附近繁殖藻類及濾食性動物(例如軟體動物),來幫忙吃掉魚的排泄物。整個 業界(包括淡水養殖場在內)透過飼養方式及飼料配方的改良,減少了飼料中的 餌料魚用量,並降低了疾病發生率,也讓魚隻長得更快。不過,要讓環保團體把 養殖魚類從「拒絕購買」的清單中剔除,恐怕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6.131.119